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人民情怀(笔谈)

来源:《红旗文稿》2022/13 2022-07-12 10:45:21

  编者按:《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四部图书前不久出版。这四部图书系统记述习近平同志的地方工作经历,回顾习近平同志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心系民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施政实践,全面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崇高的信仰追求、真挚的为民情怀、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品格风范、非凡的施政业绩。本刊特约四位同志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参考。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

   孟庆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一书翔实记述习近平同志和河北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他在“从政起步”期间的思考与实践、从政风范与人格魅力。研读这部著作,可以深切体会到“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政之初,习近平同志就确立了到基层一线为群众实实在在做事的人生价值追求,把“乡亲们都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他先后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在3年多工作时间里,他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使正定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走出一条“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适逢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他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与时俱进中增进人民福祉。他解放思想抓大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善抓机遇促好事,多方筹资建起荣国府、修复隆兴寺,创下旅游业的“正定模式”;招贤引智办实事,亲自主持编制“人才九条”,为正定发展破局,助力经济腾飞。在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中,一件件工作彰显着改革勇气、改革担当和改革智慧,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做几件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事情”的真挚情怀。

  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无限热爱人民,时刻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既有老黄牛的品格,又有千里马的气势;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战略家,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明确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

  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同志走村串户调查研究,顶着压力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心声、反映现实问题,最终让“正定农民的饭桌上少了红薯干儿,多了白面馒头”。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正定整修了危旧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改造了农村连茅圈,解决了群众卖奶难、卖菜难问题。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县委组建11个专题组,用3个月时间对全县商品经济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依靠专家顾问出谋划策,邀请全国著名专家来正定指导农村经济工作,从而为正定经济起飞明确了战略方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为“振兴正定”提供人才支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习近平同志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把领导干部统一思想、抓好试点示范效应、做好群众工作摆在前面,紧盯老百姓都想要净化、美化的环境,都愿意吃好些、住好些、文化生活丰富些的共同诉求,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成了受老百姓欢迎的“实在事”。

  做人民的勤务员,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我在内,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到正定工作不久,习近平同志就以深邃敏锐的政治眼光,审视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贪图安逸、纪律松弛、精神不振等现象,并下定决心“刹住新的不正之风”。1983年12月,他亲自主持制定《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简称“六项规定”。“六项规定”找准当时的突出作风积弊,为领导干部定下规矩,形成制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按照“六项规定”要求,正定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效率月”活动,县委领导带头,给下属机关作出榜样,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针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党的领导削弱等情况,习近平同志组织县委有关人员对全县党的基层组织状况进行调查,采取措施搞好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解决好政治路线问题,解决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问题,解决好党的组织生活不健康、不正常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一定要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各级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带头纠正,给群众作出样子,党员干部必须敢于抵制、纠正不良倾向和歪风邪气,遇事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负责。站稳人民立场,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党性、规矩的要求融入一言一行之中,从细微之处用心,方能守住小节、防住底线,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983年冬天,习近平同志因为高负荷的工作和不规律的饮食生病住院。面对探望他的正定县党员干部,他说:“共产党人不能总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考虑,生活小事考虑多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远了。”习近平同志的深情话语,展现了爱民为民的赤子之心、无私无我的高尚境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在严格要求自己,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缀满“补丁”的褥子,住在办公室办公,因工误了饭点时的冷菜和“将就”的酱油汤……一件件生活的小事反映出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生活的艰苦。他强调,“每个党员必须努力改造世界观,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为此,必须克服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自觉纠正不正之风,决不允许为了个人私利而滥用人民交给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习近平同志办公室的门对群众是敞开的,对待群众来访他都热情接待,甚至在正定大街上摆桌子与上访群众促膝交谈。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在不断增强执政本领上。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晚上10点以前忙公务,10点以后坚持读书学习,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坚持调查研究,和群众交谈、以人民为师,尊重关心老干部,善于向实践学习;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升华理论认识。在他的提议下,县里专门开办党政干部初高中文化补习班、后备干部进修班等,党员干部在学习中解决本领恐慌,切实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在团结协作、共同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团结是班子建设的重要问题,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善于团结协作,真正做到讲团结,会团结”。他提出,中青年干部唯有实心实意地尊重老干部,才能在新老干部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融洽的团结合作关系,从而携手并肩,共同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在他的带领下,县委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在工作上做到了合心、合力、合拍,用实干推动了正定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满腔激情投入伟大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光辉典范。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叶得盛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学习典范。仔细研读这部著述,“奋斗”无处不在,“人民”始终在场,“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构成鲜明底色。学习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为人民幸福而奋斗”鲜明特质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精髓要义。

  探寻“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思想根源。“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1985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福建这块充满激情的开放热土上,习近平同志怀揣着赤子之心孜孜奋斗。身处福建转型发展的历史关键时期,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习近平福建足迹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生动写照。“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既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党本色。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价值旨归。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奋斗目标,努力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智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厚绵长的家国意识、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追求大同的崇高理想等,体现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基本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特别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复兴,最根本的体现一定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和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奋斗。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本色的重要特征。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永恒不变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年代,到风云激荡的改革年代,再到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奋斗者姿态,以不懈的奋斗追求、求索的奋斗品格、致远的奋斗步伐,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走向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彰显“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鲜明品格。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始终葆有奋斗精神?唯因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利益放于内心深处、高高举过头顶。《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故事,彰显了重于泰山的人民立场、枝叶关情的赤子之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要求坚守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情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写出了焦裕禄同志的为民情怀与奋斗本色,也写出了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立场、奋斗精神的推崇。习近平同志从人民中走出来、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从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改造,到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从治理餐桌污染到关心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从推动木兰溪治理到多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从“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他始终心系百姓、情系人民。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讲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民心民意,三进下党、七下晋江,倡导“四下基层”、“四进万家”,帮助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打击根治损民利、失民心的贪腐行为,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中一个个原汁原味的感人故事、一段段至真至情的场景回现、一篇篇发自内心的真情口述,生动展现出习近平同志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追求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反复论及“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必须为人民谋福利”的政绩观。《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推进的一系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记录了他推动的很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八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海防省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一个生动缩影。

  书写“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新篇章。奋斗铸就辉煌,奋进成就伟大。“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的长征路上应有的昂扬姿态。唯有保持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觉,加强自身本领建设,培育新时代奋斗精神,方能在“为了人民”的目标指引下,在“接续奋斗”的力量感召下,书写新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篇章。

  培养胸怀全局、长远规划的战略思维。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这样记述——在厦门,他提出跨岛发展战略;在宁德,他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在福州,他编制“3820”战略设想,等等。这些战略规划不仅造福了八闽大地,更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擘画新时代中国提供了经验支撑。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必将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党员干部应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全局意识,用战略思维去解读时代、观察世界、把握大势;培养前瞻意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培养破局意识,坚持谋定后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培养不计功利、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面对“老、少、边、岛、贫”现实情况,习近平同志倡导党员干部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推动当地走上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从摆脱贫困到走向小康,从饱经失落到放飞梦想,闽东之变充分印证了“弱鸟先飞、后发先至”的发展辩证法。新时代新起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的正确政绩观,“责尽心安,不计功利”,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切实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干成了什么、效果怎么样、群众满意度如何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培养自强不息、奋进创新的求索精神。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立足福建省情、把握时代脉搏,敢做时代的弄潮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福建改革发展之“的”,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探索实践。当前,对照“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的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应把握历史主动,拓宽知识视野,走在时代前列,上下求索、奋力开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通过革故鼎新开辟未来,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创新动力。

  培养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伟大的事业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美好的生活是靠一点一滴的辛勤劳动得来的。深入学习《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党员领导干部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对标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的务实作风,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标习近平同志“六年七下晋江”的调查研究之风,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对标习近平同志“推行山海协作、谋划数字福建”等科学决策思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福建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造福人民事业

   陈立旭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他的人民情怀在地方治理实践中不断得以厚植深化。《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生动展现了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率先推进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区域现代化建设布局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彰显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为民情怀和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的奋斗追求。

  擘画制定造福于民的治理方略。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2002年10月,他到浙江工作后,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推动浙江新一轮发展、进一步造福一方百姓。

  到浙江工作后的两个多月里,习近平同志到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调研的时间超过50%。为了争取更多时间调查研究,他几乎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有时甚至在16个小时以上。2003年1月初到舟山、绍兴两地调研后,他给自己布置的“到11个市都跑一跑”的任务完成。

  习近平同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他说:“几年下来,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逐渐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这样的真情,不是仅凭嘴巴说出来的,而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踩出来的。

  在调研中,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群众工作,真心倾听基层同志的意见。他经常和身边的干部讲,不要小看座谈会,对村干部和村民来说,可不是小事,一定要让他们在会上都有发言的机会。正因为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深入人民群众“听实话”、“摸实情”,高度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蕴含着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要义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

  在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擘画了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制定实施创建生态省、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这些决策部署的贯彻实施,推进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推动了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促进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发展。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对“浙江现象”以及浙江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和“先发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仍然需要GDP,但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也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最终目标。”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指引下,浙江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逐步从“低小散”转向“高精尖”,以“高质量”取代“高增速”。

  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习近平同志对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实现浙江经济“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做出精心的谋划和部署。“发展也不是盲目蛮干,不能走老路。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老路,国家政策不允许,资源环境不允许,人民群众不答应。”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统筹城乡发展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他要求领导干部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仔细研究引导农民进城的办法,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左右逢源,有进取之路,无后顾之忧。此后,浙江渐次开展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土改”,在农村产权全面确权的基础上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的“新金改”,推动户籍改革的“新户改”,以及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新社保”等。这些城乡综合配套的改革都围绕人展开,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2005年,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创造性地阐发了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他说,我从安吉的名字,想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想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2006年浙江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这就不仅从新角度深入阐述了“两山”重要理念,也展示了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的政绩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回应了人民群众呼声,把握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还人民群众以清新空气、青山绿水和一方净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乎民意,事关当前、关乎子孙,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跳出“三农”发展“三农”,不能仅仅在城乡一体化上做文章,更要在保障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民主权利基础上,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调研中了解到,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培训不足的情况,衢州启动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对此,他予以高度肯定,强调要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向省内外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一定规模的劳务经济;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民培训结合起来,既要规范化、高标准培养技术“蓝领”“灰领”,也要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发展劳务经济。浙江省开展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从2004年至2010年全省完成对1000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习近平同志不仅高度关心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落实和维护,也高度关心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落实和维护,不仅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物质民生的改善,也高度重视文化民生的改善。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建立科学的文化体制,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放手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弘扬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建设,有效推动了浙江文化的繁荣兴盛,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解决人民群众的小事急事难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老百姓的冷暖,多次动情地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浙江工作期间,关心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大事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小事、急事、难事办实办好办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直是习近平同志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追求。

  习近平同志不仅要求基层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深入群众,而且要求省级机关干部也要勤于走出办公室,以实际行动转变作风。他特别交代,不要惊动当地领导,直接到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地方、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到最偏远的地方调研走访,了解省委中心工作贯彻落实的情况,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所需所盼,把领导同志平时下去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原汁原味地反映上来,为省委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每一次调研,除了相关的必要人员外,习近平同志一直坚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带框框,既到条件好、发展快的地方去,也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去,力求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他总是勉励广大干部,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到困难群众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把造福人民的事办实办好办妥,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2003年11月,习近平同志接受访谈时说,我们现任都是站在前任的肩膀上工作的。很多事业,它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它是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才能实现的。最好的主意也经不起折腾。我们在做前人没有完成的事情,希望后人也接着我们的事业干下去。他希望浙江的领导干部不要搞所谓的形象工程,要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要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习近平同志一再教导党员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班子只是“流水兵”,发展才是“铁营盘”,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民谋利益。他严厉批评一些党员干部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实际却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置于脑后,这样做必然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败坏党的形象。2004年初,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省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中全面开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创为民、务实、清廉好班子”教育实践活动,各地纷纷对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说“不”。

  胸怀“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矢志不渝谋发展,致力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全省干部群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加快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朱亮高

  人民至上,是一种使命责任,也是一种情怀境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所系、坚守初心使然。《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一书生动展现了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和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态度,用坚守初心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赓续红色基因,激发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豪情和斗志。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和弘扬之地。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的第一周,就到党的一大、二大会址瞻仰。在一大会址“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题词前面,他驻足思考良久。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的骄傲,我们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荣,更倍感责任重大。”“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豪情和斗志,把上海建设得更美好。”

  红色基因渗透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血脉深处。在参观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时,习近平同志仔细查看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张张历史照片。他在跟上海的干部交流时,曾经很感慨地说道:“我在很多革命圣地工作过,陕西有延安,河北有西柏坡,福建有苏区,浙江有南湖,上海有一大会址,还是二大、四大召开地,革命传统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一种精神动力。”

  回望来时路,方能坚定前行路。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多次指出要充分认识抓好上海党的建设的特殊重要性。2007年8月,他在调研时强调:“卢湾区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从精神象征的意义来讲,卢湾也应该成为党建的先进所在地,这样才能不辱门楣。”他调整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结构,专门增加了“党的建设”内容,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重要论述。他主抓起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新一届市委领导集体产生后,一定要树立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的新形象。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历史赐予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党史,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初心薪火相传,使命永担在肩,红色资源成为上海发展的精神导引、文化标识和丰富养分,红色基因激励上海党员干部满怀激情地奋楫争先、走在前列。

  敢于担当作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2007年的上海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履新上海市委书记后,习近平同志走遍全市19个区县,着眼全局、扭住关键,抓党建、凝共识,抓发展、聚人气,短时间内就让干部群众精神为之一振,迅速扭转了当时上海的被动局面,展示出高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卓越的政治驾驭能力,对上海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近平同志善于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他指出,“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深刻认识上海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紧紧抓住上海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这“四个放在”,是中央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意愿,更是庄严的政治使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若干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迎接挑战、克难攻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在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抓大项目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管当前,不顾长远;不能只管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不顾环境保护;不能只管本区域发展,不顾周边地区和不同区域协调共同发展。

  他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既保持开拓进取、克难攻坚的勇气锐气,又坚持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他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一定要加快构筑现代生态型产业体系,既要看到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在青浦区调研时,他警示:“当人们连喝自来水都遇到了麻烦,这样搞出来的GDP到底有多大的用场?”在宝山区调研时,他强调:“长江口和黄浦江的滨江口,将是宝山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推进宝山经济转型。”在崇明县调研时,他指出:“这一路走来,我对崇明岛有了深刻的印象,崇明的发展理念很好。要按照建设生态岛的思路,认认真真做下去,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不要动摇。”

  筹办世博会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世博会既要体现真善美和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有中国特色和哲学理念,反映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造经济奇迹的奋斗历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关,与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十分吻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抓手,是推动发展的契机”。他反复要求党员干部以办博带动和谐社会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始终关注着上海的治理,关心着上海的人民。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到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的治理理念。

  解决民生问题,将“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在实处。城市是载体,人民是主体。老百姓生活的品质怎么样,以民为本的宗旨落实得如何,“我到上海以后,比较关心这个事情,”习近平同志这样说。

  民生民情,始终是习近平同志最深的牵挂。他经常说:“要对群众充满感情。有了感情,我们才会在看见老百姓遇到困难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才能千方百计创新各种方法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2007年9月,他在普陀区调研时叮嘱党员干部:“对群众充满感情,能做小事、善做小事,切实把广大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在杨浦区接待信访群众后说:“这是群众天天遇到的问题,小事不小。要先解决电梯维修等影响居民生活和安全的急难问题,并举一反三,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好调研,制定政策,统筹解决。”

  2007年的上海,中心城区还存在大片旧区。在黄浦区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坚定指出:“旧区改造一定要坚持推进,不能让老百姓再在这么破旧的房子里生活下去了。”在闸北区,他叮嘱区领导:“要高度重视民生,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旧区改造要稳步推进,把需求和可能结合起来,逐步改善群众的居住质量。”基层群众动情地说:“这位书记心里是装着我们老百姓的。”

  习近平同志经常跟干部说一些交心的话:“我们听喝彩声,还是要真正听老百姓的喝彩声。”这种朴实而生动的政绩观,着眼的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要求“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切实把各项利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他一再告诫党员干部,要往矛盾里走,往问题里走。

  针对当时上访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他带头下访,到杨浦区政府的信访接待室,面对来访群众了解情况,谈话就像聊家常一样,既安抚人心,也很快把问题掌握透彻了。他在现场说:“坚持领导干部下访是必要的,教育者要受教育。”“要与官僚主义、脱离实际作斗争,立场上、感情上要更靠近群众。”“什么是工作?下来解决问题就是工作。”“对下访不要怕,共产党不怕群众。”“真正解决问题,要真下、敢下。要善始善终,件件有着落。”这些话语掷地有声,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始终把群众的事当作头等大事的崇高品质和为民情怀。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仍牵挂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2019年11月,他考察上海时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充满感情地说:“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为了人民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一句句铿锵誓言、一份份执着牵挂、一件件烟火小事,汇聚成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升华为那一句最深情的告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少义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少义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2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