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踏上新征程

2019年09月25日 09:57:17
来源: 《红旗文稿》2019/18 作者: 王易 白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充分实现“关键课程”地位、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就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课程教材体系、教师队伍、课程特色、党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措施和路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由此踏上新征程。

  一、齐抓共管办好思政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办好思政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整体推进,由党委领航,学校为主,各部门各机构协同发力,齐抓共管办好思政课。

  党委领航办好思政课。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办好思政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办好思政课,各级党委都要履行相关责任。地方党委要严格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意见》指出,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通过专题会议、联系制度、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等形式,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高校党委要对思政课负责,并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贯彻落实《意见》提出的方针,就要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党委书记、校长担任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

  学校重点办好思政课。学校是最为集中和系统的教育领域,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学校抓起。《意见》指出,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重要仪式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为学生讲授思政课,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机制,全面提升教研水平。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构建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

  全社会协同办好思政课。社会是最为广泛的教育领域。学校教育最终要融入社会教育,如果社会氛围与学校教育不符合、不配合,甚至相背离,就会大大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富有成效地办好思政课,必须形成合力,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整个社会与思政课建设保持协同关系和一致方向,构建起思政课建设的新格局。《意见》指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要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要指导抓好军队院校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尤其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提供帮助,汇聚起办好思政课的合力。

  二、守正创新开好思政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所承担的根本任务必须一以贯之,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规划课程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内容建设、鲜活教材体系,这就要求守正创新开好思政课。

  以一体化思路规划课程目标。此前,虽然我国大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相关课程,但并没有整体性的规划,常常出现教学内容前后重复、教学目标次序颠倒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意见》的一大亮点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统一起来,根据不同阶段的侧重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通过小学阶段的情感启蒙,初中阶段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再到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树立美好愿望、强化思想意识、增强政治认同,落实成为实实在在的合格践行者。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所处时代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今天我们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需要新一代大学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切实增强使命担当。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还需使当代青年明确,没有真正的本领,空有一腔报国热情也无济于事。大学阶段正是汲取知识学好本领的关键时期。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合格接班人,需要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更需要大学生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只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为一体,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以必修选修联动调整课程体系。思政课教学需要建构整体教学认知体系和教学结构,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整体联动,获取教学成效的最大值。《意见》提出,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任务各有侧重,必修课程是思政课教学的提纲挈领和精要之处,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所谓拓展,重点应落在知识面的广度上,所谓深化,重点在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方法改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善上。高校具备开设选修课的良好基础,可以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必修课程。通过多元课程模块的设置,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法律知识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使必修课成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和核心区,使选修课成为深化思政课教学的多通道与宽平台,构建出必修课与选修课整体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以认知规律推进课程内容。贯彻《意见》一体化思路,就要以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为遵循,设计出侧重点不同的大中小学阶段性思政课课程内容,从启蒙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常识性学习入手,逐步深化为理论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学习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本科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反映出提升政治素养,夯实理论基础的特点;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针对专业教育,重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为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是思政课课程的根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阐明了当前的共同理想,是思政课课程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价值理论和价值实践上的新高度,是思政课课程的重点内容。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不同角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支撑,是思政课课程内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以新成果新经验新进展鲜活教材体系。《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制定编撰,所有教材实行统编统审统用,从而保证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及时融入教材之中。除统编教材之外,还要编撰指导纲要、教材指南、教材图谱、专题教学指南、示范教案、优秀讲义、典籍书单、网络教学资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参考资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政课教材体系可以充分借鉴其中丰富的价值理念和多元的教育方式。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教材体系,普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中涌现出来的重要成果、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体会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社会价值与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认清历史现实,树立爱国情怀,增进民族自豪感,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符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个要求。《意见》从队伍规模、素质、评价激励机制、后备力量等方面提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改革创新的措施和路径,为思政课教师鼓足干劲、积极从教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

  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见》对扩充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细致明确的要求,为打造优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保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编制,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促进相关学科专家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充实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从规模上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接续发展,还要从人才培养角度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意见》提出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建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外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在国际视野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由教育部主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承办、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的“周末理论大讲堂”定期邀请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进行理论问题讲解,受到思政课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曾几何时,一些思政课教师曾有“边缘化”之感,或认为是“讲水课”,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因此也难以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潜心教学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1版)《意见》要求从人才项目、岗位津贴、职业发展、荣誉表彰、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这些激励措施,无疑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思政课教学。

  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意见》提出了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正所谓“学术无禁区,教学有底线”,思政课教师必须“在马”“信马”“言马”。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原则性要求,也是应有的理想信念。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做党和人民满意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1版)如果一个老师在价值判断上无法准确把握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问题,就不可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业务关要求思政课教师克服“本领恐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拓展理论视野。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泾一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