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知危图安

2017年08月31日 1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石 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这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华文明能够不间断五千年薪火相传,中华民族能够越过历史的沟沟坎坎、经历一次次生死存亡的考验走到今天,忧患意识功不可没。在危世,忧患意识唤起亡国亡种的危机感,激起奋发图强的精气神,扶大厦于将倾、挽危亡向复兴;在盛世,忧患意识唤起人们在繁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防微杜渐,化解矛盾,消除危险,保持盛世欣欣向荣。总结历史可以看出,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的书籍《左传·襄公十一年》中就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的经验总结。面对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魏征说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忧患意识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号召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并将其作为全党整风文件,要求全党“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一口气列出了“十七条困难”,并据此提出应对之策。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强调“进京赶考”问题,并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新中国一建立,我们就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时刻提醒国人要居安思危,要有紧迫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忧患意识,一直强调底线思维。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治理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并强调:“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就告诉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复杂形势,不仅要“知危”,清醒认识大好形势下潜在的风险、危害、挑战所在,更要注重“图安”,以勇于担当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破顽疾、除隐患,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化危为机,化险为夷。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定力,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娴熟运用,体现了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的统一、保持定力与积极进取的统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经过新中国6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世情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中国的崛起正在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和战略格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加剧,试图对我发动“颜色革命”的阴影挥之不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天下仍不太平。从国情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从党情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而复杂,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尖锐而严峻,更何况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而且“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把准、看清、摸透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是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走向新胜利,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第一,在认识问题、分析形势上,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第二,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上,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要积极主动,敢于担当,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既要直面挑战,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也要管控风险、防守底线。第三,注重应对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迎接挑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不会轻轻松松,用对方法、用好方法至关重要。对于各类风险苗头,如果疏忽大意、应对不力,就有可能酿成冲击底线的风险事件。在变幻难测的风险面前,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不仅要求见事早、出招快,而且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把握节奏力度,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积极稳妥掌握主动,既不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也不拖拖拉拉、贻误时机,利用好宝贵的时间窗口,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变危为机,取得积极的成效。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风险挑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确保中国梦的航船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责任编辑:包俊洪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