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

2017年04月30日 08:00:00
来源: 《求是》2017/9 作者: 薛二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是指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平均年龄为38.6岁。可见,目前农民工中相当大一部分已经是新生代农民工。据调查,在新生代农民工中,74.8%的人为高中文化程度以下,8成左右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从就业情况看,在第二产业从业的比重为55.1%,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4.5%。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为强烈的对农村的疏离感、更为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融入城市的渠道,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处于城市、乡村之间具有“飘浮感”的一代。由于综合素质和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难以体面、稳定地就业,也无法形成稳固的社会关系,面对困难时缺乏相互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各种困境的叠加,使他们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卷入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受害者,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采取切实措施,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已是当务之急。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融入,关涉制造强国战略、脱贫攻坚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从农民工大国到技工大国的转变,是支撑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因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转移就业贫困,关键是提高贫困家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一项在全国29个省市、针对10000余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调研表明,职业教育培训是培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渠道和抓手,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在社会融合各个维度上均明显高于未参与者。但调研同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家乡或务工地参加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仅为14%。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发挥教育培训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有效配置教育培训资源,使各项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特点,进而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并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切实做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制定我国农民工中长期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明确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着重培养农民工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就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立足终身教育,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行业专业教育培训标准为依据,建立规范的教育培训市场准入标准,明确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内容与标准。建立农民工就地转移或就业后失业者免费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将培训资金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确保经费投入、使用到位。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分担机制,通过增加企业税收减免比例、在企业设立专项培训补助等方式,鼓励和监督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建立国家农民工培训基金,实行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统筹,进一步推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卡”制度,对农民工培训进行直接补贴,扩大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的范围。

    以社区为阵地统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与生活,总是要依附于某个固定的社区。应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将职业教育培训社区化,将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工需求对接、将职业教育培训者与农民工直接对接、将教育培训方式与农民工特点对接,实现职业教育培训的大众化、基层化、生活化和日常化。要以职业学校为载体,依托社区,积极协调社区资源、教育者、培训者和农民工的关系,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社区学校和成人培训机构三者在知识、技术、人员上的优势,合力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城市生存能力。对农民工进行城市适应和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法律、卫生、公民道德、文明市民、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提高其健康融入城市的素养与能力。同时,邀请社区居民参加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培养彼此间的认同感。促进政府购买社会培训机构的服务,鼓励具备培训资质或者培训效果好的机构,根据政府要求在社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聘用专职社会工作者开展小组工作或个案工作,由政府支付有关费用。政府要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和基地建设,以服务于没有能力或未开展员工培训的企业,同时加强对自身有能力且已开展员工培训的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督导和检查工作。

    以职业证书管理为抓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长效机制建设。在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大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力度,扩大参加认证的人群范围,扩大认证的职业种类,以健全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逐步消减或者消除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束缚。要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有机结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系统开展岗前、岗中和岗后教育培训,有效协同生存型(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型(职业层次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要以普通上岗证书的教育培训为基础,实现从农民工向普通工人的转化;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从普通工人向技术工人的转化;以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教育培训为拐点,实现从一般的技术工人向有学历的技术工人的转化。同时,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奖励力度,对获得高层次技能资格认定的农民工,在入户、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上加大准入力度,开辟其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实现市民化的可行通道。

    以信息网络一体化为平台实现城乡有效对接。根据中央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城乡联网、城乡共建、城乡共享。以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全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与评价系统,开展以跟踪调查和动态管理为主的过程质量监控,促进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运行的规范化,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政府应主导建立三个平台,并实现有效对接。一是建立个人信息平台,以个体为单位,网络路径为“县—乡镇—行政村—个体”。二是建立企业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企业发展和管理特点,以及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数量、薪资待遇、前景等。三是建立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平台,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为重点。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助理)

    责任编辑:蔡春玲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