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等5则

2017年02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4 作者: 王一鸣

    王一鸣: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重大调整,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将之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我们要从理论上深化对稳中求进思想方法的认识,在实践中转变急于求成的思想观念和操之过急的工作方法,推动经济转向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稳中求进,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稳”才能更好地“进”。这里的“稳”,强调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稳”;这里的“进”,强调的是“稳”基础上的“进”,是科学有序的“进”。实践证明,超越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而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从当前国内外发展态势看,稳中求进也是从容不迫应对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重要方法。稳中求进,才能更好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从经济增长看,依靠政府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收窄,要求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结构调整看,依靠“铺摊子”扩大产能推动经济增长受到产能过剩的约束,要求将经济工作重心转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从动力转换看,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条件深刻变化,要求更加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稳中求进,才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找出路,通过深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增强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新平衡。这既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耐心和耐力,避免简单用行政手段,或做表面文章的做法,真正达到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适应性的目的。(《光明日报》2017年1月24日)

    胡 钰: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我们应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新生态。要推动形成多样化的网络空间生态。在健康的网络空间生态中,不能只有少数参与者存在或主导,而要实现多主体参与、平等参与、自律参与。多主体参与意味着网络空间是包容性空间,平等参与是网络空间运行规律的体现,自律参与是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推动形成共享的网络空间生态。这种共享生态不能依靠网络空间自发形成,而需要通过全球共同治理才能建立。中国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设想及5点主张,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上文化交流、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为全球网络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要推动形成持续发展的网络空间生态。坚持融合创新的原则,不搞唯技术论。即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网络空间发展。同时保持网络空间开放性,力争使网络生态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格局,让网络空间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新平台、新载体。(《人民日报》2017年2月6日)

    苏长和:正确认识和使用合法性概念

    合法性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较广泛地使用于政治学和法哲学分析领域,其中,又尤以派生而出的政治合法性一词使用最多,当然争议也最大。但如果由此认为选举授权和代议制程序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甚至唯一根源,无疑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最多只能是学术上的一家之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按照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其合法性是当仁不让、堂堂正正、实至名归、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合法性概念还在成为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哲学研究的一个选题呢?撇开对西方合法性概念的选择性使用不说,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有时不自觉地将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概念混淆了,也就是把国家治理和发展过程中需要用合理方式解决的问题,过度上升为政治合法性问题。实际上,在任何合法并依法执政的国家,国家治理中碰到的很多问题是解决方式的合理性问题,而不是政治合法性问题。进一步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立新中国,就已解决了合法性问题,继之面对的不是合法性问题,而是在治国理政中,如何努力发展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的合理性问题。除了对合法性概念的准确理解以外,还要正确使用合法性概念。由于合法性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因而应该承认这个概念在不同地区政治中存在多种表述的现象。每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应当彼此尊重各自对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解释,不可用自己的标准或者把自己的标准作为全世界唯一的标准,去质疑、否定甚至颠覆别国合法政权。我们理解和使用合法性概念,关键不在于人云亦云地停留在别人是怎么说的,而是我们自己究竟怎么独立地理解和表述的,这才是积渐而成中国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所要做的重要工作。(《光明日报》2017年1月23日)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视野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大道至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崛起的中国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继往开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对近代以来国际社会积极探索的提炼与升华,体现了中国的担当精神。知行合一。中国主张国家之间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积极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支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主张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实际行动实践命运共同体构想,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也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解放军报》2017年1月24日)

    董学文:在攀登文艺高峰征途上高擎理想信念旗帜

    高扬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宝贵传统,是社会主义文艺“不忘初心”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文艺立于不败之地的主心骨。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但文艺怎么才能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呢?这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的主题。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则是期望在文艺阵地和文艺家头脑里高高飘扬起理想信念的旗帜。这是问题核心中的核心,要害中的要害,整个讲话都可以说是围绕这一轴心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在本质上就是要注重张扬理想和信念。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理想和信念的自信、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自信。文学家、艺术家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最要紧的事情。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谈了很多文艺创作和批评问题。这些问题,从文艺理论角度看,可说是创作方面的意见;如果从思想建设的角度看,又可说是个精神塑造问题。一言以蔽之,搞好文艺创作和批评,文学家、艺术家和批评家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是第一位的。(《红旗文稿》2017年第2期)

    责任编辑:栾 迪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