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思想火炬"等5则

2018年02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 作者: 甄占民 等

   甄占民:划时代的思想火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既反映这一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特征,又彰显它的重要历史贡献,更是我们认清其行动指南和方向引领作用的基础。要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时空方位中去把握时代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要论断: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背景必须把握好的总背景、总命题,也是一个总逻辑、总线索。要从推进“四个伟大”创造性实践、历史性变革的深厚底蕴中去把握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以一系列极具创新创造的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新气象。这一全方位、开创性的实践过程,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意义。要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集大成特点中去把握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本来”。吸收“外来”是集大成之养分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对“本来”和“外来”的一般性阐发和运用上,而是在继承或吸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立足新的实践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在扬弃结合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这也是开辟“未来”道路的核心所在。(《人民日报》2018年1月23日)

  张军扩: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干?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甚至困难。只有深刻理解中央关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判断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从总体上把握我国经济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走向。首先,如何理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克服发展瓶颈、创新发展优势、变革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其次,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制造业质量提升和服务业质量提升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产业质量提升与城乡建设质量提升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关系。最后,关键是要加快完善体制和政策环境。从大方面来讲,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也呈现出比较好的势头。从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环境的角度来讲,最核心的一点,还是要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进一步下功夫,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日报》2018年2月1日)

  刘 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进这两方面建设,均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关键。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只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成功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人民日报》2018年1月26日)

  王 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框架内,中国在全球治理、国际秩序、国际安全合作、热点问题解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方案,在机制创新、规则制定、议程设置、规划实施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中国智慧的深邃与博大,体现了中国方案对于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近年来,针对国际社会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以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提出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为全球经济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实践效果显著。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实现了国际多边合作平台的新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方面深化既有多边外交平台,如进一步对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进行完善;一方面创新建设了一些国际多边舞台,如中巴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等。中国大幅度增加对全球治理领域的外交、资源投入,为世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如牵头推动设立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这些方案经历了实践检验,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世界历史意义重大。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外交实践和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它回答了在充满差异的社会中,在文明多元化的现实里,在国家间不同利益的诉求下,如何解决国家间矛盾和分歧、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正确义利观、新发展观、新安全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实现了外交理论的创新发展。(《光明日报》2018年1月30日)

  宋方敏:坚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和“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统一

  正确理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把二者有机统一和衔接起来,这关系到真正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首先,国有经济离不开国有企业这一基本载体。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不能离开具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的。没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支撑,就没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方式,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其次,“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支柱”作用,在定义上,不仅有质的内涵,而且有量的要求;在定域上,不仅指经济领域,而且上升到政治领域。国企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命根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政权的命根所在,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所系。最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基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宏观层面要求。“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作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和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目标,又具有高于国有企业个体的更加宏观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无论国资管理和经营体制怎么改,国资怎么流动重组,必须达成国有资本从整体上比改革前实力更强、质量更优、规模更大的目标。这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必然要求在国有资本总体运行上有一个宏观反映。(《红旗文稿》2018年2期)

  责任编辑:贾 飞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