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

2017年08月03日 08:30:00
来源: 《求是》2017/15 作者:

    核心要点:

    ■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提升国家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有效途径,重在价值引领;法治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强调制度约束;两者统一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通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通过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方法,融法、理、情于一体,使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高校是一个“以文化人”的文化机构,校园文化就是时时处处影响师生的“空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师生,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教育效果。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催生出纷繁复杂的网络话语体系,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编者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团结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刊特围绕这四个“融入”刊发这组体会文章。

    融入法治建设

    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赵大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2016年12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运用法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方略。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建设应一体推进。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彰显了最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鲜明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目标,深刻反映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全面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抉择,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徒法不能以自行”。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提升国家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有效途径,重在价值引领;法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强调制度约束;两者统一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建设内在关联、有机统一,应一体推进、同向发力,更好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立法的价值引领,科学立法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的思想共识,也是具体的规范指引。立良法,就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法律法规,使核心价值观从“软性要求”变成“硬性规范”,为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核心价值观是严格执法的指导原则,严格执法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保障。在严格执法中贯彻平等、公正、和谐等“善治”原则,能使执法行为更符合法治精神,符合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严格执法是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后能否得到人们自觉遵守的关键,通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通过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方法,融法、理、情于一体,使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再次,核心价值观是公正司法的精神追求,公正司法是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底线。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司法活动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才能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只有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最后,核心价值观是全民守法的基本要务,全民守法是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宪法法律的灵魂,全民守法首先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道德风尚。法律是底线的道德要求,全民守法既是对法律法规的坚守,也是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坚守。只有全体公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环节。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融入科学立法。积极推进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立法;推动把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尊崇英雄、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基本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依照法定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与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构建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严格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用制度约束和引导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大涉民生案件查办工作力度;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畅通依法维权渠道;完善司法政策,加强司法解释,强化案例指导,为依法惩治严重失德败德行为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引。融入全民守法。深入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积极开展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总结推广“德法共治”“法德共进”等活动,推进德法相伴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 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办学的灵魂和引领,必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和立德树人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提纲挈领的作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育人与办学的基本遵循,融入教育教学,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让青年一代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北大党委注重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强调因课制宜、因材施教,推广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化抽象理论为具体问题,化单向灌输为互动思考,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汇聚全校各学科一流的师资力量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举办“名师大讲堂”等论坛,邀请名师大家结合当前思想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之中,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本质上讲,高校是一个“以文化人”的文化机构,校园文化就是时时处处影响师生的“空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师生,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北大素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学校党委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之中,构建依法治校、依章办学的制度文化。比如,持续办好“教授茶座”等品牌活动,创新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形式,让一流学者与学生分享治学经验、人生感悟,营造“以文载道”的学术文化;推进“品质校园”建设,让师生拒绝浮躁、治心养性;净化学校政治生态,倡导同舟共济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作用。

    融入师德师风,锻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一流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师德是教师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德之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实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必须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北大党委专门成立教师工作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实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编制《北京大学教师手册》,突出师德师风的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北大教师应该崇尚什么、追求什么,也明确了底线、红线;在教师评聘过程中进一步严把政治关、道德关,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和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融入网络新媒体,凝聚正能量、唱响“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当前,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学校和知识的传统边界,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这要求我们必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联网上线”,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北大党委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路径新阵地,凝聚网络正能量,壮大主流舆论,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发出了构建青年网络文明观的倡议,创办“燕园学子微助手”等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微信公众平台,促进师生网络生活文明、健康发展。针对“手机病”“低头族”等问题,大力推广“脱机自习”“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学生用好“网”但决不沉迷于“网”,让正气充盈、风清气正的网络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求知悟道和正心修身的有力武器。

 

   融入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深度拓展,为谱写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汇聚起强大精神动力。

    突出贯穿融入,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浙江全面实施核心价值观普及“六大行动”,引导人们认知认同、弘扬践行主流思想价值。融入各类宣传活动。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德育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校培训等的必选内容,使之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舆论宣传做到全媒体宣传、全栏目融入,使核心价值观每天见报、见屏、见网,营造“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环境氛围。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以“诚信”“友善”“节俭”等为内容的道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以邻里守望为重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以移风易俗为重点的乡风文明培育活动等。融入制度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省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落实《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实施《公民道德养成计划》;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征集使用条例(草案)》立法,实施《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出台《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纲要》《志愿服务时数记录制度》等,切实发挥法治对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守好“根脉”“灵魂”,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耕厚植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宝库。浙江认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红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总结概括了红船精神,强调要大力弘扬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浙江坚持将红船精神作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不断从中汲取信念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倡导优良家风。在全省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把立家训作为育家风、传家风的重要环节;深入开展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活动,让家庭成员天天对照,日日自省。创新发展乡贤文化。高度重视挖掘乡贤文化资源,形成了慈溪“慈文化”、德清“德文化”、嘉善“善文化”、义乌“信文化”、仙居“孝文化”等系列区域文化品牌;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发挥当地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坚持以民为本,打造人民群众内心认同和归属的共同精神家园。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就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浙江坚持重心下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接地气、更贴民心。大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2013年以来,全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按照“一个文化标识、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展馆、一条文化小道、一面道德墙”的建设标准,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公园;以培育社区邻里文化、志愿者文化、社工文化为重点,探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用榜样力量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浙江以“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为抓手,精心打造“最美”精神文化品牌,用“最美现象”扮靓城市道德风景、唤起群众道德热情、汇聚向上向善能量。从“最美妈妈”“最美司机”到省第七地质大队、上柏住院部医疗队、时代楷模万少华等,“最美个体”和“最美群体”已经成为浙江构筑“道德高地”的厚重价值力量。

    注重用网管网,唱响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最强音。当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催生出纷繁复杂的网络话语体系,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浙江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深度融入“互联网+”,立牢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心骨”。一是探索主流价值网上传播新形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综合运用网络新闻报道、互动访谈、话题征集、论坛讨论等形式,及时发现和推广好人好事、凡人善举、义德义行,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一起缅怀先烈”“点赞中国”“我和国旗合个影”等网上互动活动,形成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二是打造网上主流媒体。实施红色新媒体建设工程,打造国内一流的移动音视频新闻直播平台,提升特色数据库、文化教育在线服务、数字阅读等内容生产核心竞争力。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发布、中国蓝TV等已经成为描绘浙江好山水、弘扬浙江好风尚、讲述浙江好故事的强大平台。三是加强网络生态治理。以实施“网络空间清朗行动”为抓手,开展“当战士不当绅士”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深化网络文明创建,推进依法、文明办网,努力将网络空间打造成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和谐家园。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中共三明市委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作为基本遵循,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引导和激励全市人民崇德向善、团结奋进,凝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渗入生产生活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实践特色,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点滴积累。三明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核心价值观与生产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转化为发展政策导向。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十三五”规划之中,落实到“再上新台阶、建设新三明”的实践中,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医改、林改、金改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促进核心价值观从普遍认同向自觉践行迈进。固化为社会治理机制。结合法治三明、平安三明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个方面,落实到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金融风险防控等社会治理全过程,探索社区“微治理”等工作机制,营造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内化为百姓生活自觉。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村规民约、祖训家规、民俗活动之中,使其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成为人们内在的自觉行动。比如,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调研时的重要讲话一任接一任进行传承,大田县挖掘祠堂的文化功能培育文明新风,尤溪县注重传承家风家训,把“三个倡导”的要求变成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融入精神文明创建过程。精神文明建设是三明一以贯之的重要传承。三明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持续传承弘扬“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不断涵养城市气质,提升城市品位。以“满意”为主题。从1987年开始,连续30年在全市开展“满意在窗口”“满意在公交”“满意在学校”等“满意在三明”创建系列活动,着力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近年来,将“满意在三明”创建活动与精准志愿服务、“放管服”改革、诚信体系建设等相结合,持续拓展满意内涵,培育文明风尚。以“共建”为载体。发扬“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三明经验,探索推广“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科学文化联教、环境建设联搞、经济工作联抓”的共建模式,走出了一条社区共建、城乡共建、军民共建、区域共建的文明共建新路子,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基层覆盖延伸。以典型为引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向谷文昌、廖俊波、黄秀泉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在全市设立2100多块善行义举榜,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植入特色文化土壤。特色文化是涵养滋润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三明文化资源丰富,以万寿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源远流长,以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老区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地”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影响深远,以“老工业基地”“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特色鲜明。近年来,三明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核心价值观扎根本土文化,融入群众血脉。在文化保护中传承。举办红色文化高端论坛,出台全省首部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政府规章,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推动万寿岩国家遗址公园、中央红军村、闽学文化村等一批文化保护项目建设,让三明的特色文化代代传承,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在文艺作品中熏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围绕苏区、客家、闽学、工业、生态等重点题材,创作推出《大南迁》《无悔的心》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用文艺的方式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培养市民爱国爱乡的情怀。在文化活动中倡导。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实施“半台戏”“三下乡”“三百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连续22年开展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用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亲和力。

    责任编辑:孙煜华 李 达 周昭成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