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2018年10月31日 14:00:00
来源: 《求是》2018/21 作者: 李向阳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低速发展阶段;以英国退欧和特朗普胜选为标志,反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许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全球化。未来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事关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格局演变方向。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是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重要任务。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和约束这种跨国流动的规则和秩序。前者是由技术进步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所决定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从低级到高级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后者是由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导致逆全球化浪潮的因素大致有三类:一是一国之内不同群体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在经济全球化的繁荣阶段,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上升,这与国际分工的深化密切相关: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从业者相比,比较优势产业的从业者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更大。还要更深刻地看到,这种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很大程度上和政府不作为密切相关。不久前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合组织国家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降低基尼系数的幅度平均为37%,其中美国仅为22%。

  二是不同国家之间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与一国之内群体之间收入分配的恶化不同,对国与国之间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认知更多体现为各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的升降。过去30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大幅上升,而发达经济体所占份额大幅下降。后者通常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简单化的认识是很片面的。

  三是国际经济规则无法适应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要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理论上劳动力应该和资本、技术一样实现跨国的自由流动。但实际上这种流动从未真正实现过,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保证劳动力跨国自由流动的多边规则。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例,尽管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应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对自然人流动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但由于发达国家的抵制,所涉及的自然人只限于“服务提供者”,且相关规则不能与成员方的出入境管理、移民管制、就业法规相冲突。即便如此,来自发达国家对移民的敌视正在成为反全球化的主要目标。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后不仅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外来移民的法规,而且决定在美墨边境修筑隔离墙。长期以来对移民持宽容态度的欧盟也开始改变立场,移民问题已经成为欧盟“不可承受之重”。需要说明的是,导致逆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并不被人们所关注,而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这些因素就会演变为反全球化的口实。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长达十年的低速增长客观上助长了逆全球化的兴起。

  

  针对未来5—10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与展望:

  第一,在全球层面,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一方面,以“买本国货、雇本国人”“制造业回流”为代表的保护主义有可能会损害国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的基础;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区块链、3D打印、基因、大数据、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蓄势待发,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比如,区块链技术的进步不仅能解决互联网交易中“第三方平台”的信任难题,而且直接派生出了数字支付中的比特币。这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间交易方式,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升级。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保护主义不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永久性障碍。

  第二,在多边层面,以美国为代表的保护主义势力对现行国际经济规则与体制持消极立场,从而对经济全球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所依托的贸易、投资、金融规则和机制首先是多边层面上的。然而,近年来美国开始公然质疑多边规则和多边机制的合理性。比如,在《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和2017年年度报告》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明确指出,过去20年间世界贸易组织的弊端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此,美国要求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全面改革。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与欧盟、日本一起倡导构建“零关税自贸区”,试图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另起炉灶。很显然,这些破坏多边规则和机制的做法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未来多边层面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向何处去,最终将取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结果。

  第三,在区域层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应对来自保护主义的威胁,而开放的区域主义将会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是一对特殊的不确定关系:如果区域主义奉行封闭原则,它将会成为多边主义的“绊脚石”,原因是遍及世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将成为封闭的贸易集团。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阶段,保护主义就曾经表现为大国主导的封闭贸易集团之间的恶性竞争。反过来,如果区域主义奉行开放原则,它就会演变为多边主义的“垫脚石”,因为任何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自由化程度都高于世界贸易组织。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与开放性相结合就会产生“滚雪球效应”,最终把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推广到全世界。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冲击的背景下,各国对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立场也不尽相同。特朗普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上持消极立场,因而自上台伊始就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随后对美国业已签署的自贸区协定展开重新谈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未来会完全排斥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欧盟和日本来说,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固然有应对保护主义威胁的考量,但主流的理念是为了维护经济全球化。日本持续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还与欧盟签署了日欧自贸区协定。至于中小型经济体,他们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更多地是要规避保护主义的威胁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由此可见,面对逆全球化的浪潮,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尽管不同国家的动机存在差异,但只要能够奉行开放性原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

  第四,在双边层面,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保护主义者试图把自由贸易理念转变为公平贸易理念,这是对经济全球化最直接的挑战。所谓公平贸易理念,其核心就是对等,不仅要求市场开放度对等,而且要求贸易收支对等或平衡。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看,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贸易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战后,美国的贸易收支大多数时间内呈现为逆差,但它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实现了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循环”,进而维护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的霸主地位还通过主导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制定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近来,伴随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降,特朗普政府认为这种格局有损于美国的利益,特朗普政府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在特朗普政府看来,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源于中国的不公平竞争;而不公平竞争源于中国的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进而最终根源是所谓的“修正主义模式”。在这一逻辑链条中,贸易不平衡只是一个口实。

  

  经济全球化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面对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挑战,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将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对维护和改革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的快速发展受惠于经济全球化,未来也必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合作与共赢理念与反全球化倡导者的零和博弈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同时也有助于弥补当今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其次,维护和改革多边合作机制是中国的一贯立场。无论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中,还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中,中国都坚定地站在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反对任何撇开多边机制、另起炉灶的做法,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

  最后,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中国积极参与、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如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等。更为突出的是,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强调其开放性特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这一平台又能够与现有的多边合作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做到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在这种意义上,“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赋予区域主义开放性特征是中国的基本立场,更重要的是中国将会以自己的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为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牛京辉 盛 玮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