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发展之道”等5则

2017年02月27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5 作者: 胡鞍钢 唐啸 等

    胡鞍钢 唐啸:新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发展之道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当今中国发展之道。新发展理念是逻辑严密的有机系统,是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之魂,“十三五”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要抓手。从根本上说,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发展逻辑,即理念—规划(目标)—行动—措施,因而能让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十三五”规划等五年规划中。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新发展理念逐步在中国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贪多求快、层层加码,依赖考核、激励失效。从根本上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从而实现理念相容、目标相容、动机相容、行动相容。必须进一步发挥新发展理念的灵魂引领作用,增强发展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强化相关措施的匹配,增强考核监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学笃用,必将通过规划、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的强大指导作用,实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人民日报》2017年2月8日)

    郑新立:抓住重大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求我们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抓住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转换,以结构转换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提高供给质量,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是聚焦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大,是当前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继续推动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新制度,引导资本、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流向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要素的市场体系,实现要素在城乡市场之间双向自由流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赋予农村土地以商品属性。发展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二是聚焦投资体制改革,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体制不合理,缺乏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机制。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即PPP模式,要求政府对公益性或半公益性项目的投入和收益进行精细测算,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偿,使投资这些项目的企业有合理回报。三是聚焦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技术和人才供给。技术和人才是供给结构中最短缺的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抓紧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抓紧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大学不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要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人民日报》2017年2月16日)

    黄群慧: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

    供给体系质量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而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但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加大,经济发展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乐于在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金融业过度偏离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的本质,虚拟经济无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种现象表明,实体经济供给与金融供给之间、实体经济供给与房地产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不高进而引起实体经济自身供求失衡、无法提供高回报率。解决“脱实入虚”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力度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或者说是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升。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要着力深化工业化进程,一方面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避免城市化与实体经济脱节,不能让房地产仅成为炒作对象,要让城市化进程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深化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要注意尽量减少由于电子商务大发展而产生的对高质量产品的“挤出效应”以及对低成本实体经济需求的“扩张效应”;还要处理好国际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在扩大开放基础上交流融合创新,推进中国实体经济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光明日报》2017年2月7日)

    洪永平 曹胜华: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新时期下,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遵循,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一是杜绝“被动式学习”“临时性学习”“装门面式学习”,来一次学习观念的大洗礼。坚持把学习放到“人生大格局”“事业大坐标”中,以大视野谋划学习、以大气力推进学习,积极主动、持之以恒,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二是进一步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摒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实用主义,来一次学习风气的大转变。自觉树立问题意识,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展学习,紧密结合自身在思想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开展学习,真学实学、弄通弄透。三是从推进伟大事业的高度认清“干什么”,从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清“缺什么”,着眼于防止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着眼于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眼于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来一次学习内容的大拓展。围绕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学习,围绕提升历史人文素养加强学习,围绕掌握工作必备知识加强学习。四是抓住“关键点”、扭住“牛鼻子”,来一次学习方法的大改造。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避免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五是着眼于杜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来一次学习机制的大完善。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强化示范引领机制,强化学习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经济日报》2017年2月17日)

    何自力:中国方案开启经济全球化新阶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发展势头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兴起。这是由经济全球化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内部的消极效应取代积极效应成为主要矛盾方面:技术进步迟缓,缺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突破;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扩大;发展模式缺乏包容性。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期间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向全世界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回答了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表达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为开辟经济全球化新时代贡献了中国智慧。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厚植经济全球化新动力。二是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序进行。三是坚持联动发展理念,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协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四是坚持包容发展理念,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共赢基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为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描绘了一幅新的蓝图。可以预见,这将大大增强国际社会对实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有力遏制逆全球化的浊浪,为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红旗文稿》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张少义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