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要智慧

2017年01月13日 14:12:47
来源: 《求是》2017/2 作者: 欧阳黔森

    “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道出了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服务人民、歌颂人民的根本方向,给人以深刻启示:艺术创作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捷径和秘诀,它是公平的,只有那些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劳作者才有资格获得丰厚的馈赠。

    这些年,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我一直用“我是谁,为了谁”激励自己。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火热的基层生活才能为创作标注精神的高度。只有深入生活,一个作家才能弄清楚“我是谁”,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试想一下,如果不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如果和人民群众没有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我们就无法认识人民生活所蕴藏的丰富性,就无法从中探寻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样,作品好不好归根到底是人民说了算,于是也就明白了创作是“为了谁”。

    创作长篇小说《雄关漫道》时,我重走长征路。一路下来,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当年红军一部在石阡县甘溪阻击敌人,弹尽后,百名红军集体跳崖。身临其境,硝烟仿佛仍未散去,战士似乎就在眼前,一股油然而生的激情在心底奔突,那种拿起笔急切表达的冲动催促着我。同样,为了写作农村题材作品《绝地逢生》,我长年到农家体验生活,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我每天都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深深感动着,是他们激励我在60天内完成了40万字的剧本初稿。

    可能有人会说,创作现实题材作品需要深入生活,历史题材就没有必要了。但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我,想要出精品,不论何种题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来都是不二法门,那种企图躲避生活的想法无疑是荒诞不经的。如同农夫收获庄稼一样,作家不深耕生活,就无法收获鲜活的素材,就无法激活厚重的历史感,更不用说打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写电视剧《奢香夫人》时,我深入乌蒙山脉腹地与彝族群众交心交友,建立起深厚情谊。两年多的摸爬滚打,我从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中,构思出曲折动人的情节,表现了奢香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怀,一下子把人物的“精气神”抓住了。

    历史和现实是一条相通的河流。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创作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时,为了再现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和盟军在“史迪威公路”晴隆区段浴血抗战的史实,我长期在沿线各地博物馆搜罗史料,收集到大量生动翔实、准确权威的资料,最终下决心把剧本来了一次“浴火重生”——从最初的家族戏,转型升华为国际视野的抗战题材作品,成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作为一名文艺老兵,我要始终把思想的根须深扎在生活的厚实泥土中,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责任编辑:孙煜华

扫描二维码观看求是视频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