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文化传承的如诗长卷

—— 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创作感言

2018年11月15日 10:00:00
来源: 《求是》2018/22 作者: 李欣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奇特花朵,它活态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智慧,交织着个体的价值追求、情感诉求和生命感悟。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深入描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向观众呈现了一幅中国大地上文化传承的如诗长卷,向世界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载体,是现代社会人们接触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传承》通过“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等7个主题,展现了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源流,以及中国人独到的经验、智慧和哲学。坚守中的文化信念,传承中的工匠精神,大道至简、取舍有度,笃行谦和、惟精惟一的思想观念,处处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传承》以一组故事构成一个主题。创作队伍深入发掘非遗传承的生动故事,纪录中华传统文化的岁月流变和时代新生,将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凝注于镜头、倾泻于脚本,通过对少林武术、磐安炼火、竹海飞人、鄂伦春狩猎等传统非遗技艺的钩沉和描摹,对非遗传承的深入发掘和中国式审美影像表达,有效地唤醒了观众灵魂中沉潜的文化乡愁,引导观众展开一次精神的还乡之旅,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在非遗传承故事的选取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发掘传承人对非遗的执著信仰,又注重呈现非遗技艺与时偕行、择善而从、不断精进的时代风采,如苗寨中古老的苗绣手艺通过融合现代元素走上国际舞台,家族传承的打铜工艺面对市场的华丽转身,等等。在坚守与创新的叙事张力中,为观众拓展思索的空间。

  《传承》的一大特点是强化了以人叙事、以小见大的叙述策略,关注非遗传承人的人生际遇、生存状态和内在情感,在叙事与抒情的交织演进中,传递出平凡的人们对非遗及其传统文化的坚守、敬意、憧憬、担当、奉献,引发广大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从漓江渔民与鱼鹰的相守相依,到柯尔克孜族驯鹰高手和猎鹰的默契约定,从西藏芒康井盐晒制技艺,到江西万年的贡米种植,一个个依托非遗技艺传承的活生生的人生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世代相继、前后一贯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对于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传承》的创作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自觉高扬。对纪录片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纪录片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提供历史见证、价值引领、审美愉悦、深度思考等重要功能,特别是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纪录片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纪录片背后承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近年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秉承“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积极探索对外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精心摄制推出了《记住乡愁》《非常传奇》《传奇中国节》等一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精品节目。目前,《传承》已成为央视纪录片的一个品牌,我们希望进一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

  责任编辑:孙 珉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