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2017年12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我国发展新方位,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战略安排,展示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对全党同志意气风发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标定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那就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实现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三步走”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已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上世纪末分别实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两步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然后再奋斗3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根据发展新变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3年时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必然选择,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有利于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完成之后,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续向前发展。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把我国原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将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作出这样的战略安排,是基于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发展超过预期水平,积累了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条件,实现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与此同时,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15年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更宏伟的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只争朝夕,加倍努力,奋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新部署,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统一。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的新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只作了原则性展望,没有提“翻番”类指标,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数量追赶”、解决数量短缺和供给不足,而是转向“质量追赶”,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显著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优势。

  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完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阶段路线图,与此同时,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15年的安排,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这就使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有了基本遵循。

  

把握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 黄泰岩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个历史交汇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这5年的时间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将跨过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实现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的继续和深入,意味着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把握好这个历史交汇期,必须有新的发展思维、思路和战略,这样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乘势而上,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头、布好局。

  把握好历史交汇期的新思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没有其他国家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跨越关口,必须系统构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新的思维体系,把握好历史交汇期的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要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上,统筹规划第一个百年目标和在此基础上的“两步走”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形成完整统一、前后衔接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一张蓝图干到底。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又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科学制定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强顶层设计。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依法有序推动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牢牢守住发展底线,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把握好历史交汇期的新思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新思路。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发展中存在着数量与质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经济与环境、城乡、区域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把握好历史交汇期的新战略。按照十九大报告的部署,要使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就必须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战略。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瞄准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目标,加大研发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实施好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形成完善的军民融合发展运行机制。

  

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韩保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出的“两步走”战略新部署。这一战略安排不仅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定义中增添了“美丽”的内涵,充分展示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效益、质量、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崭新要义,从而成为鼓舞和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顺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是我们制定和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底气和基础。但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仍很不平衡,现阶段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和内涵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和丰富。现阶段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有助于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有助于解决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助于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制定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出发点,又是制定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落脚点。要如期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各项任务,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准确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围绕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确立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将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崛起的“树大招风效应”和“大国责任担当”同时决定和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战略安排和选择。“两步走”战略安排,充分考虑了中国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互动过程中的机遇与风险,既看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光明前景,又看到了“逆全球化”思潮、“再工业化”潮流等给我国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对现代化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调整,有助于释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产业新优势和发展新潜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实现“弯道超车”。与此同时,这一战略安排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张占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个目标既令人无限向往,又催人砥砺奋进。如期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有办法。

  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些历史性成就是我们努力前行的底气和本钱,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奠定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抓住了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为我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主要依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极为重要的前进方向。我们要高度重视主要矛盾的变化,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明确了历史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新使命,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简言之,就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并最终实现伟大梦想。

  创新了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本遵循。

  绘就了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中,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比过去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早了15年。同时,目标中增加了“美丽”两个字,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并将“国家”改成了“强国”,大大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与层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整地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提升了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如期实现宏伟目标的制度优势和根本保障。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了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就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责任编辑:王兆斌 吴晓迪 李雯博 侯亚景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