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取得巨大成就”等5则

2017年09月30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祝宝良 等

  祝宝良: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发展理念正确指引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影响力显著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二是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质量效益提升。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不断壮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比2013年提升13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第一。四是四梁八柱性改革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五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六是民生事业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已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毋庸讳言,我国经济仍存在一些诸如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及结构性供需失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加快改革发展中得到解决。(《人民日报》2017年9月17日)

  陈曙光: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

  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气和决心。党的自信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自信。中华民族由乱到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面貌由废到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九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亮丽的答卷,这是党的自信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站在了科学的制高点,站在了道义的最高处,站在了最大多数人的一边,这是党的自信的理论逻辑。随着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也应当放在世界的视野中来审视。从执政能力来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从执政效果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绩单,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难以比肩;从面临的问题来说,中国共产党在时空压缩的双重考验下,以更短的时间、较小的代价,获得了更好的效果。历史不会终结,改革发展才有自信。中国共产党推出的改革举措和发展思路,既聚焦自身也关照世界,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的改革每推进一步,发展每前进一步,都将为党的自信夯实根基。(《光明日报》2017年9月4日)

  王 侠: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但在相当时期内,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如何正确处理好小农生产与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人多地少、经营分散的基本国情农情下,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十分紧迫和重大的课题。首先,小农生产的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是立足客观实际的理性选择。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小农生产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次,小农生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孕育形成提供了重要经济基础。再次,小农生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缓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冲击,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广阔的回旋余地和有力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的独特作用。农业是弱质产业,离不开政策扶持,小农生产更是如此。引导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加大扶持力度,供销合作社要担当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一要针对小农生产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市场网络,帮助小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联合闯市场。四要认真总结浙江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经济日报》2017年9月15日)

  隆国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逻辑与中国作用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针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跨境经济活动而形成的由价值观、国际规则和国际组织构成的治理系统。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主流价值观、治理规则涵盖广泛、治理机制具有多层次性、治理主体多元、治理行为强制性较弱、治理体系具有演进性等六大特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处于加速变革的关键期。打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既需要全面了解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演变和现状,科学把握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趋势和方向,更要在此基础上贡献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一要坚持合作共赢,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大局。应当认识到,维护经济全球化大局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是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要不断完善现有治理体系。二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着力增强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能力。一是加强对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的研究,增强提出新理念、新理论和新倡议的能力;二是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能力;三是树立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开放安全观,妥善处理开放与安全的关系,以开放促进技术升级、制度完善,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四是高度重视全球经济治理人才的培养,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公民到国际组织工作。(《人民日报》2017年8月28日)

  张 程:全球治理赤字与推进全球治理的中国实践

  当前,全球治理失序与西方的治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要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亟须探索创新治理理念,运用中国等非西方文明的治理智慧,对当前全球治理理念、规则进行补充、修正、提升,为化解全球治理迷局提供新思路。“赤字”本是财政上的概念,指入不敷出。将其用到全球治理上,形象描绘了当前全球问题上升而治理能力下降的欠缺状态。其突出表现为:现有治理规则不适应形势变化、治理不充分、措施不管用、结果不公平。全球治理出现失灵,表面原因是西方主导制定的治理规则和控制的国际组织没能有效发挥作用,本质上是西方强调争权夺利的国际政治思维与强调协商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不相融。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责任也有需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中国方案。针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中国鲜明提出了全球治理四大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2.中国作为。中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变革,以实际行动化解全球治理赤字。3.中国担当。中国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各国急需的全球公共产品,增进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4.中国智慧。中国注重平等参与,不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强调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注重开放合作,“不营造自己的后花园”;注重渐进改良,坚持做现行国际体系的“改良者”而不是“颠覆者”,以缓和、灵活的方式,在治理合作中发出中国声音、加入中国元素、提出中国方案。(《红旗文稿》2017年第17期)

责任编辑:栾 迪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