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毫:准确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政治内涵”等

2019年05月22日 09:13:38
来源: 《红旗文稿》2019/10 作者:

  杜家毫:准确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政治内涵

  我们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有权威,党的团结统一就有保障,党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始终兴旺发达。必须深刻认识到,“两个维护”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进伟大斗争的战略选择,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需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越需要各级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必须深刻认识到,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的重要原则同“两个维护”本质是一致的,“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运用,维护核心越坚决,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就越显现;必须深刻认识到,强调“两个维护”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必须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领导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高度统一;必须深刻认识到,践行“两个维护”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必须见态度更见行动见实效,做到政治上十分清醒、态度上十分坚决、行动上十分自觉、落实上十分有力。学习上不去,政治站位上不去,“两个维护”的行动就上不去,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4期)

  侯惠勤: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新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难题,即国家制度的定型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理论、道路、运动往往和制度建设是脱钩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没有解决好。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然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说:“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始终没有落到实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始终还是理论上的,而不是真正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能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庭抗礼的现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开始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优越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不再只是理想或运动,而是道路、思想、制度和文化有机统一的社会形态。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真正影响力,是建立在非西方化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基础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焕发生机活力。在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综合创新,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一制度创新的灵魂,就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融入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之中,构建与西方多党制截然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的制度优势。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的重大创新。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李黎丹: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基本思路

  首先,认识和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引导水平。新媒介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为基础,其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些技术,更准确地把握群众关注的重点、焦点,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加以引导。当前,大量媒体、政务号在抖音的入驻,促进了正能量传播,改观了短视频平台“三俗”的局面。其次,变被动为主动,把握网民的认知心理进行前置引导。按照心理学理论,除了当前活跃在意识范围内的认知图式外,大多数认知处于潜意识之中。“潜意识——价值观——态度”,是促使人观察、思考、转化、行动,最终形成结论的程式。因此,在引导中,可以在网民打开回忆“匣子”之前提前介入,从网民关心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方式入手,寓思想性于知识性,寓教育性于服务性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将受众潜意识里由理解记忆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认知图式与意识形态引导的框架匹配起来。最后,高度重视社会个体的作用。互联网使社会成员都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之中,处处是中心节点,社会个体成为供求关系中的主导者,一切产品、服务、理念都将围绕社会个体展开,每个传播的节点共同建构着日常生活的图景。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就要充分尊重个体参与感,充分融入个体的日常生活,唤起每个个体参与的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将事半功倍。

  (来源:《前线》2019年第4期)

  邴正:文明交流互鉴何以可贵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文明观,是体现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文明观。民族国家时代的文明,是创造继承与传播交流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是内在多样性与外在多样性的双重复合体。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进,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包容、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先进发展经验、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广阔胸怀和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实践,闪耀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之光。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5月10日)

  方世南: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突出了发展的整体性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四个一”突出了发展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整体性事业,进行的现代化是整体性现代化,目的是为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整体提升。五位一体是一个环环紧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力推进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推动物质文明和促进中国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根本,政治建设是推动政治文明和促进中国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保证,文化建设是推进精神文明和促进中国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灵魂,社会建设是推进社会文明和促进中国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促进中国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基础,而且还必须贯穿于和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如果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基础,就无法在五位一体协调运行和有序推进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无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谋划与生态治理和生态安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推进。只有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同向发力、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崭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来源:《群众》2019年第4期)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