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甜

2020年08月10日 16:09:10
来源: 《红旗文稿》2020/15 作者: 韩辰 王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奋斗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四川省大力推动产业扶贫,让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越来越甜。实践证明,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盛夏时节,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的葡萄园里绿意盎然,一串串葡萄颗粒饱满,预兆着不久后的大丰收。在家庭农场的葡萄藤下,曾经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的张雄,乐呵呵地说起如今六个“子”的幸福生活:“种上了好果子,娶来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了个好车子,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样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果园村葡萄种植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产业发展切忌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必须充分考虑自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结构和经济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果园村过去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老百姓的生活仅能满足温饱。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靠天吃饭不如靠动脑筋吃饭,只有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为此,村干部请专家进行指导,结合当地条件,明确了发展葡萄这一特色产业的思路。但由于没有经验,村民们一开始十分犹豫。果园村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带头小面积试种,成功后再带领大家特别是贫困户搞规模化经营。村里还积极帮村民申请贷款,扩大种植规模。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果园村已种植特色葡萄5200亩,发展葡萄品种40余个,成为彭山葡萄万亩示范区的核心区,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1万元,较种植葡萄前收入翻了15倍,成功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以葡萄产业为引领的致富路。“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大家都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如今问起果园村村民,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徜徉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的柠檬小镇,柠檬芳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2019年,首届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在此召开,成为安岳柠檬品牌在世界柠檬产业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延伸扶贫产业链条,不断向上下游拓展,是夯实脱贫成效、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稳定之策。安岳柠檬种植已有90年历史。经过多年的栽培驯化、选优提纯,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安岳柠檬。今天,安岳有柠檬种植户11万户33万余人,营销企业3000余户,12万余人在全国乃至国外卖柠檬。守着万亩柠檬标准化种植基地,安岳县进一步开动脑筋,将发展以柠檬文化为特色的文旅产业作为延伸产业链的主攻方向,投资数亿元,打造了集“吃、住、游、购、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休闲区——柠檬小镇。安岳还着力打造柠檬主题文化活动,连续举办10届中国柠檬节,拍摄了以柠檬为主题的电影和纪录片,使安岳柠檬的美名越传越广。

  推动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小小的一坛泡菜,却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近年来,眉山市以“东坡泡菜”为引领,打造“味在眉山”千亿级产业,把 “小泡菜”做成了“大产业”“大名片”,“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已经是当地闪亮的产业招牌。

  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而且能够方便快捷地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动机制,能够更好推动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当地群众。四川省眉山市在发展泡菜产业的过程中,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租金+分红”等方式,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同时建立了“订单+保单”风险防控机制,企业与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商定订单内容,稳定生产规模、降低市场风险。“两个机制”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

  “有一份踏实稳定的工作,供女儿读了大学,也买上了房,我很满足、很感激!”在当地泡菜龙头企业就业的残疾人村民刘树芬眼眶泛红地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蓬勃发展的泡菜产业不仅成为四川省眉山市脱贫攻坚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眉山市积极推动泡菜龙头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优先聘用基地农户进厂务工,既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又解决了企业用工荒、用工贵等问题,实现了“双赢”。全市泡菜龙头企业每年解决3万余农民进厂务工,增加务工收入近10亿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当地龙头企业牢记“先富帮后富”的历史使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投身扶贫行动,这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又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外力帮扶,更要靠内生动力,发展产业就是最好的“内生动力”。有了好的产业,经济就有了活力,群众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陕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点赞柞水木耳是“小木耳大产业”;在山西考察期间,总书记再次点赞“小黄花大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在宁夏考察期间,总书记强调“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祖国大地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天,在巴蜀大地,葡萄产业、柠檬产业和泡菜产业的发展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托举起当地乡亲们的全面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