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宜良改革发展新景象

2019年12月09日 09:44:22
来源: 《红旗文稿》2019/23 作者: 旷思思

  昆明主城东南50多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城——宜良。据《宜良县志》:“宜之为言,善也;良,易直也。顾名思义,则邑人朴茂,习俗简易。”宜良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敦厚朴实的宜良人民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耕云播雨、胼手胝足,家乡面貌日新月异。

  乡村振兴先“振心”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叙。55岁的李寿祥老人面对大家伙儿有点紧张,不过说起他的家乡——九乡彝族回族乡德马社区起底村,老人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那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装了路灯,新建了景观道、旅游公厕、科技文化室,我们现在可是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当了9年支部书记的他,眼见村里日子越过越红火,满眼自豪与欣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人在社会上、在生活中,不能等,不能靠,只有靠奋斗,才有饭吃,日子才会幸福。”这位彝族老人感慨不已。

  类似的场景正在宜良的机关厂矿、学校社区、田间地头、屋场院落热火朝天地展开。

  “宜良今年在全省创新开展‘我最喜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微宣讲主题实践活动以来,已进行彝苗汉三语宣讲700余场(次),4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加入宣讲行列,受众达8万余人次。” 宜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继帅介绍说。

  九乡乡月照村板田冲村小组村民罗玉凤用彝语宣讲时,她12岁的儿子罗林忠彦就在一旁帮她翻译成汉语。小小年纪的他已经能记住不少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了,虽然还不尽明白其中深意,但他知道:习爷爷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是人民的主心骨;他也要让自己变强大,早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昆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幼和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但仍有少数人安于现状,‘干部干,群众看’‘等、靠、要’思想严重,必须帮他们把志气扶起来,信心树起来,决心强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因此,振兴先要“振心”,补足自信自强的“精神之钙”。用“一句话”形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走心”的格式转换,让其丰富广博的内涵“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群众心坎里”,让群众真正学出了信仰,也学出了生产力和凝聚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宜良广大党员干部说得最多的“我最喜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一枝一叶总关情,“平”语近人催奋进。宜良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用力做起来,不断把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的营养转化成为乡村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和强大正能量。

  2018年,宜良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97元,全县1472户466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4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宜良县委书记李绍俊自信满满地说:“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明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绝对没问题!”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

  唤醒“沉睡”的资产

  北古城镇陈家渡社区的山上原本种着700亩板栗树,由于干旱、树龄老化,这几年基本绝收,承包户年年亏钱,跟荒地没有两样。村里召开村民大会,决定把板栗园收回村小组集体管理,另谋出路。

  正当大家苦苦思索如何盘活这700多亩闲置山地时,宜良县于2017年6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犹如一潭沉寂很久的水,陈家渡社区开始慢慢涌动。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农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改革,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在宜良,农村集体资产有多少、收益如何、怎么分配,许多农民心里是一笔“糊涂账”。不少土地、山林、鱼塘、滩涂等资源性资产长期“沉睡”,看似“人人有份”,实际却“人人无份”。

  宜良破冰探路,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股份量化、成立经济合作组织等改革工作,逐步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一大批集体资产又回到了群众手中。

  通过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认定,陈家渡社区的家底算是摸清了。2780个村民以700亩荒山作价150万元参股,村集体以未分配的集体土地征地款502万元参股,建设“紫郦茶庄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运营,年底利润按股分红。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陈家渡社区的村民们都撸起了袖子,铆足了干劲儿。

  如今,茶庄建设初具规模,已开发2个品序5个品种绿色认证的茶叶产品,100万株普洱新品“紫鹃”茶苗长势喜人。2018年实现产值150万元,解决本村400余名劳动力就业。随着茶树进入丰产期,茶庄收益“分红”将逐年增加,预计2020年可实现营收720万元。

  陈家渡只是宜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获益的众多社区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集体资产正在从“沉睡”中醒来。

  “宜良已于2018年完成全县8个乡镇(街道)112个村(社区)821个村小组的清产核资工作,共清查货币资金4.64亿元,债权3.54亿元,债务1.7亿元,集体经营性固定资产3.54亿元,非经营性固定资产21.67亿元,资源性资产68.91万亩。”宜良县政府副县长孙自林介绍说。

  通过集中整治,宜良还清理“私开乱挖”集体土地5.6万亩,其中5.1万亩已收归村集体管理,每年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20万元;清理集体经济合同上万份,其中不规范合同521份,已规范合同392份,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约2600万元。

  资源活起来,农民才能富起来。初步统计,2018年全县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6800余万元。

  稻田作画尽显创意农业之美

  河湾村坐落于耿家营彝族苗族乡山丘之间,过去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近乎与外界隔绝、鲜为人知。如今,因为一支神奇的“彩笔”,原本寂寥无人的乡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站在观景台俯瞰河湾村,以大地为画布,用彩色水稻着墨,天安门、长城、白鸽的图案和“爱我中华”等字样根植于稻田间。不远处的马蹄湾也同期种植了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图案的彩色水稻,展示了射电望远镜“天眼”、辽宁号航母、歼20、北斗卫星系统等主要元素。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解决农村一切问题就有了前提和基础。

  耿家营乡党委书记念承文意识到,产业要兴旺,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农业为基础,向创新要动力,通过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才能不断拓展农业的功能和价值。

  2017年开始,耿家营乡政府与浙江大学农学院合作,在河湾村建设了58亩创意农业示范基地,引进彩色水稻种子,通过GPS精确测绘,将彝族女神阿诗玛、苗族美神仰阿莎等图案,“画”进了稻田里。

  如今,耿家营700余亩的彩色稻田次第铺开,稻田中还养着稻花鱼。待到秋天稻谷成熟时,也是稻花鱼肥美之时。13元一斤的小包装彩色稻米一上市便大受欢迎,有机稻花鱼供不应求,真正实现了一水双收、鱼米兼得。

  同样的故事在20多公里外的九乡乡麦地冲村同步上演,从前漫山种植的烤烟,如今换上了七彩“新装”。

  今年4月以来,麦地冲村流转100余亩土地发展创意农业。环绕麦地冲传统村落的水田、山地、池塘里绘制了“彝家欢歌”彩稻景观区、“向阳花开”彩色向日葵景观区、“我心向党”荷塘景观区。村里还举办了摸鱼比赛、采摘万寿菊比赛、搬南瓜比赛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景、休憩、体验、游乐、采摘。

  赏天然美景、吃农家香米、沐自然风光、鉴民风民俗、享山野乐趣,宜良的创意农业立足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内涵,顺应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在美学经济和乡土文化创意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农田变景点,全面带动了这些乡村周边餐饮、民宿的发展,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村子的发展势头好,纷纷回村开起了农家乐。

  九乡乡党委书记王雪梅兴奋地说:“现在麦地冲村4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就开起了20多家农家乐,平均每家增收10000多元!”一幅山水美、产业兴、文旅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狗街镇玉龙村东南有座山,叫玉龙山。精心修葺的上山道路两旁,是十二生肖、蘑菇、熊猫等造型别致的彩色花廊。山间,是漫坡绚丽的花海,这里一片,灿若云霞;那里一片,如黛如岚,美不胜收。

  时间的指针拨回14年前,左耀明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玉龙山时,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荒坡裸露、乱石遍布、险峻陡峭、了无生气的“石头山”。山上有个槽沟村,种不出庄稼,只能养牲畜,再请人帮忙抬出去卖,卖的钱付了工钱后也就所剩无几了。

  老左却对这座“石头山”生出了想法——要在山上种树!

  当过电焊工和制砖工人的老左,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主创业,做得风生水起。听到他的突发奇想,家人急得直跺脚,不少朋友也劝他:放着“翘着脚”就可以挣钱的生意不管,偏走旁门左道,小心赔光老本。

  出身于宜良农家的老左觉得,靠山吃山,是中国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如果能把荒山变绿,对乡亲们、对后辈子孙都是件好事。2007年,44岁的老左毅然缩减了原本的生意规模,上了玉龙山“安营扎寨”。

  “玉龙山山势陡峭,很多地方是近乎垂直的70度陡坡,别说种树,连羊都站不稳。山体全是光秃秃的阳矸石,十分坚硬,想在这种石头缝里种树,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在开玩笑。”狗街镇党委书记郭晋林介绍说。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老左带领大家用风钻凿石头、打树坑,用人工扛着40多公斤重的土球树苗,一手拿铁锨,一手抓野草,一点一点往前挪,常常是往上走两步往下滑一步。没有电,就引线架电;没有水,硬是从落差达几百米的南盘江抽上来。

  12年砥砺春华秋实。凭着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儿,老左带领乡亲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矢志不渝演绎着现实版的“愚公造绿”。

  如今,昔日的荒山陡坡神奇蜕变,2000多亩的山地上种下了以三角梅、蓝花楹、冬樱花、黄花风铃木等为主的花木共40余种、30余万株。玉龙山又有了个诗意的新名字——冬林苑。

  老左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有着切身的认同,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老左先后投入了8000多万元,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在哪儿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在“就是”,难在“变现”,关键在“转化”。老左心里有本“明白账”: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得有相应的赢利模式作支撑。

  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三棵树”的算法:种下三棵树,三年后出售第一棵树,所得能够支付前期投入的成本;六年后出售第二棵树,所得除支付成本外能够产生部分经济效益;十年后,第三棵树根深叶茂,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老左盘算过,目前冬林苑通过出售三角梅等苗木,带动农户200余户,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解决农村就业200余人。

  如何让美景可持续发展?老左也有自己的想法。接下来,他计划还要对相邻的两座山进行绿化和改造,修建玻璃栈道、彩虹桥,建设以温泉、观景阁、休闲农庄、养生公寓、自行车道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区和以赏花、摘果、观苗木为主体的生态观光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真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国际编辑部)

  责任编辑:陈金霞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