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造福全人类的“世纪工程”

2017年05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11 作者:

    政策沟通:为“一带一路”唱出共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西部开发司 欧晓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特点不同、发展方式各异、文化传统不一,如何实现联动发展,首要在于政策沟通,即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之首,政策沟通是开展各方面务实合作的基础,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对“一带一路”这首沿线各国的大合唱来说,政策沟通唱出了国际社会的共鸣。

    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方面不断深化、成果丰硕。“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前,我国就先后与4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我们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我们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我们围绕推进战略对接、密切政策沟通又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成果,签署了一批对接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目前,与中国签署共建协议的国家已近70家。各方通过政策对接,进一步增强了政治互信和合作共识。以此为基础,我们将继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努力开创规划衔接、发展融合、利益共享的新局面。做好政策沟通工作,要重点加强四个层面的对接。

    一是发展战略的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是关乎一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和顶层设计,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引领性。“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基于自身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它们各有特色,但有很多联系点和相通之处,可以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是国家间最高层次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于增进政治互信和合作共识,从宏观上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实现相向而行,协同并进。

    二是发展规划的对接。发展规划是对发展战略的细化和量化。我们不仅要把“一带一路”建设同有关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起来,也要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结合起来,同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欧盟、拉共体等区域发展规划对接起来,进一步明确合作的重点方向和领域,确定合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三是机制平台的对接。在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沟通交流机制的同时,要加快探索各国之间的多层次合作平台建设,将各国有关执行机构的交流、沟通、磋商渠道和机制建立起来,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四是具体项目的对接。项目是实施战略与规划的基本单元和载体,“一带一路”倡议最终需要落实到基础设施、经贸、投资、金融、人文等各领域一个个项目上来。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方向、重点国别和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等战略性优先项目的对接。要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为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强化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必要帮助。

    中国古人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加强政策沟通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步调一致。我们与沿线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形成政策协调、规划对接的合力,使“一带一路”更好服务于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事业,唱响共赢发展的历史最强音!

    设施联通:“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基础

    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任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利用既有双边合作机制、国际组织和多边论坛等有效平台,在推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技术标准对接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依托,务实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进展。

    “道路通,百业兴。”4年来,设施联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130多个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领域的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制定了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亚区域等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通过73个公路和水路口岸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及陆海联运客货运输线路;建成了11条跨境铁路;“中欧班列”线路已通达11个欧洲国家的29个城市,国际铁路运邮已初具国际物流品牌影响力。随着包括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项目、中俄黑河大桥等一批跨境和境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先后落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务实合作的“助推器”,让这些国家的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为例,根据巴方统计,通过实施走廊交通、能源领域互联互通早期收获项目,中国企业对巴基斯坦的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大量建设项目为巴基斯坦创造近2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1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中国企业建设和参与经营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及其港口城和汉班托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项目所在地,当地民众无不感受到了“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建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对未来充满无尽的期待与憧憬。

    “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建设虽然取得丰硕成果,但也面临融资瓶颈等突出挑战。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经验分享者和重要建设者,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针对融资瓶颈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的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中,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要为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有利、可预测的环境,并欢迎国际金融机构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在沿线各国普遍缺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除利用“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传统政府框架项目合作方式以外,也不断尝试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股权收购等新模式。中国港湾以BOT模式投资建设牙买加南北收费公路并取得50年特许经营权,中远海运成功收购比雷埃夫斯港67%股权,获得控股经营权——这些实践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成功案例。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千百年来,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在推动沿线国家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明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一带一路”建设联通了国与国之间的道路,也联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心路,开辟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天地,为中国赢得更多朋友与伙伴。我们必将携手走好这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贸易畅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

    商务部综合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之一,贸易畅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4年来,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基础和先导作用,为实现“五通”注入强大动力。2014年至2016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20万亿元人民币,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049亿美元。中国制造、中国建设、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沿线国家更多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不同,经济互补性强,贸易潜力巨大。我们通过削减壁垒、搭建平台、完善促进进口政策,积极扩大自沿线国家进口,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充分利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推动大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满足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支持企业在沿线交通枢纽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完善区域营销网络,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发展与相关国家边境贸易,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中医药、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实现中外服务业企业合作。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广交会等展会的平台作用,促进企业互动交流,共享“一带一路”商机。

    投资合作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政策,积极商签政府间投资合作协议,为对外投资合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以对外工程承包为先导,以金融服务为支持,带动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联合走出去。我国已经成为许多沿线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涵盖农林开发、能源资源、加工制造、物流运输、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合作方式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商品和劳务输出为主发展到商品、服务、资本输出“多头并进”。同时,我们不断放宽外资准入领域,探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营造高标准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沿线国家来华投资。

    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截至目前,中国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结合所在国家的发展战略、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在沿线20个国家建设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这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既有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产业型,也有商贸物流型、科技研发型及综合开发型等,对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对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泰中罗勇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重大项目是“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抓手,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发挥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促进贸易投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综合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等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协调各种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用好多双边投资合作基金,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密切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保障,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为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目前,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中老铁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中俄、中哈、中缅等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或运营都在有序推进。

    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加快与沿线国家建设自贸区,是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深化经贸合作。目前,我国已经与巴基斯坦、东盟、新加坡、格鲁吉亚签署了自贸协定,与东盟的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已于2016年7月1日生效实施。我们正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以及与以色列、马尔代夫、斯里兰卡、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自贸区谈判,力争打造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我们还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稳步推动改善民生的援助项目建设,帮助沿线国家改善民生,使民众直接受益,夯实“一带一路”建设民意基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秉持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营造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环境,深化经贸合作,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服务于更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蓬勃发展。

资金融通:协同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保障体系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 周强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国家发展水平不一,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资金和技术缺口巨大。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投融资体系和投融资平台建设。4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撬动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125亿美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正式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达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此次论坛还围绕促进资金融通达成了一系列务实成果,如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中国财政部与世界银行等6家多边开发机构联合签署了《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紧紧围绕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合作的融资需求,动员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协同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融资体系。

    一是统筹国内和国际资源。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官方发展援助、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等国内资金资源,共同推动“一带一路”融资机制建设。多年来,我国在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市场化运作的丝路基金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它们具有实力较强、影响力大等诸多优势,完全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展身手。同时,多边开发机构、国外主权财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拥有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知识资源,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共同打造风险可控、收益可观、利益共享的重点项目,实现国际国内资源相互补充,共同发力。

    二是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要有效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促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形成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及融资安排,营造透明、友好、非歧视的融资环境。对意义重大的战略性项目,政府官方发展援助、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国有企业等公共性质的投资应形成合力,带动私人资本进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不断迈上新台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创新融资模式、渠道、工具与服务,发展和完善股权融资市场和本币债券市场,形成一整套的金融政策组合工具。从根本上来说,“一带一路”建设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实现各方资金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三是统筹多边和双边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大多数项目属于双边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贸易投资和产能合作等项目。要高度重视双边融资合作,用好我国与资金使用国两种金融资源、两个金融市场,统筹建设好双边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多边开发机构较强的召集力,探讨既符合多边开发机构各自宗旨及发展战略,又契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领域,通过联合融资、平行融资、三方合作、多方合作等不同形式,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统筹近期和长期任务。近期应将有限资金集中投向重点地区、重点国家,抓好关键项目、示范性项目,少花钱多办事,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远期要全面考虑“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的融资需求,以点带面,由线到片,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强大、稳定、可持续的融资支持。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和广大沿线国家以及各种国际金融机构的合力推动下,借此次高峰论坛的东风,“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建设必将进入新的阶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为沿线国家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筑牢社会根基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金 鑫 林永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推进民心相通建设,需要深刻把握民心相通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一方面,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大合作领域之一,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并驾齐驱,构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全方位、立体化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则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是其他“四通”的重要基础。通过增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塑造积极友好的社会氛围,民心相通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可以说,民心相通建设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没有民心相通作努力方向,“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体系就不够完善均衡;没有民心相通作基础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也很难行稳致远。

    民心相通建设早期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4年来,中国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品牌项目和活动。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推动各国展现各自民族特色,感受不同文化风采,增进相互了解认知。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政党、智库、青年、城市、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交流宽度、增强交流深度。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唱响“融”字主旋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中央企业海外分支机构38万多名员工中85%是当地员工。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帮助解决当地民众的实际困难,如中国交建集团仅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期间,就为当地居民打了100多口深水井,赢得肯尼亚民众交口称赞。“一带一路”既有政府间的“大”项目,也有民众间的“小”活动。这些项目和活动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同,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开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高峰论坛为新起点,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共同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正式宣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高峰论坛就增强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达成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启动《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以及“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际智库合作项目”等。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让合作更加包容,让合作基础更加坚实,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沿线各国共同做好民心相通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促进民心相通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化。

    我们将秉承开放包容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带动更多国家、更多国际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积极创造条件,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参与到合作中来,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促进包容发展。

    我们将把民心相通建设与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合作与民心相通相互支撑的旗舰项目,形成民心相通为经济合作提供民意保障、经济合作又为民心相通提供物质基础的良性互动态势。

    我们将深入开展文明间对话,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责任编辑:旷思思 王 寅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