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能力有条件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8年08月17日 14:00:00
来源: 《求是》2018/16 作者: 李 伟

  核心要点:

  ■ 中国经济能否适应变化、驾驭变化,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从总体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加快重塑,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正在加快落地,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快调适,发展方式转变和动能转换已经进入承上启下、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 在高速增长期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经济积累了不少突出的存量问题,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积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必须有效化解这些存量问题,有效释放风险,使资源尽快重组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党中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 过去国内经济政策产生的国际影响并不直接,现在国内政策的外溢效应明显增强,国际社会的关注度明显增加。过去我国主要是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现在正逐步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如何在一个开放大国的框架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大大增加,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内需空间广阔,政策回旋有余地,抵御冲击的韧性明显提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的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从国际看,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摩擦呈升级之势,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加重,各国经济复苏步伐分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短期总需求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部分地区正在经历转型阵痛,经济正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稳中有变的形势,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大局,必须认识到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去杠杆、控债务、严监管、控房价、强环保等战略政策,充分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灵活高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做好政策协调,我国就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正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变化是当前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中国经济能否适应变化、驾驭变化,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从总体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加快重塑,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正在加快落地,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快调适,发展方式转变和动能转换已经进入承上启下、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经济结构正在加快重塑。从动力结构看,重化工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动能增速放缓,新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但所占份额还比较低,与此相关联的中高级生产要素也需要进一步培育。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高,今年上半年已达到54.3%,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优化,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均显著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从供需结构看,居民需求层次持续提升,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倒逼供给体系快速调整,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从内外结构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同期收窄26.7%,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提升,内外需更趋平衡。尽管我国经济结构正朝着积极方向变化,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当前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持续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才能迈过高质量发展的关口。

  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在高速增长期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经济积累了不少突出的存量问题,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积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必须有效化解这些存量问题,有效释放风险,使资源尽快重组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党中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去年以来,各部门统一认识,围绕去杠杆、控债务、严监管、控房价、强环保各项政策,加大了解决存量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工作力度。其中,去杠杆降低了广义信贷扩张速度,特别是使表外融资持续收缩。控债务规范了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地方隐性债务扩张的势头得到实质性控制。严监管规范了金融业经营和投资行为,金融控股公司、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控房价给过快的涨价预期降了温,房地产领域各方力量进入相持期。强环保淘汰了一批不达标企业,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正在逐步形成。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轨道,就不能把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往后拖延,需要不断优化政策组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关系,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实施在线诊断、持续修复。

  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正在加快落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政府和市场关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区域协调、推动乡村振兴、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放管服”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减税降费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特别是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政府将采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主动扩大进口等重大举措,释放出强烈的改革开放信号,充分显示了我国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也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完善改革落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改革各项工作做深做细,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快调适。过去我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现在正逐步向中高端攀升。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国际经济变化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现在我国经济变化本身也是全球经济波动的重要内生变量。过去国内经济政策产生的国际影响并不直接,现在国内政策的外溢效应明显增强,国际社会的关注度明显增加。过去我国主要是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现在正逐步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如何在一个开放大国的框架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特别是美国政府四处点火,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国际经济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二、转向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综合各方面情况可以判断,我国高质量发展开局势头良好,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过去几年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局面。

  经济发展保持平稳。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经济增速保持总体稳定。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食品价格涨幅相对较低,服务消费价格涨幅较大。经济增速、失业率、物价水平等核心指标保持稳定,表明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势头,而且是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实现平稳增长,为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供需关系更趋平衡。近年来,面对供需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之国内外需求逐步回升,使得供需矛盾得到明显缓解。从供给侧看,通过压减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和过剩产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过去5年完成钢铁去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去产能8亿吨,带动相关行业供求关系改善。从需求侧看,世界经济持续好转带动外需明显回升,国内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呈现回升态势,共同推动需求有所回暖。从主要指标看,工业产能利用率已由2016年一季度的72.9%上升至2018年二季度的76.8%。

  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下降,工业产品尤其是钢铁、建材、石油开采等产品价格涨幅明显,企业效益总体改善。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为92.57元,同比下降0.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1%,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相应地,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4.4%,保持较高增速,非税收入降低10.8%,企业非税负担明显降低。从生产率看,全要素生产率延续了小幅回升势头,目前增速已恢复至接近2%的水平,表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改善。

  去杠杆取得积极成效。当前,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市场预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金融机构合规意识增强,表外业务得到有效规范,野蛮扩张、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17年四季度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55.7%,出现201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主要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2018年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6%,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去杠杆成效更为明显。

  创新驱动作用持续增强。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发明专利数量快速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2%,虽然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2.40%还有差距,但已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2.08%的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6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6件,较2015年增加了4.3件。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补短板取得重大进展。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7年末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二是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2015—2017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3.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由64%下降到60.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过去5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5万公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

  三、保持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具有坚实基础

  从长期看,世界经济大变革大分化大调整的趋势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世界背景与时代背景。国际上,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可能对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造成干扰;在国内,结构转型、动能转换过程中经济也可能面临下行压力,存量问题集中处置的阵痛难以避免。但更要看到,变化带来风险,同时也孕育着机遇。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大大增加,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内需空间广阔,政策回旋有余地,抵御冲击的韧性明显提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一是需求拉动强劲。当前,我国拥有约4亿中等收入人群,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之一。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医疗、教育、文化、保健、养老、旅游等服务消费需求,都将释放巨大潜力。二是产业升级持续发力。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零售、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方兴未艾。三是深化改革拓展新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约束,清除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极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宏观政策回旋空间较大。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也为今后一段时期宏观政策预留了空间。2017年,政府负债率为36.2%,较2016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政府债务规模相对GDP而言增速较低,财政政策空间潜力较大。2018年,我国主动将赤字率调低到2.6%,财政预算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特别是上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仅发行3329亿元,给下半年留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在去杠杆、控债务、严监管的背景下,资金流动性客观上会出现结构性偏紧,我国广义货币增速一定程度偏低,货币政策也有调整的空间。

  具有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土壤。目前正在孕育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融合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产品,从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甚至创造新需求。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强大的市场需求,另一个是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之一,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与美国大体相当。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程度高,信息技术应用广泛。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这都为我国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培育了肥沃土壤,提供了广阔空间。新旧动力的接续和融合,正在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动能。

  具有应对重大挑战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集中力量完成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项目建设,有效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我们仍然需要也更有能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是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努力克服部门和地方政策分散、冲突、空白等问题,形成互补有效的政策体系,有效应对内外部冲击。二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打破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地推进。面对各类风险挑战,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序排除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要坚定信心,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外部阻力和遏制都不能削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郭斐然 李雯博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