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现实烛照才有精品力作

—— 对电影《十八洞村》的思考

2017年12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蔡振红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基本遵循。几年来,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许许多多像十八洞村一样贫困落后的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反映这一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潇湘电影集团等影视制作单位聚焦脱贫攻坚一线,拍摄了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主题的电影《十八洞村》。影片上映后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被观众誉为“一部可以享受的主旋律电影”。

  以宏大主题展现精深思想。《十八洞村》围绕脱贫攻坚主题,以扶贫工作队员小王进村扶贫、贫困户杨英俊决定带领“杨家班”打一场脱贫攻坚战为主线,用诗意的电影语言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冲突,对十八洞村村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嬗变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进行了全景扫描,对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而形象的表达,对扶贫工作中产生的一系列时代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求,为观众认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特别是杨家兄弟在杨英俊和扶贫队员小王的带领下,摒弃“等、靠、要”思想,将深植内心的自尊心转变为脱贫攻坚的自信心,从而以愚公移山精神改造尾矿、破解人多地少矛盾、寻找致富新路子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扶贫先扶志”的道理,凝聚起“真脱贫”“脱真贫”的持久力量。

  以惟妙惟肖彰显精湛艺术。《十八洞村》赢得赞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性。该片没有落入“主题先行”的窠臼,而是从农民的日常生活着手“入山寻宝”,从故事情节中提炼思想,在人物刻画中熔铸主题,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展示深邃的思想主题,给人以美的体验。影片中,农民形象不是符号化的概念和标签化的模式,而是作为极具鲜活性的独立个体出现在银幕之上。比如扶贫队给杨英俊家门口钉上“贫困户”的牌子,杨英俊却倔强地把牌子撬掉,一方要“扶贫”,另一方却不肯承认贫困,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立体、生动地刻画出扶贫队员的真实工作场景,以散文化的电影语言打开了新时代农民的内心世界,书写了一部属于老百姓的新时代心灵史诗。

  以工匠精神锻造精良制作。生活是创作的原动力,人民是作品的剧中人。《十八洞村》创作团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次深入十八洞村采风体验,一去就是十天半月,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情感浇注心灵,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从湘西大山里采撷到真实新鲜的艺术原材料。正是因为创作团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去体验、提炼、创造,才为观众成功塑造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一幅充满地域文化风情、充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壮美画卷。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文艺之树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只有发扬“毫发无遗憾”的创作精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才能不断涌现。这是《十八洞村》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孙煜华 魏天舒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