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

来源:《求是》2019/10 作者:本刊编辑部 2019-05-16 09:0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中国酒泉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图为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是雄安新区蓝绿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白洋淀景观。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10月,《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至此,全国12个自贸区组成改革开放的“新雁阵”,引领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图为三亚国际免税城夜景。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2019年5月,延安向世界宣告告别绝对贫困。脱贫攻坚,让延安从黄到绿,由穷变富,红色圣地旧貌换新颜。图为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延安城。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伶仃洋海天一色,烟波浩渺,港珠澳大桥碧海虹飞,连接三地,国人感慨,世界震撼。想当年,“零丁洋里叹零丁”,看今朝,“伶仃洋上望复兴”,伶仃洋见证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与自信。“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的建成通车“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直抵人心。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7%,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2%,展现出十足活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脱贫人口8000万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个个耀眼数字的背后,体现着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

  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深邃道理进行了全面透彻阐述,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科学指引。时时重温这篇经典文献,从中体悟磅礴的思想伟力,对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怎样得来的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总由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要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首先要把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搞正确。

  新发展理念从何而来、如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从国际发展大势看,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保护主义、内顾倾向初见端倪,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

  从我国面临问题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但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问题也不少。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问题,等等。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国际、国内形势“变”和“不变”叠加,简单沿袭原来的发展观念、发展路子,把发展片面理解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显然已经行不通。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分析时代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出了系统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思想,所揭示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刻反映,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行动指南。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清和用好经济建设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分析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发展挑战,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作出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形态上的创新创造和概括提炼,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关系、各个方面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上升到全新境界。

第一动力要强劲

  古希腊神话里,第一勇士阿喀琉斯刀枪不入、战无不胜,但脚后跟却是其致命弱点。在特洛伊战争中,对手正是抓住这一命门,将这位英雄射死——“阿喀琉斯之踵”因此得名。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为什么排在第一位?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旁征博引,用《荷马史诗》中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以及大量历史事例,深刻阐明了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意义,强调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之所以最终走向衰败,除了政治、军事、地缘上的因素外,创新不足是重要原因。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先后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抓住了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良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正在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地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但从总体上看,创新能力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互联网核心技术、芯片制造等领域被人“卡脖子”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新路在哪里?就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正是基于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念兹在兹,大声疾呼,强力推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动着发展动能的转换,改善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引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下好全国一盘棋

  和声美妙,贵在协调。弹钢琴只有十个指头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旋律才会悦耳动听。弹钢琴如此,经济社会发展亦然。只有把握“协调”这个要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能奏出协调发展的“交响曲”。

  协调发展究竟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协调发展比作“制胜要诀”,充分凸显了协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协调发展之所以是“制胜要诀”,在于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活动的统一有机体,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影响整个社会健康发展。比如,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如果脱节,就会出现供求失衡、产能过剩,使经济增速减缓;又比如,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社会风气就可能变坏,并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等等。

  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国协调发展有哪些新特点,又面临哪些短板?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精辟阐述。就特点来说,他强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就短板来说,他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并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

  为推动我国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深入调研,足迹遍布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2014年在北京考察时,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2015年在浙江调研时,他要求“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2016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形成合力”;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他要求“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2019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他强调要“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而今,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盘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清晰呈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协调发展正在全面布局,扎实推进,向着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方向不断迈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进今日的浙江安吉余村,青山环绕,小溪潺湲,一幅生态美、百姓富、乡愁浓的生动画卷扑面展开。可曾想到,此处十多年前还是空中飞沙走石、河里泥浆遍布的脏乱差景象。余村的华丽转身,始于2005年。这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前来调研,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理念,为余村指明了绿色发展的光明之路。

  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等诸多古老文明,大多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的地区。生态状况的急转直下,也让巴比伦、玛雅等一度兴盛的文明,由盛转衰。无数的事实证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发展的明显短板。他严正指出:“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这样的状况,要“下大气力扭转”!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古今中外的惨痛教训,深刻阐释了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鲜明宣示了担当历史重任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沿着工作的轨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一步步在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在河北正定,他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他反复强调,资源开发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在浙江,他大力推动生态省建设,并直接推动当地“自然休养”“生态补偿”等改革探索;在上海,他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解决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重要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总书记为海南定位,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为湖南定位,谆谆告诫,“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这样的乡情美景不能弄没了;为青海定位,殷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长江经济带定位,反复叮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再到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好蓝图,正在中华大地上坚定展开。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上海中心大厦,632米的中国第一高楼,其设计方案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审定。时光荏苒,一晃11年过去了,这座建筑已成为上海新地标。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楼119层观光厅,俯瞰上海城市风貌。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杨浦大桥、世博园区……一处处经典建筑铺展成一幅壮美长卷。

  上海成就了开放,开放成就了上海。上海之美,上海的优势,开放举足轻重。上海是中国开放的一个例证,开放也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及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大致经历了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全方位对外开放三个阶段。回顾历史,联系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广泛展开,世界各国经济日益融合,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各国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已经连接成一片大海。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不可能,也做不到,因为不符合历史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推动者。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他在多个场合旗帜鲜明地阐明中国立场、中国主张。2016年在20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他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他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他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他形象地把中国经济比作大海,并向世界宣示,“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这些重大论断回音缭绕、意蕴深远,表明了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的坚定决心,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如今的中国,已被视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地同国际上的保护主义作斗争。

  与过去相比,我国开放面临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此,应如何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力量对比、世界经济前景、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事实一再印证习近平总书记的光辉论断!的确,中国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

  如何推动开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总体要求。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他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我国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对外开放新举措,如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等。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全面开放新格局。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传来所有贫困县整体“摘帽”的喜讯,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庄严承诺——“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今天在这里化为美好现实。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黄土地上扎根生长,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如今,延安以决胜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小康的最新战绩,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分量最重、牵挂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无数次强调,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近年来,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倾注了大量心力,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誓与千百年来的贫困抗争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脉到乌蒙山区,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历经7小时专程去看望一个贫困村,他说,“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因为“只有看到中国贫困的真实状况,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下,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创造了世界减贫史的奇迹。

  如何理解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从覆盖面而言,要全民共享;从内容而言,要全面共享;从实现途径而言,要共建共享;从推进进程而言,要渐进共享。这四个方面相互贯通,必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

  如何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层面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坚定不移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国发展底气足、前景好

  新发展理念,源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其思想价值已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变革充分证明。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系列重要论述,需要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使之落地生根,化为普遍实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实现这一战略安排确定的各个目标,条件充足、信心百倍,十分关键的根据,从发展道路上看,就是有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当前,遵循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进行伟大斗争。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面对诸如中美经贸摩擦这样的“变数”,更加体会到新发展理念的弥足珍贵,更加需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

  今日之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底气足、韧性好,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们必定能够应对包括中美经贸摩擦在内的各种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势不可挡,光辉的彼岸就在前头。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