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等5则

2017年10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靳 诺 等

  靳 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体现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彰显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为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注入强大思想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是增强理论创新的强大定力。强大定力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二是校准理论创新的时代坐标。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三是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必须紧紧围绕“四个伟大”,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用更长远的眼光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不足和挑战,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将理论研究的重心落到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用力用心用情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提炼、概括和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打牢制度根基。(《人民日报》2017年9月25日)

  侯惠勤:五大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紧紧围绕根本任务,在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未来认同上下功夫,努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政治认同,就是要创造性地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的科学内涵问题,从而把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到实处。在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赋予讲政治在今天的三大基本内涵:自觉维护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和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党性立场和阶级意识。理论认同,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决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是各级领导干部推进工作的看家本领。历史认同,就是要解决新历史条件下凸显出来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统一性问题,解决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地维护唯物史观的历史评价,不断凝聚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性质的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未来认同,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关系,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大认同建构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实基础。(《光明日报》2017年9月27日)

  汪同三: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新的红利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改革是解决矛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发展障碍、增续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新的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判断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摆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追求。改革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改革实现生产关系变革进而解放和推动生产力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把握住两个切入点:生产关系自我完善,释放生产力发展空间;主动改革赢得红利,创造生产力发展空间。当前我们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及时大胆推进改革,破除那些仍然妨碍生产力发展需要变革完善的体制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在许多重要领域中做好体制创新、填补制度空白等工作。(《经济日报》2017年9月22日)

  彭 海:不断开拓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这一重要论述,既有深远的历史意蕴,又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更是我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围绕强军兴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战略目标、使命任务、指导方针、强大动力、根本保证等,是新形势下强军兴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加快和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总纲。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关键步伐,抓住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政治建军取得新成效;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我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跃升;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部队依法运行局面正在形成。坚定不移用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凝聚意志和力量,必须持续深学强军思想,把学习强军思想作为净化灵魂、武装头脑、提升思想境界的第一政治需要,纳入工作生活,养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切实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转化为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才干;扎实聚力强军实践,自觉砥砺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不断增强能打胜仗的素质本领,自觉弘扬和培育优良作风;着力破解现实问题,瞄准现实问题,切实找准突破口,在破解一个个难题中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解放军报》2017年9月18日)

  汤 恒:文化自信的来源及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独自形成系统的原生文明,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之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蕴含的道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刻认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一是从理想信念的高度看,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的正义性和引领力;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自信,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形成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对理想信念力量的信心,有利于扭转和解决现实中一些党员和群众理想信念滑坡的状况。二是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土壤,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根脉。三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看,它给今天的中国人民带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不骄不躁的饱满的精气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化。被人民所掌握,被人民所运用,日用而不觉,就是文化建设的最大成功。实现文化自信,应当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还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管理、融入政策法规、融入生产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红旗文稿》2017年第18期)

责任编辑:张少义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