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筑牢社会根基

2017年05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11 作者: 金 鑫 林永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推进民心相通建设,需要深刻把握民心相通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一方面,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大合作领域之一,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并驾齐驱,构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全方位、立体化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则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是其他“四通”的重要基础。通过增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塑造积极友好的社会氛围,民心相通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可以说,民心相通建设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没有民心相通作努力方向,“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体系就不够完善均衡;没有民心相通作基础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也很难行稳致远。

    民心相通建设早期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4年来,中国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品牌项目和活动。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推动各国展现各自民族特色,感受不同文化风采,增进相互了解认知。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政党、智库、青年、城市、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交流宽度、增强交流深度。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唱响“融”字主旋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中央企业海外分支机构38万多名员工中85%是当地员工。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帮助解决当地民众的实际困难,如中国交建集团仅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期间,就为当地居民打了100多口深水井,赢得肯尼亚民众交口称赞。“一带一路”既有政府间的“大”项目,也有民众间的“小”活动。这些项目和活动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同,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开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高峰论坛为新起点,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共同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正式宣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高峰论坛就增强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达成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启动《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以及“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际智库合作项目”等。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让合作更加包容,让合作基础更加坚实,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沿线各国共同做好民心相通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促进民心相通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化。

    我们将秉承开放包容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带动更多国家、更多国际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积极创造条件,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参与到合作中来,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促进包容发展。

    我们将把民心相通建设与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合作与民心相通相互支撑的旗舰项目,形成民心相通为经济合作提供民意保障、经济合作又为民心相通提供物质基础的良性互动态势。

    我们将深入开展文明间对话,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作者: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旷思思 王 寅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