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加珍惜始终牢记“五个必由之路”(笔谈)

来源:《红旗文稿》2022/21 作者:刘靖北等 2022-11-11 09:40:4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本刊特约五位同志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参考。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刘靖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居于首位。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就一定能够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最根本经验,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确保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承担起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列宁指出:“对于应该由共产党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毛泽东同志也深刻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把中国共产党定位为“我们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领导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制度最大优势的高度,强调:“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 这就是中国特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往往是灾难性的、颠覆性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做出在人民政府内部组织党委会和建立党组的决定,为党在全国执政提供了组织保证。1958年党中央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以加强对各重要领域工作的领导。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并将坚持党的领导列为“四项基本原则”核心的一条。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扭转一些领域党的领导被弱化、被削弱的状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在前进道路上,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思想、作出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取得一系列重大实践成果,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开辟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等等。为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

  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确保全党服从中央,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构建完备规范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定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农村、国家安全、政治协商等各方面的工作条例,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入法入规,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定位,着力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确保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党的自身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统筹推进。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确立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决心和勇气“打虎”“拍蝇”“猎狐”,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紧不能腐的笼子,构筑不想腐的堤坝,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形成和发展,汇聚起团结奋进强大正能量。

  把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和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加强党对政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擘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坚持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全面领导,对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极大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领导,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全面领导在各领域、各方面得到有力贯彻和落实,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七个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即: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全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建立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问题整改等制度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列宁指出,“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要把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在党史学习中不断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特别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负有重要责任。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围绕事业发展需要配班子用干部,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不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特别要强化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各级党组织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切实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确保党的领导能够“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抓好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提高基层党建质量,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坚强的组织体系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上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肖景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刘光明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以及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明真理性,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彰显了我们党清醒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政治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党着眼实现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开辟、拓展出来的人间正道,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热切期盼。我们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自我们党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也成为人民的心声。从党的十三大到二十大,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这就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同时,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都从人民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作出战略部署。可以说,正是深刻反映和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充分尊重和广泛吸纳人民群众的意志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站稳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10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时代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始终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深入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新时代10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必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必然。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新时代10年来,我们取得“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锻造了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0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团结统一、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牢固。特别是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坚强中央领导集体,中国人民有了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全党才有了“顶梁柱”,14亿多中国人民才有了主心骨;正是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才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实践证明,“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保证,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新时代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的坚实支撑,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最大底气。

  党的二十大主题第一句就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宗明义,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强大定力和韧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途中书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砥砺前行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新征程上,我们要毫不动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光辉伟业!

  (作者: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肖景华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于 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大势,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而究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必须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处理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安全审查的关系,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扩大开放。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特别是要增强威慑的实力;宏观经济方面要防止大起大落,资本市场上要防止外资大进大出,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还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坚决抓好安全生产;社会领域要防止大规模失业风险,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有效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要加强保障国家安全的制度性建设,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研究如何设置必要的“玻璃门”,在不同阶段加不同的锁,有效处理各类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把协调发展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党中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证明,新发展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走好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贯彻落实中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尤其要做好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新发展理念时,我就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进步,才能真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人民立场。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我们急不得,但也同样等不得。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我国改革和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要方面领域,这些方面领域中的关键问题无一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推进发展进程。可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涉及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系统协调问题。国际循环必须以国内循环为基础,历史表明,大国经济只有立足国内循环实现高质量规模经济,才能拥有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前提;国内循环也不能离开国际循环的支撑,否则就容易回到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两个循环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系统地、协同地发挥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里同样涉及重大的系统协调问题。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的征途中,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中,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处处需要、也处处闪烁着系统观念和系统智慧。

  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只有站在政治高度看,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遵循着必然的历史逻辑,新发展理念的内涵遵循着科学的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的实施遵循着正确的实践逻辑。回顾过去,新发展理念指引着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已经被验证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路径。展望未来,新发展理念也必将引领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阔步前进,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 寅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艾四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判断,凝聚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揭示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规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事业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

  团结奋斗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格言警句,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一伟大精神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最深处,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历史,并在奋斗中形成了伟大团结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望历史、顺应时代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正是依靠团结奋斗,创造一个个辉煌,走在世界各国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团结奋斗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获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带领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团结奋斗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党的精神谱系中,团结奋斗无疑是贯穿其中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也是贯通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一个重要主线,是党和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共同探索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对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敢于斗争”等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

  团结奋斗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一切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史。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团结奋斗。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提出 “争取和团结群众”“以斗争求团结”“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重要论断。邓小平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深刻回答了谁来创造历史伟业、怎样创造历史伟业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10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激烈,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这10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的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我们所经历的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前所未有。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1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10年来,我们经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其中之一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倾力奉献、任劳任怨,苦干实干,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1800多名党员、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正是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新时代这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从题目到内容、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全篇,比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们这个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2022年10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并强调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要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任务。百年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形势、任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目标。锚定这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历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需要持续团结奋斗的历史进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福亿万人民群众的宏伟事业,也是需要亿万人民群众为之付出辛劳和智慧的光荣事业。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牢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新征程上,要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因此,面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形势的严峻复杂性,团结奋斗更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掌握伟大斗争的主动权,激发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作者: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薛 莲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刘连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强调“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之一。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其中的丰富内涵、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洞察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大势,深刻回答了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

  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不私,而天下自公。”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正因为无私,我们党才能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经常检视自身、常思己过,才能摆脱一切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围猎腐蚀,并向党内被这些集团、团体、阶层所裹挟的人开刀。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不断发展壮大。百年浴火淬炼、百年大浪淘沙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饱经磨难而仍然生生不息、历经坎坷而愈发朝气蓬勃,关键就在于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这既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也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制胜之道。新征程上,我们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生机活力。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解决党自身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也是解决党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和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坚持自我革命不停步,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实践证明,正是得益于全面从严治党锻造的坚强领导核心、凝聚的磅礴力量,才有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保障。

  新时代10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队伍规模之大、肩负使命任务之重、面临风险挑战之巨都是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三个务必”,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从世情国情党情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稍有松懈就可能死灰复燃、前功尽弃。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坚持、贵在坚持,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永远吹冲锋号,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这既深刻阐明了腐败问题的危害之大,也充分说明了反腐败的任务之艰巨。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四个任重道远”,即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还任重道远。全面实现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目标还需付出艰苦努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将全面从严治党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推进,聚焦腐败问题的突出表现、重点领域、易发环节进行集中整治、全力攻坚,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不断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突破。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员队伍构成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从内部看,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交织、境内腐败和境外腐败交织的情况依然存在,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从外部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可能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这些都给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带来了新的更大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既要深挖“蛀虫”又要精准“拆弹”,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大政方针和宏伟蓝图。越是壮阔的征程,越是需要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贯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个务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深圳作为中央大战略、大布局的集中承载地,要更加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折不扣抓执行,认真落实加强新形势下政治监督工作的制度措施,着力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双改”示范等重大国家战略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有力政治监督确保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落实见效。

  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正风肃纪反腐着力点放在督促干部廉洁用权、为民用权上。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督促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对违反党纪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提高纪律和制度执行刚性。坚定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问题,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大兴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之风,让作风的优势成为发展的优势。深圳一定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风腐一体治理、纠“四风”和树新风协同推进,大力弘扬真抓实干、担当作为、改革创新、清正廉洁等时代新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面对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提升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强化高压反腐,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清醒、零容忍的力度,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强化系统治腐,用好“全周期管理”方式,完善防治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构建清廉社会生态,多措并举打好提高腐败成本、减少腐败机会、铲除腐败土壤、消除腐败动机的“组合拳”,充分发挥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深圳要深化运用一体推进“三不腐”方针方略,探索创新常态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的治理腐败方式,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坚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也需不断健全完善。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不断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深圳将健全完善“四个监督”统筹衔接的制度机制,积极探索纪检监察监督与组织、审计、财会、统计等监督贯通协调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要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深入探索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推动发展贯通协同的有效路径,持续推动廉洁治理的理念变革、动力变革、制度变革。深圳将立足特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定位,探索构建一体推进廉洁政治、廉洁政府、廉洁市场、廉洁法治、廉洁社会、廉洁文化等“六位一体”廉洁建设格局,运用“区域化”联动、“市场化”改革、“法治化”保障、“社会化”拓展、“信息化”支撑等方式深化廉洁治理创新,积极在推进大湾区廉政机制协同、惩治行贿行为特区立法、制定企业廉洁合规治理标准指南、大数据智慧监督等方面先行示范,为走好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讲好中国廉洁故事贡献力量。

  坚持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纪检监察队伍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必须不断加强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自觉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始终做对党忠诚、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卫士。深圳纪检监察机关将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从严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发扬斗争精神、练就斗争本领,健全自身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体系,坚决防止和纠治“灯下黑”,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为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广东省深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责任编辑:许华卿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寅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1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