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

2019年11月11日 15:37:40
来源: 《红旗文稿》2019/21 作者: 杨落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告诉我们,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寻找精神力量,鼓足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

  思想政治教育底气溯源

  从文化心理视角看来,只有“理直”,才可能“气壮”,因此,底气来自事理、来自物理、来自道理,对理的明了,就产生了自信。财富、学识、家庭背景、专项技能、对未来的预测和判断这些统统都能成为你的“底”,有了这些,心里就有了“底”,说话办事就有了力量,心里感到顺理成章,于是就感到理直气壮,表现在心理和文化上就是一种“底气”。因此,构成底气的文化要素必然与自信的文化要素构成有关。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具体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自信源自哪里?我们可以从成效、经验、言说与情感等角度去寻找。

  从微观层面看,自信源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语劝说能力与对被教育对象的情感唤起的功底。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讲究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引领和文化熏陶,给教育对象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更宽松的言语表达环境,通过主流媒体文化的正向导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情感沐浴、心理认同等现代文明的方式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这种自信更加持久、更加稳固,更加人本。

  从宏观层面看,自信源自我们党建党九十多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特别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文化、创新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在促进国家取得的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地位跃升、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成就中,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作出了不可小觑的历史贡献。

  从历史维度看,自信源自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教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的论断,并在革命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结合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学科化、精细化发展需要,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高校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专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并在全国高校启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逐渐向理论化、系统化、人本化方向发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方面的自信已经由对传统经验的自信转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底气的三维支撑

  文化自信何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这既有深刻的理论支撑,也有广泛的实践支撑,还有跨越时代的历史支撑。

  从理论支撑来看,文化自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民族繁荣和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其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至关重要。如果有民族的文化自信,就能时刻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基本立场。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立足之“本”、民族文化发展之“根”,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如果有民族的文化自信,就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和不竭的精神活力,就会对其他文化有一个正确的取舍态度。

  从实践支撑来看,文化自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量制定了新的标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自信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尽量多选择那些能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教育内容。这一文化导向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的原则。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那么西方文化的“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就会化为泡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就能在新的时代得到继承和传扬。

  从历史支撑来看,文化自信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历史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就是要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永葆发展的青春和活力。文化自信的保持和增强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终围绕文化自信来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升华文化自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底气的途径

  要提升文化自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底气,可以从增强文化认知、文化自觉、保持受教育者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以及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等角度来进行。

  文化认知途径。要通过文化教育增强受教育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升华文化自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文化自信的发生,源于对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未来文化的认知和把握,缺乏对于自身文化的历史洞察、现实认同与未来憧憬,文化自信无从发生。有了文化认知,受教育者就对文化历史全貌有了基本了解,就能够树立起历史认同,就有了文化自信的“资本”;有了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就有了理性根基,就不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有了文化认知,文化的价值判断才有了标准和依据,倡导文化认同才有可能;有了文化认知,文化建设就有了现实的、科学的基础;有了文化认知,就有了对未来文化的认同,文化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文化进步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文化自信的建设责任担当就有了坚定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底气十足。

  文化认同途径。要通过文化教育始终保持受教育者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从而升华文化自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润心灵、涵养精神、启迪创新。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有了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就得以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就无比充足。

  文化自觉途径。要通过文化教育启迪受教育者的文化自觉,牢固树立受教育者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从而升华文化自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这种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应该是包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也是一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野的文化担当,只有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中国文化才能更显文化的自信和底气,才能更加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李泾一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