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2019年01月25日 10:00:00
来源: 《红旗文稿》2019/2 作者: 洪银兴

  现代化是当代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但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参差不齐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折射出现代化的诸多共性,反映着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各自的现代化道路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遵循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迥异于西方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必然体现着“中国特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体现着中国特色。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描绘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也迈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现代化。其中每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带有新时代的特征。

  就新型工业化来说,一方面,GDP中的农业增加值比重,2010年降到10.1%,2017年降到7.9%。传统意义上的降低农业比重的工业化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另一方面,现代化要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许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70%上下,2018年我国还只有52.2%。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不是进一步提高工业比重,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就信息化来说,信息化就是当今的科技现代化,就是掌握信息化最前沿的科技。当今世界前沿的信息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二是服务业的信息化,如数字经济。

  就城镇化来说,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的城镇化率,2011年达到51.27%,2018年达到59.58%。这意味着进入新时代后,转移农业人口意义上的城镇化已基本到位,城镇化的进一步提升主要是两大新内容:一是市民化意义上的城镇化。也就是解决进入城镇的转移人口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二是城镇城市化。处于广大农村的城镇现代化的要求是,增强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的城市功能。这一现代化过程就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

  就农业现代化来说,相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直接以农业、农民和农村为现代化对象,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以后,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行动。如何启动现代化进程?过去关于现代化的讨论过于关注GDP的指标,在实践中往往是以抓GDP来推进现代化。而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就要由高质量发展来支持,相应的,推进现代化就不是简单的规定GDP指标问题,而是要根据十九大精神,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推进现代化。因此,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作用需要准确定位。

  2018年1月30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时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推动现代化进程考虑,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经济体系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支撑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它要求在产业、城乡、区域、生态方面推动现代化。二是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涉及推动现代化的动力(体现在收入分配上)、市场、体制(体现在开放和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二、建设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根据十九大关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产业、区域和生态三大领域来支撑。

  1.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开启现代化进程,关键是要抓住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不仅包括发展体现现代水平的新兴产业,也包括采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类产业,也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首先,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现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更不是采用发达国家已经过时的技术,不能停留在跟跑的阶段。我们应瞄准国际最新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和升级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要实现现代金融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不断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必须同产业体系现代化协同。主要包括:一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发展多层次现代资本市场,为企业以“去杠杆”为内容的融资结构调整提供支持;二是适应科技创新要求,发展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灵活充分的风险投资;三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和调控机制,有效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

  再次,要实现人力资源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现代化的第一要素。其中不仅包括高端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端创业和管理人才,甚至包括具有特殊技能的工匠。实体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协同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突出发展更多的需要人力资本服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如金融、咨询、设计、软件等。二是培育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三是在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2.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面对这种不平衡结构,要推进现代化,就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建设现代化的城乡发展体系,需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路径是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如果说城市化是农业生产要素进入城市的话,那么乡村振兴则需要城市现代要素进入农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这就需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路径,提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农民的现代化不仅需要进入城市的转移人口城市化,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同时也要求不进入城市的农民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比如,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

  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各个地区所能达到的现代化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产业结构,有些地区农业比重大,有些地区工业比重大,这种产业结构的区别并不影响其实现现代化。就像目前的发达国家中,德国的工业比重大,澳大利亚的农牧业比重大,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大,但都不影响他们的现代化国家地位。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区域发展体系,应反映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各自的现代化特色。现代化进程中,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需要联动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新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我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浪费和掠夺资源的现代化道路,而要有生态文明的目标。就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建设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推进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老百姓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切身享受到的生态财富,生态财富同物质财富一样重要。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具体涉及:第一,由资源高消耗,环境强污染和废弃物高排放转向绿色循环低碳型经济。第二,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第三,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第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体系

  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1.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党的十九大对完善市场机制提出的要求是“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是现代化市场体系的标志。

  当前,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建设有效的产权制度,这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条件,是市场秩序的基础,是保障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第二,加强法治和信用建设,这是营商环境的两个重要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信用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并为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有序。第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第四,建设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需要市场秩序来保证。

  2.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我国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以效率为基础的分配体系。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可靠保证。为此,一方面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根据现代化所需要的创新驱动要求,尤其要激励技术管理之类的复杂劳动。另一方面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从而充分动员和激励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二是建立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以效率为基础的分配难免会产生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也会影响效率。这就需要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建立促进公平分配的机制,不仅要求再分配更讲公平,还要求在初次分配中就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现代化收入分配体系是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体现公平原则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能够保障效率的提高。可能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则需要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的法律规范、税收及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途径来解决,由此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

  3.现代化的开放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的开放体系需要体现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要求,需要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主要表现有:一是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利用自由贸易区等开放载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服从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国外要素的着力点转向创新要素,进行开放式创新;三是参与全球化分工既要发挥比较优势,更要培育竞争优势,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四是在产业国际分工背景下,重视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争取在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依托核心技术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体系,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五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以现代金融支撑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六是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归结起来,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新时代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整体。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市场失灵后发挥政府作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作用,不仅仅是克服市场失灵,还有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贯彻社会主义的要求,如公平正义的要求,国民经济计划要求(尽管是指导性的)。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区域的均等化。第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我们经济发展不能等待自然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尤其是当前存在的制约发展的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性问题,没有政府的推动,单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第三,我国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完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市场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育市场。当然,政府的这些职能应随着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少、优化。

  基于上述任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二是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首先,政府需要转型。转型的基本趋向是收缩经济建设的职能,减少行政干预,从而使各级政府逐渐成为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其次,要建设法治政府。不仅要完善市场立法,更要加强市场执法。政府不是主要依靠政策而是主要依靠法制治理国家。第三,明确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在宏观经济处在合理区间时,给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留出更多空间,从而有效地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可靠保证,保证宏观经济的高质量运行。

  (作者: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民圣 狄英娜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