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 从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说开去

2017年04月15日 00:05:00
来源: 《求是》2017/8 作者: 单霁翔

    核心要点:   

    ■ 该片集中展示了故宫殿堂级的“文物医生”以及让旧物重光的神奇“文物复活术”。

    ■ 该片秉持“让文物修复大师走到前台、向工匠精神致敬”的理念,传神写照地映射出老一辈和年轻一代文物修复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

    ■ 故宫近年来“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探索,使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向百姓、走进当代。

    ■ 我们有责任让丰富的文化瑰宝活起来,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清晨,清脆悦耳的鸟鸣中,故宫博物院的朱红大门缓缓开启,文保科技部的闵俊嵘又开始了康熙朝皇家屏风的修复工作。仿佛魔术师一般,这些原本蒙尘、破损的历史珍存,在他日复一日的细致擦拭、精心修复中刮垢磨光、重焕光彩……这是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博物院、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当中的一个普通镜头,也是故宫文物工作者经年累月用匠心呵护文物的缩影。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光影探幽烛微,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该片忠实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等领域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集中展示了故宫殿堂级的“文物医生”以及让旧物重光的神奇“文物复活术”。这部片子播出后,很快就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工艺技术、高雅的文化品位,赢得了市场口碑,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掀起了持久的文物热。

    该片为人们通过故宫文物了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门。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的文物收藏十分丰富,共计184万余件。这些藏品从久远的过去走来,大都需要抢救性修复。作为对院藏各类文物进行保护研究、修复和复制的部门,半个多世纪以来,故宫文保科技部抢救性保护了许多国宝。今天,故宫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的门类在国内博物馆界是最全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艺”“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艺”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技艺,都见微知著地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文物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心血和精神。

    该片秉持“让文物修复大师走到前台、向工匠精神致敬”的理念,在一勾一描、一刀一刻、一修一补中,传神写照地映射出老一辈和年轻一代文物修复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这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工匠精神,无疑是全片最动人的旋律。同时,电影不是通过旁白直接解说,而是以留白造境,让观众在一个个镜头中融入切身的观察与思考,细细感悟每个镜头背后的力量和温度。这些都让曾经“曲高和寡”的文物走出深闺,引领人们走进历史深处,领略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旖旎风光,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

    该片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丰稔饱满、富有创意的质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故宫近年来坚持“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探索。如今,故宫的每一项重点展览,都要研发相应的创意产品,使每一项陈列展览立体化,让社会影响最大化、观众体验最优化。比如,通过立体布展让陈列展览活起来,研发文化创意产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借助新媒体力量让传播方式活起来。所有这些努力,目的是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向百姓、走进当代。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故宫已经走过近600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让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活起来,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故宫博物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煜华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