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2018年01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郭 强

  核心要点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坚决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推动生产关系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体制机制要从适应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向适应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型。这是一个重要历史关口,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始终针对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必须坚持体系导向,始终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坚持现代化导向,始终紧紧盯住总目标。

  ■ 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对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表的新论述,一方面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整体现代化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另一方面,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性要求,避免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要求等同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内容。

  ■ 今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改革方向,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

  ■ 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能变。

 

  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8个明确”之一,又是“14个坚持”之一。如何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理解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时代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这些都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新要求。

  经济发展新时代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上中等收入国家。以产能为主要指标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城镇化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而且人口加速向大城市汇集。这些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打下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坚决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推动生产关系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正在带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新的革命。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加艰辛、勇毅的探索和努力。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和全面增长的时代变化。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又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既要推进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改革,又要推进有利于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日益增长要求的改革。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主攻方向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上,特别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够。比如,城乡发展差距巨大、农民工身份职业“两张皮”、留守儿童等现象背后就是城乡二元体制,是社会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体体现,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全面深化改革描绘了新蓝图。党的十九大规划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就是新蓝图,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明确更长远的要求。一方面,新征程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时时处处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征程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源源不断提供动力,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15年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更宏伟的目标,要求改革必须更加全面,更加深化,更加坚决有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体制机制要从适应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向适应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型。这是一个重要历史关口,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始终针对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必须坚持体系导向,始终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坚持现代化导向,始终紧紧盯住总目标。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路线图。

  明确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整体现代化是同步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2020年的目标,一些人有误读,认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等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表的新论述,一方面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整体现代化在时间上是同步的,破除“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大功告成”的片面理解,坚定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性要求,避免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要求等同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内容,降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防止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

  初步探索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2035年目标时指出:“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在论述经济体制改革时提出:“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等等。这些论述初步勾勒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图景和内涵。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决策部署中充分体现了全方位的现代化取向。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强调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所有这些方面,既体现了各领域现代化的协同性,又体现了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步性。

  三、新时代要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本领

  党的十九大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同时还要继续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改革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必须拿出更大勇气、更强本领,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进一步巩固改革开放特殊重要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这一论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改革开放特殊重要的定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也要靠改革开放。今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改革方向,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能变。

  正确处理制度自信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基础之上的,并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如果改革停滞了,那么我们的自信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目标,当前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中还有许多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还有不少顽瘴痼疾。因此,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破解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就是要找问题、找缺点,就是要自我革命,对自己下刀子。只有这样才是真改革。如果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制度已经成熟定型,改革动力就会被削弱,改革就会变为空谈。

  建立健全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越艰巨的改革越需要改革者的担当、勇气和发挥空间。当前,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想改革、谋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不敢为、不能为的情况依然存在,推动改革还主要依靠层层传导压力的机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改革,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所强调的“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充分激发全党特别是“关键少数”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着力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的权重,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推动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城乡之间发展情况差别很大,调动改革的积极性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要在坚持中央对改革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更多的改革自主权。各地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在当地的具体表现形式,抓住当地人民关注的焦点和阻碍当地发展的堵点,大胆试,大胆改。对于改革对错成败的评价,要坚持群众立场,关键要看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吴晓迪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