“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北京实践

2018年12月10日 10:06:49
来源: 《红旗文稿》2018/23 作者: 本刊记者 狄英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近年来,北京市在城市党建中积极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创新探索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也为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平台。

  缘起:“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来自基层

  2017年1月,为了治理多年来屡禁不绝的盗采金矿、盗挖山体、盗偷砂石等事件,北京市平谷区开展“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试点,要求乡镇“吹哨”后,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在30分钟内“报到”。同时,将执法主导权下沉,赋予金湖镇党委对相关执法部门的指挥权,通过上下联动,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并要求“事不完、人不撤”。这一做法有效根治了盗挖盗采的违法行为,对于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借鉴意义。北京市委在总结平谷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2018年在全市16个区169个街乡试点推广,目的就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服务群众的快速响应机制。

  问题倒逼改革。城市管理的命题,从城市出现就一直存在。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超大城市的管理,可谓世界级难题。城市之大,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马路高楼的机械累加,更是万千大事小情的相互交融、各种问题矛盾的交织错杂。此前,北京市在城市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些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横向部门合力不足,主动协作意识不强,“五指分散不成拳”;纵向基层力量不强,治理中心偏高,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管理执法衔接不紧,都管又都管不了,“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群众参与渠道不畅,“政府干着、群众看着,政府很努力,群众不认同”。

  现实中反映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研判。群众具有各种各样的公共需求和利益诉求,群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是量大面广,而是精准,只有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才是高质量的。在现实中,当一项公共服务和产品必须由两个以上部门提供时,如果缺乏必要的基于协调、合作理念的集体行动,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供给就有可能不足。通过党建引领,形成特定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的沟通、协调机制,可以消解城市基层组织的“合作行动困境”,弥合因“条块分割”造成的“碎片化”。这种协调沟通机制通过对结构与流程的再造,将权力下放到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和提供服务的基层机构,完成政府管理扁平化和职能的下沉,使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精准。

  关于城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过阐释,如“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在北京视察时,总书记指出:“建设好首都,推动北京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要”把各方面优势发挥出来,把各种问题治理好”。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北京城市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是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规律、具有北京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的改革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吹哨报到”来解决某问题,而是探索建立一套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群众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

  核心:“哨声”连着民生,“报到”解决问题

  如果说“吹哨报到”这种机制是应因问题而产生,那么吹什么哨、如何报到,就是这一机制得以良好运行的关键。是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吹哨吗?执法部门到现场就够了吗?答案可不是这么简单。

  “吹哨”就是吹响集结号。有些哨必须吹,但也不是随意吹。重点围绕群众所需、工作重点、应急处置这三个方面的治理难题进行“吹哨”。一是围绕群众所需吹好“日常哨”。环境整治、垃圾堆放清理、老旧小区综合治理、街巷停车难,这些都是群众家门口的多年顽疾。社区专员是社区难题的“吹哨者”,他发现辖区内存在这些问题,就会及时启动“吹哨”程序,召集相关产权单位、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社区党委、居民代表协商解决方案。二是围绕重点工作吹好“攻坚哨”。群租房和开墙打洞治理、违法建设拆除,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这些都是超大城市治理中的难点,也是北京市的工作重点。如果说大街区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西城区达志桥小巷曾经是一条脏乱差的背街小巷,私搭乱建、开墙打洞的违法建筑,将小巷的公共空间挤到仅剩2米左右,“攻坚哨”吹响后,通过多部门综合执法,一年后,小巷变成了“十无五好”的精品胡同,这样的小巷改造在北京还有很多。三是围绕应急处置吹好“应急哨”。安全无小事,在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消防、防汛等应急处置事项方面,“应急哨”发挥着反应快速、合力应对的巨大优势。如,今年汛期,房山区大安山乡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最大的一次山体崩塌灾害,网格员在崩塌前10分钟提前发现并吹响“应急哨”,各有关部门迅速响应,及时拦截15辆车、28人,保证了附近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部门报到”就是履职,就是深入到基层一线、到群众身边解决问题。报到的形式主要包括:驻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街道干部任街巷长沉到基层“报到”、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等。据统计,目前全北京市9175个法人单位党组织、71.73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回属地(居住地)报到。这支庞大的力量通过公开承诺、建言献策、办实事等方式,在环境整治、教育培训、政策咨询、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各个区都建立了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采用“1+5+N”模式,即1个城管执法队为主体,加上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药等5个部门常驻,房管、规划国土、园林、文化等部门专人随叫随到,将人员、责任、工作机制、工作场地相对固化,并在综合执法平台设立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

  破题:城市基层治理面貌一新

  都说基层工作不容易,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开展一年来的变化,基层工作者体会得最为深刻。根据东城区网格中心综合监管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百姓口中的关键词发生了变化。2017年,百姓口中的高频词汇是“违章建筑”“扰民”“垃圾”“拆迁”“私搭乱建”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具象问题。2018年,百姓口中的高频词变成了“请”“办理”“希望”“及时”“协调”“答复”等带有期望和建议的用词。意见建议类的问题增多,说明随着北京市百街千巷环境治理、街面景观提升、封堵开墙打洞等工作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变化。

  街道工作更有底气了。“吹哨报到”开展之前,基层社会治理长期存在“条”与“块”分割的问题,通过“吹哨报到”改革,真正让城市治理中心下移至基层,给基层赋权,夯实了“条专块统”职能。街道有底气统筹区级执法部门,综合分析、依法处置,解决了“单个部门难执法,多个部门难协调”的问题。同时,街道能够统筹各类资源,整合各种资金,解决了“打酱油钱买不了醋”的问题,打通了事权、人权、财权在基层的“微循环”,有助于实现基层治理效益最大化。

  城市治理合力更强了。街道吹响哨子,多个部门报到,打出组合拳,极大提升了复杂疑难问题的解决效果。依托“吹哨报到”机制,城市治理的重心进一步向街乡下移,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发现、处置更加及时有效,重点难点工作取得新突破,专项行动推进更加有力,城市应急响应更加及时。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共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127个,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473家,拆除违法建设3751.3万平方米,占全年计划任务的93.7%。

  居民满意度更高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城市工作的最高目标和追求。据北京市12345热线统计,1-8月市民对政府工作肯定表扬的来电数量同比上升17.37%,对城市运行中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的来电数量同比下降22.79%。据统计,今年以来,北京市在职党员回社区参与各类活动49万余次,为民办实事40412件。八成以上居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表示满意,超过九成居民对开墙打洞、无证无照经营和老旧小区整治表示满意,95.3%的居民对占道经营整治表示满意。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今年一、二季度群众安全感同比提升了1.4和1个百分点。

  解码:一个来自基层的机制为何能在京华大地开出绚烂花朵?

  超大城市治理是世界难题,基层党建是新时代重大课题。充满着基层智慧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二者结合,使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破题。

  坚持党的领导,织牢城市基层党建“一张网”。长期以来,基层党建中存在两个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两个“不会用”:一是基层党组织不会用,作用不知道该如何发挥,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宽松软”等问题;二是庞大的社会资源不会用。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能够对市场、政府、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修正各种治理机制之间的相对失衡,使治理机制进一步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在纵向上不断优化城市基层党组织设置,完善城市基层党建的组织架构,有步骤、有计划地把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以及社区综合治理等统揽起来;在横向上汇聚抓城市基层治理的党建工作合力,在完善城市基层治理组织构建、凝聚党建工作合力的同时,注重发挥其他人民群体、社会组织的力量,引导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到城市基层治理中来,实现城市基层党建齐抓共管良好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最后“一道坎”。面向问题,是制度生命力的源泉。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城市治理如何高效便捷精细化,是一个复杂的时代课题。对北京城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寄予这样的厚望:“北京城市大,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大城市治理,重点、难点在基层。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北京市进行了大量调研,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暗中摸排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建议,合理确定具体工作方案,防止出现“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甚至“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下好综合治理“一盘棋”。作为超大城市和古都,北京在居住环境改善、历史风貌保护、胡同环境整治等方面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面对这些问题,政府不能“单打独斗”,还要在“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北京市在具体工作中,创新提出了协商共治“五民”群众工作法,通过党员干部包社区、党代表接待日、记录民情日记等多种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探索“网格议事厅”“开放空间讨论”“小院公约”等途径,实现议事协商平台全覆盖。此外,北京市还首创了“小巷管家”社会动员机制,引导多员参与,共创美好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拧紧协作“一股绳”。“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治理“核心是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党组织示范带头,探索“街道统筹、部门联动、综合整治、规划提升、物业跟进、自治管理”模式,推动党员干部沉入一线,带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引导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己管”。基层党组织通过“吹哨报到”的机制,真正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挂在了心上、落到了实处,彻底解决困扰社区居民的难题。一副党群连心、共建美好家园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尹 霞

标签 -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