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等5则

2017年05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11 作者: 毕京京 等

    毕京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论述,战略意蕴深厚,实践特色鲜明,既抓住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又涵盖经济建设各领域各方面;既提出了立意高远、思想深邃的重大理论观点,又蕴含着大气磅礴、精妙缜密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内涵丰富、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论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树立新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观念变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经济发展的方法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经济发展的改革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工作主线;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经济发展的科学布局;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是经济发展的全面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经济发展的底线支撑;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国际方略。这些重要思想内容,从整体上贯通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一鲜明主题,具有推动中国经济从“虚胖”向“强壮”转变的核心要义,各部分围绕这一主题和核心要义精准展开,相互之间无缝连接、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互为支撑、逻辑严密、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经济日报》2017年5月19日)

    赵晋平 罗雨泽:“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成就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内外各界热议的重大话题。3年多来,各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性质、意义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在广泛领域达成了共识;中国身体力行,积极与相关国家加强沟通,推进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实践成果。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渐深入的。早期讨论较多的是内涵、意义、影响,目前则深入到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建设实践渐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双边和单个项目做起,然后向次区域和多边延伸。目前,各领域建设均取得明显进展,渐成燎原之势。“一带一路”倡议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取得超预期进展。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光明美好。“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魅力无穷的“集体舞”,为世界繁荣与和平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期望增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合作平台和制度框架正当其时。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亲诚惠容、互利共赢,努力推动经济合作,积极发挥大国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域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赞赏和拥戴,“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新技术革命和创业创新活动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各领域技术的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将不断催生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在中国大力推动、各伙伴国及友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下,“一带一路”建设将在促进沿线国家繁荣、维护地区稳定、捍卫世界和平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17年5月11日)

    李金华:新工业革命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的路径

    在新工业革命时代,中国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多元化的复合行动路径。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先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立国民完整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教育水平,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广纳全球一流的、具有实践经验且卓有成就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服务。集中力量进行复杂技术、前沿技术的攻关。依托本土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中国在全球先进制造价值链高端的嵌入。有效整合技术研发力量,实现重要行业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运用能力,实践新工业革命时代和“工业4.0”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实现品牌战略,开展制造标准领域的国际化合作。遴选和发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立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级制造品牌。同时,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制造标准的制定,建立起国际市场推崇或公认的中国制造品标准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与制造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物联网、高速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移动通信等新型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先进制造集聚区间、集聚区内的局域网络和数据库,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重构先进的制造业文化体系。重塑国民的价值观,建立以劳动光荣、工匠光荣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倡导尊崇劳动者、尊崇技术工人的全新价值观。建设制造强国应聚全民之心,举全国之力,不断创造更加高效的生产力,更加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加安全的就业岗位,并确保这些红利具有包容性并被广泛分享,持续推动中国迈入更加富庶、更具国际竞争力国家的行列。(《光明日报》2017年5月9日)

    陈家兴:党内政治文化的破与立

    有效涵养党内政治文化坚持破立结合是一个有效抓手。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在政治文化上正本清源。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政治文化出了问题。只有在政治文化上正本清源,才有良好政治生态,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有重点的“破”才能划出底线。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对一些党员、干部产生着深层次的、潜在的影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结合具体实际和表现形态,有针对性地“破”、系统地“破”,才能为全面的“立”奠定基础。有鲜明的“立”才能树起标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根本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先进纯洁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我们的信仰信念就能够深沉而执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关键是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要深入提炼、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鲜明的价值标杆。价值观必须简洁明了、易记易懂。只有进行科学的、高度的提炼,共产党人价值观才易于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才能对接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广大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要我们以共产党人价值观为核心,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力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态的土壤就会得到持续改良,我们党就能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日报》2017年5月18日)

    田改伟:中国的政治逻辑彰显了科学性和实践性优势

    新中国成立近70年,中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更加牢固,优越性发挥得越来越突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一是能正确看待国家、阶级与民主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顶住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压力,在促进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中,增强了制度的说服力,也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高速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获得了物质基础保证,避免了资本和少数利益集团操控民主。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这从制度上巩固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保证了人民意志及时上升为国家意志,摆脱了决策短视的局限。采取选举与协商相统一,保障了国家决策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避免执政者在权力运行中犯大的错误,同时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纠错机制。四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统筹各方利益,使社会免于陷入各种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纷争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国家的党派恶斗,防止了国家权力交接带来的政治分裂和社会混乱。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只有将近70年,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优势和民主政治优势。(《红旗文稿》2017年第9期)

    责任编辑:郝 遥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