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高速铁路的成功实践

2017年02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4 作者: 徐 飞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包括高速铁路在内的多项工程技术成果,指出这些工程科技成果和其他一些成就、基础科学突破一起,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过程,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赶超,形成了完整的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建设、装备、运营、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以及高铁装备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的标杆。中国高铁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创新发展之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成功实践。

    一、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历程

    自2008年开通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以来,我国陆续建成世界上等级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世界上首条高寒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2298公里)。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5%左右。2015年我国还分别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达成协议,合作修建“莫斯科—喀山”高铁和“雅加达—万隆”高铁,成功实现中国高铁由国内迈向世界的突破性进展。

    我国高速铁路取得的巨大成就,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相关企业后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国高铁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等巨大优势。回顾中国高铁的创新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技术积累期(2004年之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期(2004—2008年)、自主创新期(2008—2012年)和全面自主创新期(2012年至今)。

    技术积累期:奠定高铁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科委就将“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列入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组织相关科研力量着手联合攻关,为兴建京沪高铁做了必要的前期技术储备。此后,铁路部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立足自主创新,先后研制出以“中华之星”为代表的十几种高速列车型号。虽然这一时期我国研发的高速列车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通过自主研发,为下一时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技术与人才储备。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期:为高铁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2004年4月,国务院下发《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明确了高速动车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原铁道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决定实施“以全面转让技术为前提,以引进核心和关键技术为重点,以国内企业为主体,以国产化为最终目的”的行动方案。我国引进四家世界最先进的高速动车组制造技术,成功搭建200公里和300公里两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列车技术平台,成功掌握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主要配套技术。这一过程为我国高铁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极大地推动了高铁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全面进步,大幅度提升了高铁技术装备水平。

    自主创新期:有力支撑高铁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2月,原铁道部会同科技部共同签署《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并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强的时速350公里及以上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两部委联合行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合作为纽带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开展高速列车正向设计和自主创新。2010年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RH380系列高速动车组相继下线,成功实现对头型、轻量化车体、转向架、减振降噪、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下一阶段实现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自主创新期:推动高铁创新跨入“中国标准”。2012年,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标准化、系列化、简统化、经济性、节能环保等原则,我国积极推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2015年6月,中国首列标准动车组正式下线,标志着高铁创新正式跨入“中国标准”时代。中国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在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专门技术标准的同时,积极融入部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同时,以出口高速动车组为突破口,带动工务工程、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管理等高铁成套技术出口,全面打造“中国高铁”品牌,实现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高铁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短短十几年,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高铁市场的同时,正成长为全球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取得的成就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为什么能够成功?关键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中国政府基于国情路情审时度势,及时做好顶层设计和有效的产业整体规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绘制了中国高铁“四纵四横”的发展蓝图,明确了中国高铁机车车辆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铁路主管部门强势整合国内市场,统一口径整体对外谈判。通过设置战略买家和力推“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价格必须最低、必须使用中国品牌”的引进原则,既避免了国内企业各自为战被各个击破的窘境,又以有利地位低成本地跨越了高铁强国有意为之的技术“护城河”,促进了国内企业与国际最先进技术平台的高水平对接,为中国高铁高起点自主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更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高铁企业充分利用市场这一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推动高铁快速发展。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高铁企业的创新方向。中国高铁要针对本国复杂地质气候条件以及长距离、高密度、不同速度等级共线跨线运行等技术需求,开展高速铁路技术的研发创新。其次,以市场竞争为目标,加速提升高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原南北车两大企业、三大技术平台为代表,基于市场原则展开同行业内的有序竞争,实现高速铁路的自主创新。再次,以产业协同为动力,撬动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高铁作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创新过程是一项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高铁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与整体升级。

    三是充分依靠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注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的中坚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是中国高铁成功创新的关键。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既立足当前,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支撑高铁产业迅速发展;又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引领未来高铁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形成了对中国高铁创新的有力支撑。

    四是大力弘扬奉献、开拓、卓越的高铁精神。精神是力量的源泉、行动的先导。中国高铁在短短十几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精神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铁路人的“火车头”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与以国家利益为重、敢担当、勤学习、重实干、争创新的铁路品质相结合,凝结成爱国奉献、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实现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三、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有益启示

    认真总结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刻的启示,对其他行业尤其是市场规模巨大、产品系统复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启示之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高铁技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2004年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从国家层面构建了中国铁路运输发展的战略蓝图,在此规划指导下,铁路主管部门通过统一市场、统一对外谈判、统一产品采购等制度手段低成本引进国外先进动车组技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动力的集智攻关局面,充分彰显了高效的组织动员力、权威的指挥协调力和步调一致的坚强行动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启示之二:坚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保持“以我为主”的战略定力。中国高铁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脱颖而出,重要原因在于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实现核心技术独立自主为目的进行实践探索。在全球化时代,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利用更为便利,但是核心技术尤其是能够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资源变得更为稀缺,难以从公开市场上通过交易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奋斗的历程表明,铁路人在各个发展时期始终坚守自主创新意识,以“以我为主”的战略定力塑造真正的创新自信。中国当时引进技术有一项重要政策:所有零部件必须为国产,即使国内暂时造不了要买国外制造的,外国公司也必须和国内企业合资经营,才可以进入采购名单。诸如此类的政策,就是对自主创新意识和定力的生动诠释。

    启示之三:着眼于长本事的“市场换技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以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换取国外先进技术并不困难,难的是引进技术能够做到消化吸收,关键技术能够做到突破掌握,复制性模仿能够提升为探索性创新。换言之,不是简单地以市场换技术,而是要掌握关键技术,更要着眼提升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中国高铁从引进伊始,便确立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由此不仅帮助中国高铁产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制造体系,还获得了完整的产品生产与运营经验,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推动高铁全产业链的大发展。

    启示之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的体制优势和主力作用。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和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效益见效慢的关键行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体制优势和主力作用尤为重要。正是依托体制优势,铁路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才能够以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强大的组织号召力为保障,整合庞大的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在统一目标下的有序分工协作和互利共赢,最终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并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中国标准,实现了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梁佩韵 徐 愚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