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思维方法引领脱贫攻坚

2017年02月27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5 作者: 吴 华

  核心要点:

  ■ 夯实战略支撑,做到有人、有物、有政策攻坚。压实各级党员干部脱贫攻坚责任,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帮扶责任人的“滴灌管道”作用,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用好返乡回流青壮年,吸引实用技术人员到贫困乡村。

  ■ 强化政策支撑,在“最先一公里”做到决策科学、政策给力,在中间环节做到政策叠加、协同发力,在“最后一公里”做到政策落实、执行有力。

  ■ 这就要求我们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好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把握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四个关键环节,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 守住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底线。贫困户脱贫,须摒弃“唯收入论”,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综合衡量。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关键要把握蕴含其中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精准思维、底线思维等方法。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认真学习领会、掌握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思想武器。

    一、战略思维要求充分认识和把握脱贫攻坚的重要性

    战略思维强调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的内在发展趋势和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审视扶贫开发,他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这些论述深刻阐明,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运用战略思维推进脱贫攻坚,要求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瞄准战略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攻坚。“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扶贫工作更加强调以贫困人口为“靶心”,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夯实战略支撑,做到有人、有物、有政策攻坚。压实各级党员干部脱贫攻坚责任,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帮扶责任人的“滴灌管道”作用,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用好返乡回流青壮年,吸引实用技术人员到贫困乡村。强化资源支撑,增加财政扶贫投入,整合涉农涉贫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强化政策支撑,在“最先一公里”做到决策科学、政策给力,在中间环节做到政策叠加、协同发力,在“最后一公里”做到政策落实、执行有力。

    二、辩证思维要求充分认识和把握脱贫攻坚的规律性

    辩证思维注重找出事物间联系和发展规律,注重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论述充满辩证性,他指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要形而上学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脱贫攻坚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既要善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要善于把握规律。

    运用辩证思维脱贫攻坚,要着力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全面小康,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小康,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这要求脱贫攻坚标本兼治。一方面,努力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物质需求,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另一方面,努力促进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二是既要外力,更要内功。一方面,加大外部扶持力度,动员更多资源和力量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主体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扶贫开发,既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一方面,要坚定必胜信心,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等,集中力量打赢攻坚战。另一方面,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久久为功,行稳致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的贫困问题肯定仍然会存在。”因此,应从理论、法律和政策等层面构建扶贫工作的长期支撑体系,防止用短期方式对待长期任务。

    三、精准思维要求充分认识和把握脱贫攻坚的针对性

    精准思维的落脚点在于从一个个具体点位上解决问题,反对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精准思维的直接体现。他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就要求我们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好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把握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四个关键环节,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运用精准思维脱贫攻坚,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切实防止各种形式的不精准:一要防止片面性。有的地方把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搞成两张皮对立起来,把脱贫攻坚当作区域发展的负担。有的地方用区域发展替代脱贫攻坚。有的地方重区域发展轻脱贫攻坚,重上大项目轻民生保障,把脱贫攻坚搞成缩小版的“大水漫灌”,贫困农户难以从中获得发展红利。二要防止纸面化。有的地方做纸面文章,花功夫做规划,却不认真实施。有的地方忙于研究制定政策,却不精于推动落实,政策措施难到“最后一公里”,脱贫效果打了折扣。三要防止账面式。有的地方为完成年度减贫任务,在衡量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指标时,将当年无法收益或当年预期收入直接计算进贫困户家庭收入,造成一些贫困户账面上“被脱贫”。

    四、底线思维要求充分认识和把握脱贫攻坚的约束性

    所谓底线,即事物质变的临界点,是不可逾越的工作警戒线。底线思维注重对风险和危机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做到防患于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运用底线思维脱贫攻坚,重在守住以下几条底线:一要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打赢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要守住脱贫底线。首先守住贫困户脱贫这个工作底线,贫困户彻底脱贫,贫困县和贫困村才算彻底摘帽退出。其次守住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底线。贫困户脱贫,须摒弃“唯收入论”,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综合衡量。三要守住廉洁底线。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管好用好扶贫资金,防范扶贫领域发生违纪违法行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要加强监管,杜绝截留、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真正把资金用到扶贫对象上,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作者单位:国务院扶贫办)

    责任编辑:包俊洪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