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 根深叶茂

—— 宁夏文化发展新实践

2017年03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7 作者: 蔡国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文化民生实事,使文化发展获得了深厚土壤和不竭动力。

    一、深耕厚植,筑牢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宁夏全区还有39万贫困人口。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提前两年,即到2018年时实现脱贫目标,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要靠齐心协力。唯有凝心方能聚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把全区670万回汉各族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近年来,宁夏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力的基础工程,上升到战略位置持续用力。

    把宣传阐释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自治区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传统节庆等各种时机和平台,运用文化墙、公益广告、文艺作品、新媒体等各种载体,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连续16年把每年的9月作为“民族团结月”,用团结梦、和谐梦融通小康梦、幸福梦。

    把价值引领作为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连续5年举办公民道德论坛,涌现出了“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周淑琴、“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王结等一大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美德少年”、“百孝之星”等评选活动在基层蓬勃开展,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劲吹塞上。

    把创新载体作为有力抓手。“五个紧密结合”被中宣部总结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宁夏做法”在全国推广。“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银川市“日行一善”、吴忠市“乡村好人家”、兴庆区“道德红黄蓝榜”等一批经验做法在全国叫响。用群众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有力推动了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在基层落地生根。

    二、着眼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宁夏始终树立“小省区办大文化”的胸怀和自信,立足自身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富矿,以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平等享受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补齐短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宁夏经济总量小,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薄弱、发展不平衡,自治区拿出“真金白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抓好基础设施的“建管用”为依托,实施宁夏大剧院、宁夏美术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完善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公园文化广场建设,实现全覆盖、全达标。以补齐贫困地区短板为突破口,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统筹利用等方式,在贫困地区建成了一批多功能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中宣部大力支持下,正在建设606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扶持基层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建设。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延时开放。

    热在基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始终抓住“活动引领”这个牛鼻子,让群众在家门口圆“文化梦”。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举办中阿文化艺术展示周、丝绸之路国际民歌歌会暨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黄河大合唱”邀请赛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专业文艺院团走基层等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持续推进。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在全国率先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村村响、户户通。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以“欢乐宁夏”为主题,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送戏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构筑“没有围墙的剧院,永不落幕的舞台”。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加大对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启动民族文化振兴计划等重大文化项目。

    改革创新,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做强,推进中阿文化产业园、中阿文化创新园、宁夏新闻文化传播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城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用明显。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2015年增长到75亿元,年均增长18.4%。推进体制改革增活力,完善文化企业相关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税收减免,全区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从2010年的不足20家增加到2016年的100多家,增长近5倍。自治区6家区属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经营业绩逆势上扬,2015年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均在6%以上。银川聚集了130多家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企业。

    三、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宁夏区党委、政府举全区之力,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参与配合的文化建设协调机制,促进文化服务跨领域、跨部门、一体化发展。

    创作生产展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宁夏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创新服务运行方式,坚持每年财政列支600万元扶持全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安排近2000万元对获得国家重要文化奖项的文艺作品进行表彰奖励,2000万元用于扶持创作一批重点图书、影视剧、纪录片等,全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和《回乡婚礼》、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舞蹈《九州花儿美》、话剧《回民干娘》、影片《同心》等作品,已成为宁夏艺术品牌。西海固地区涌现出郭文斌、石舒清、马金莲等一大批本土优秀作家,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西海固文学”已成为全国民族文学的奇葩。

    培育一支扎根基层队伍。宁夏始终重视发现和大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文化活动带头人和文化能人,创新工作方法,创造生活环境,采取挂职锻炼、蹲点生活、帮扶支教等多种方式,确保文艺工作者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王志洪带领宁夏话剧团全体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大篷车”这面旗帜推到基层。柳萍多年扎根基层、博采众长,两度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被誉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

    激发群众自办文化热情。宁夏始终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自办文化,认真总结固原市农民文化大院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移民地区倾斜力度,集中实施公共文化扶贫项目,扶持示范性村级文化室445个、基层文艺团队1136个、农民文化大院370个,努力实现点上开花、线上出彩、面上结果。

    着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宁夏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中阿博览会这块金字招牌,加强网上丝路文化建设,加大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力度,以“开放的中国:从宁夏到世界”为主题向世界全面推介宁夏。《花儿》、《月上贺兰》等文艺精品在阿联酋等中东各国演出;各类文艺精品在国内重大活动中成功亮相;特色歌舞杂技项目在沙特、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演,有力扩大了宁夏对外影响力。宁夏电影人大力发扬借船出海的精神,与国内专家合作拍摄了电影《画皮》,大大提升了在电影市场上的“话语权”。

    (作者: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孙 珉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