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

来源:《红旗文稿》2022/17 作者:翟东升 2022-09-13 14:16:48

  贫困是国际公认“无声的危机”,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与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减贫事业紧密结合,不仅可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减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通过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新需求、注入新动力,促进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开展全球减贫国际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向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共建的内容可概况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合作中要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实现“高质量、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合作平台。这些构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理论架构,从中可以感受到其思想精髓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着“天下大同”“达则兼济天下”“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为贵”等朴素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脉搏同频共振,体现了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我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者、引领者和重要建设者,已把消除贫困等重要民生问题落实到共建倡议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之中,这从近年的减贫国际合作实践成效中也得到了验证。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之所需。目前来看,全球减贫仍然任重道远。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发展,给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减贫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全球范围内贫困人口不减反增。世界银行认为目前的返贫人口已超过1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计2030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将达到10亿左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首要目标是,到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目前来看实现这一目标非常困难。从目前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国别分布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占了近60%,南亚国家约占30%,几乎都属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合作平台,以基础设施、经贸投资和民生项目建设为抓手,将有助于大力推进全球减贫。

  为全球减贫事业作贡献是共建“一带一路”之所能。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目标,以经济发展合作为核心开展全面国际合作,帮助贫困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增加收入,从而实现脱贫。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称,“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

  二、促进全球减贫成效显著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我国积极对外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形成了多区域、多领域、多层次、多元主体参与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减贫国际合作难度较大,取得的成效尤为珍贵。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为全球减贫奠定了坚实基础。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国扶贫脱贫生动的经验总结,说明了基础设施对减贫的基础性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之所以仍然贫穷落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导致发展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资源很难转换成财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很多发展中国家可望不可及。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成了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对促进区域减贫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连接首都内罗毕和港口城市蒙巴萨,开通后物流成本降低了40%,对肯尼亚和东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很大。由我国承建的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燃煤电站是该国发电量最大的电站,建成投运后极大地缓解了电力紧缺状况,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量实例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能够显著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是实现地区减贫的重要前奏。

  项目投资建设为全球减贫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充分就业是减贫的基本条件。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一大批项目,为项目所在国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这些项目建成后又衍生出大量就业机会。西方国家一些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在非洲企业雇员本地化率超过85%,有效带动了本地人口就业。在亚洲,中老铁路2021年12月建成通车,带动沿线土地升值和旅游、农业等资源开发利用,为铁路沿线200多万民众就业创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有力促进了老挝全国脱贫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境外产业园区,作为我国海外产业投资的平台,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作出了显著贡献,不少地方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现代农业发展合作为全球减贫兜牢底线。不愁吃、不愁穿是减贫的基本目标和头等大事。几乎所有贫困国家的农业都不发达,在全球减贫进程中现代农业国际援助合作尤为重要。联合国五家机构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21年全球面临重度和中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约有23亿,占全球人口的29.3%。这些大多属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与86个国家签署了农业渔业合作协议,与其中一半以上的国家建立工作机制,累计投资农业项目超过820个,投资存量超过170亿美元,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近11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农业投资贸易、技术推广、人才交流等合作显著提升了共建国家农业生产能力,缓解了温饱问题。

  “小而美”民生项目为全球减贫事业添砖加瓦。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支持建设的“小而美”民生项目,有效提升了相关国家民众的谋生技能、生产生活条件,以小产业带动减贫事业发展。许多生动的事例说明,向当地人传授一门技艺,相当于播下了减贫的种子。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5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等。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3年内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实施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100个“幸福家园”项目等。这些“袖珍型”项目给所在国贫困民众帮了极大的忙。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今后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加强统筹谋划,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

  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国际合作为全球减贫提供内生动力。“扶贫必扶智”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经验。传播现代文化、启迪奋斗精神是扶贫扶智的基本功。我国援非的“万村通”卫星数字电视项目,为撒哈拉以南25个国家1万多个村落接通卫星电视信号,让非洲村民看上了数字电视,使他们开阔了视野,获取知识和市场信息更便捷。教育是发展之本,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尼泊尔、亚美尼亚等国修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并提供计算机等教学物资,改善基础教学条件,在阿富汗、卢旺达等国援建了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在吉布提、埃及等国设立“鲁班工坊”,由中国职业教育学校对口建设,为当地青年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中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为许多深陷贫困的国家提供了新选择。近年来,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我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减贫经验交流研讨,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7种语言版本,分享我国的经验做法,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三、推动“减贫之路”建设行稳致远

  减贫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显著标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按照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总体部署,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好事做得恰到好处,从而行稳致远。

  充分发挥相关主体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减贫国际合作中,共建国家要担负起主体责任。我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大国,开展减贫国际合作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扮演的是合作伙伴的角色,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和国情,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合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的作用,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非政府组织具有接地气、凝民心、聚民力的独特优势,应加紧培育壮大我国的涉外非政府组织,提高国际化运作水平,指导支持其独立开展工作,或与政府、企业协作配合。注重加强与相关联合国所属机构、我国港澳和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沟通联络,充分利用其国际合作网络和国际影响力公信力开展减贫合作。教育督导我国“走出去”企业切实履行扶危济困的社会责任,在项目建设运营中尽量多招纳当地人员,提高用工本地化率,承担政府援助项目建设更要切实负责,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适当聚焦重点国家和地区。现阶段推进“减贫之路”建设,应适当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把有限的优势资源集中使用,尽快形成一批实打实的“减贫”成果。周边国家与我国山水相依、血缘相亲、人文相近,对我国发展安定有直接影响,开展国际合作交通物流成本相对较低,应作为减贫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这也是服务于周边外交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与我全天候友好、对我外交支持较大的国家,与我开展“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较为密切、体量较大的国家,也应作为减贫合作的重点国别。充分利用联合国南南合作机制、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合组织机制等在减贫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接合作。

  注重开展数字信息技术国际合作。当今世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开启数字文明时代,我国提出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倡议,这也将有力地促进减贫之路建设。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搭建起电子商务平台和文化教育平台,使这些地方与外界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能很大程度上弥补其短板弱项,走上致富快车道。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钦佩中国普及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取得的成绩,希望中国帮助他们发展这些新技术新业态,迎头赶上发展数字经济,才能还上旧账、不欠新账,实现跨越式发展,显著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在减贫国际合作尤其是政府援助合作中,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力度,扩大对贫困国家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新业态培育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仅培训政府工作人员,也要培训社团、企业人员和社区致富带头人。鼓励我国的电商巨头积极走出去投资兴业,既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全球减贫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当前,应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宣传阐释减贫国际合作成果,用事实说话,鼓励当地政府官员和民众站出来说话,提高宣传的有效性针对性。我国援建的减贫项目,建成后应立碑留名、善始善终。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智库等,加强国际舆情监测,及时回应负面舆论,对于诽谤和诋毁要澄清事实、据理批驳,不使其泛滥发酵。“走出去”非政府组织应配合项目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我国有实力的智库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分享我国减贫成就和经验,了解掌握国外舆论动态和我国减贫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及时建言献策防患于未然。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少义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寅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98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