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旗帜和核心问题"等5则

2017年11月30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曲青山 等

  曲青山: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旗帜和核心问题

  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至少有三条经验至关重要:一是明确历史方位至关重要;二是坚持高举旗帜至关重要;三是坚决维护核心至关重要。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标定历史方位的历史。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必然结果,是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奋斗目标的主要依据。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高举思想理论伟大旗帜的历史。党的事业每发展一步,党的理论就要创新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就是我们党强大的理论优势和我们党日益壮大的一个奥秘。在当代中国,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就是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不忘初心、保持本色、面向未来。只要我们高举这面旗帜不动摇,坚定不移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奋勇前进,我们党就会带领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不同时期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众望所盼,实至名归。(《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5日)

  徐 林: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新特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一是经济增速可能由过去9%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下降到6%左右的增长。二是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加快推进有利于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目标。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根本解决之道。要鼓励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经济的质量优势。要继续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法治,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长期预期,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要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全社会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经济日报》2017年11月10日)

  陈肇雄:加快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立足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实践,围绕什么是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指导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加快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网络发展道路。现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技术、产业和分工格局深刻调整,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促使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全面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面对日益深化的国际合作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把握好新时代的新机遇,加快构筑数字化时代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网络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战略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解决一系列重大发展问题。要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竞争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数字经济新形态;要树立正确网络安全观,提升网络空间安全防护能力;要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效率;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7日)

  迟福林:以实体经济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为发展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其中,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其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消费需求向高品质升级,但主要的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其二,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体制问题。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制度变革尚未跟上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现有供给体系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振兴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从企业制度变革入手,形成既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又有利于激励创新型企业的体制安排。要严格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同等受法律保护;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形成鼓励科研人才凭借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的制度安排。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并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更大的体制空间。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家队伍为目标,营造良好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形成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的相关制度安排。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需求,而且成为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所在。面对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因素增大的新形势,以监管变革为重点深化简政放权,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日报》2017年11月17日)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

  实事求是、继承发展、集体智慧结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展示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道:实事求是。即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探索获得规律性的科学认识,最终形成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实际,用“新时代”加以判断,是对当今历史阶段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理:继承发展。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新的历史条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实现了整体性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本:集体智慧的结晶。即通常以领袖个人创新形式表达的思想成果,本质上是党和人民集体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独特主体形式,是领袖、政党和人民不可分割关系在理论创新上的生动体现。通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不难发现,最广泛、深入地吸收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最准确、集中地表达人民群众的坚强意志,是其获得广泛共鸣和强烈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理论创新的集体主体,领袖、政党和人民是相统一的有机整体。领袖、政党和人民的关系,不仅是“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关系,更是水乳交融、团结如一人的关系。(《红旗文稿》2017年第21期)

责任编辑:徐勇林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