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融合创新 矢志不渝追赶超越

2017年05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11 作者: 胡和平

    核心要点:

    ■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军工、科教、产业、人才等优势,重点做好军民融合创新、央地融合创新、部省融合创新三篇文章。

    ■发挥陕西军工实力“强”的优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军民融合创新。

    ■发挥陕西产业体系“全”的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重要载体拓宽融合创新领域,以共建共享为重要路径强化产业配套协作,以资本合作为重要纽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央地融合创新。

    ■发挥陕西科教资源“多”的优势,进一步创新地方与国家部委在陕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推动部省融合创新。

    ■创新是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主引擎,必须把融合创新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突破各类创新壁垒,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要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走在创新驱动发展前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陕西军工、科教、产业、人才等优势,重点做好军民融合创新、央地融合创新、部省融合创新三篇文章,让三秦大地的科教潜能有效释放、科技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一、发挥军工实力“强”的优势,推动军民融合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陕西肩负着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我们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提升融合层次,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军民融合创新的根基在平台,关键是建好园区、筑牢载体。要系统推进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等优势领域,加快推进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建设,将西安打造成一流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依托各类基地和园区强化协同创新,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军工单位与高校、省内研究机构联合建设中试基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的核心在产业,关键是相互配套、相互转化。产业融合是军民融合创新的主战场,突破口是打破军民产业的闭环运行,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等多种途径,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要支持和鼓励“军转民”,突出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大力发展与军工技术同源的民用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和扩大“民参军”,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领域,以基础配套、零部件等领域为重点,组建10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培育发展一批“民参军”专业化配套企业。同时,发挥“军工+区域经济”“军工+中小企业”协同效应,促进军地技术标准、数据信息、重点产业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的动力在改革,关键是完善体制、优化服务。推动军民融合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突破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要持续深化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的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转制。鼓励省属国有企业、政府性基金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支持军工企业兼并重组、战略合作、上市融资,组建航空、卫星混合所有制公司。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大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推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示范基地,促进高精尖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

    二、发挥产业体系“全”的优势,推动央地融合创新

    陕西是中央企业布局的重点区域,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和产业基地。近年来,陕西多次组织“央企进陕”活动,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陕西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重点产业配套协作和深度融合能力进一步增强,推动央地融合创新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以项目建设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拓宽融合创新领域。重大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跨界融合的有力抓手。要继续推动“央企进陕”,全面落实陕西与央企战略合作重大项目,持续扩大央企在陕投资额。继续巩固煤油气开采、电源建设等能源工业方面的合作,共同谋划实施一批拉动当期、支撑长远的重大项目。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机遇,与央企联合规划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基地,引进一批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先导项目,借力央企的资源调动力、投资牵引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抱团“走出去”。

    以共建共享为重要路径,进一步强化产业配套协作。深化央企和地方企业战略合作,推动联合重组、专业化整合、上下游业务协作,促进央企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积极引导优势骨干央企,采取技术合作等方式,引领地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着力深化与央企的产业协作关系,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产品特色鲜明的地方配套企业。围绕在陕央企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拓展应用领域的技术服务,打造一批高端科技服务企业。引导央企围绕陕西支柱产业配置创新资源,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瓶颈,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有效衔接。

    以资本合作为重要纽带,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央企与地方的多领域资本合作是央地融合创新的应有之义。找准央企发展战略与陕西金融改革的契合点,探索共同设立相关投资基金,支持央企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进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央企在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对成长性强的地方民企进行股权投资,支持省属国有企业通过战略投资、战略重组、战略协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央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地方企业优化重组。

    三、发挥科教资源“多”的优势,推动部省融合创新

    国家部委在陕高校、科研院所是陕西科教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创新地方与国家部委在陕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

    聚焦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联合开展产学研攻关。这是强化创新源头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工程。我们要紧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支持国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开展战略合作,联合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工业机器人、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联合建设卫星应用、高功率激光器应用、半导体应用等创新联盟,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促进技术、产业和资本等要素高效配置。推动国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陕西各类创新主体开放,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陕西以部省融合联动为路径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形成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放办所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一院一所”创新模式,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69家。要继续加大“一院一所”推广复制力度,支持企业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设立联合基金,支持中试基地按照需求导向转化科技成果。加快与教育部共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步伐,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能源与动力等领域,搭建各类创新和服务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能力,打造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港。

    聚焦优化环境和人才支撑,切实加强部省战略合作。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战略合作,落实好科技部与陕西第二轮部省会商成果,推动建立部省融合创新组织领导机构。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联合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产权转移转化机制。加强衔接沟通,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氛围,形成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

    对陕西而言,创新是追赶超越的主引擎,必须把融合创新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创新资源的跨领域、跨产业、跨所有制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衔接。近年来,陕西在推进融合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省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搭建了设备共享、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服务平台,建立了40个省级产业创新联盟,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达到8522台(套)。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的要求,以推动“军民、央地、部省”三大资源融合为突破口,努力突破各类创新壁垒,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责任编辑:王兆斌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