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给经济带来新动力新活力

2017年10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本刊记者

  编者按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又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之首。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新活力。近期,我们赴湖北、江苏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调研,并对有关领导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了抓创新促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益经验。  

  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记 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出发,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创新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王晓东(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湖北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重,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同时,湖北创新资源富集,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基地都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重大平台。在此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湖北加快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主动权。

  蓝绍敏(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苏是工业大省,又是自然资源小省,这样的省情决定了江苏必须走依靠创新推动发展的道路。放眼世界,尽管江苏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在产业层次、资源利用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更是科技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江苏发展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高红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作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和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航天科工集团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出众的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敢于同世界强手比拼,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坚持以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谋划创新发展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这就需要我们有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意识。如何在全国创新大棋局中找准自己的方位,让创新真正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扎根生长?

  王晓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必须以科技促升级、以创新促转型。以此为出发点,湖北立足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明确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核心战略;以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为目标,推进“产业提升、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基地建设、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科技扶贫”七大工程,形成“创谷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等30多个政策性文件,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构建省域创新体系,释放“双创”活力。

  蓝绍敏: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尽早明确了江苏的主攻方向是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我们把长远目标确定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具体思路确定为“一个环境、两个支撑、三个体系、四个落脚点”。“一个环境”,即加强制度和政策创新,加快营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环境。“两个支撑”,即强化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支撑,增加各地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集聚。“三个体系”,即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个落脚点”,即坚持主体是企业、方向在产业、重心下基层、服务于民生,统筹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发展。

  高红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航天科工集团在发展方向上,围绕“大防务、大安全”的国家战略安全需求,确定了航天防务和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深耕细作。在发展战略上,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承担军用和民用产业大系统工程的“总体院、总体部、总装厂”角色,开放联合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业企业与投资机构,统筹创新资源在商业航天等领域的配置与共享。在发展路径上,按照专业化、集成化、平台化三个层次统筹创新发展,依托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工程的实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的带动效应。

  坚持把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打造先发优势的重要手段

  记 者: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王晓东:湖北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并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他方面的创新相结合,形成推动湖北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是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坚持产业化导向,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提升到17.3%,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经济贡献率达到30%左右。二是发挥科技创新对制度创新的先导作用。以科技领域制度创新为示范,针对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进一步完善专利运营、专利导航、军民融合、互联网保护、奖励激励等制度,为全面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挥科技创新优化要素配置的牵引作用。紧紧扭住创新链,有效配置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武汉东湖高新区由领军企业牵头成立39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落户,已集聚金融机构1500多家。

  蓝绍敏:江苏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紧紧围绕“聚力创新”这一发展取向,积极打造创新驱动先发优势,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一是进一步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知识产权“18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一所两制、项目经理、合同科研、股权激励等一批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探索技术产权交易新机制,按照“连两头促中间,小平台大服务”的思路,启动建设了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二是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通过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科技型企业“小升高”计划,加快培育和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三是实现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培育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产业集群;围绕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开放创新,着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国际前沿方向强化基础研究,持续增强自主创新后劲。

  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所在。

  王晓东:湖北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荟萃之地,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旨在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一是以事业平台凝聚人才。通过分配激励、分类评价、项目和经费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比如将科技人才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最高分配比例提高为70%—99%,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二是以重大计划招揽人才。既放眼全球,从海外精准引进一批攻克技术难关、填补产业空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团队;又立足本土,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将在五年内推动超过18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在鄂就业创业。今天,“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百万校友资智回归工程”等已经引起热烈反响。三是以培养开发造就人才。建立“人才+项目+平台”的人才培育开发体系,实施“千名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培育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红卫: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是形成有利于人才崭露头角、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创新人才遴选机制。培养一批国家级高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强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培养和推介力度;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选拔制度,分层分类开展首席专家队伍建设;以“优才计划”为重要抓手,积极做好高素质、高学历毕业生的引进,打造优质的青年骨干人才队伍。二是完善人才的多元化引进和使用方式。围绕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大力开展“五重大一专项”、集团公司重点创新项目和“三创新特区”等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加大各级各类岗位交流力度、加强“在岗创新,在职创业”锻炼等方式,选拔培养高端复合型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突破项目对专业化人才的占有式使用,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发挥集团公司重大项目和平台优势,吸引集团公司以外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专家及地方人才计划中的优秀专家参与军民融合重大创新活动。

  坚持依靠创新打造创新高地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记 者:创新驱动发展是长期战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请结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谈谈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总体设想。

  王晓东:湖北要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一是扭住根本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重点高校院所和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创国家科技中心。二是抓住紧迫问题,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聚焦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从加快金融与创新创业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八个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三是立足最终目的,提升创新价值。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力争到2020年,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以上。

  蓝绍敏: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实施除了满足国家整体部署的要求,还有更高的定位和追求:一是体现江苏“高度”,牢牢锁定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目标;二是形成江苏“标志”,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研发机构、创新企业和重大原创成果;三是作出江苏“示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二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积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推动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

  高红卫:航天科工要顺应信息经济时代的创新发展潮流,持续深入推进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是紧紧围绕“一主两翼”推进创新,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推进生产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二是大力推进“三创新”,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整体全面推进。三是统筹推进三种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以“自动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为原则,资本结构优化同时做到分布结构优化和绩效配比优化,人才治理结构优化重点关注领军人才优化。四是在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背景下,建立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生态系统,以“去中心化”的云制造理念抢占发展先机。五是以专有云、航天云网和智慧企业“三大平台”建设和有效创新为基础,不断增强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核心竞争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驱动为抓手,全面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郭斐然 李雯博 张建平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