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融通:协同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保障体系

2017年05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11 作者: 周强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国家发展水平不一,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资金和技术缺口巨大。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投融资体系和投融资平台建设。4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撬动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125亿美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正式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达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此次论坛还围绕促进资金融通达成了一系列务实成果,如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中国财政部与世界银行等6家多边开发机构联合签署了《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紧紧围绕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合作的融资需求,动员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协同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融资体系。

    一是统筹国内和国际资源。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官方发展援助、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等国内资金资源,共同推动“一带一路”融资机制建设。多年来,我国在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市场化运作的丝路基金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它们具有实力较强、影响力大等诸多优势,完全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展身手。同时,多边开发机构、国外主权财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拥有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知识资源,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共同打造风险可控、收益可观、利益共享的重点项目,实现国际国内资源相互补充,共同发力。

    二是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要有效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促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形成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及融资安排,营造透明、友好、非歧视的融资环境。对意义重大的战略性项目,政府官方发展援助、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国有企业等公共性质的投资应形成合力,带动私人资本进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不断迈上新台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创新融资模式、渠道、工具与服务,发展和完善股权融资市场和本币债券市场,形成一整套的金融政策组合工具。从根本上来说,“一带一路”建设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实现各方资金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三是统筹多边和双边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大多数项目属于双边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贸易投资和产能合作等项目。要高度重视双边融资合作,用好我国与资金使用国两种金融资源、两个金融市场,统筹建设好双边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多边开发机构较强的召集力,探讨既符合多边开发机构各自宗旨及发展战略,又契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领域,通过联合融资、平行融资、三方合作、多方合作等不同形式,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统筹近期和长期任务。近期应将有限资金集中投向重点地区、重点国家,抓好关键项目、示范性项目,少花钱多办事,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远期要全面考虑“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的融资需求,以点带面,由线到片,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强大、稳定、可持续的融资支持。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和广大沿线国家以及各种国际金融机构的合力推动下,借此次高峰论坛的东风,“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建设必将进入新的阶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为沿线国家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作者: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