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健前行有实力有信心有底气

来源:《求是》2019/19 2019-10-03 14:21:32

  编者按:今年以来,面对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国内外的风险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状和长期向好的大趋势,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舞斗志、奋力前行,本期刊发一组由省市长撰写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上海:继续当好新时代的排头兵、先行者

上海市市长 应 勇

  “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发展指示的方向清晰而明确。今年以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稳字当头、进中固稳,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就业岗位38.5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0.8万个。截至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77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0.86万人。总的来看,当前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显现。

  全力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是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目前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已经挂牌设立,科创板顺利开市,29家科创企业上市交易,融资超过400亿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印发,正在加快落实。“一大平台”,就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目前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要求,聚焦“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继续以一流的城市环境和一流的服务保障,确保第二届进博会圆满成功。

  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集聚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这两年制造业投资持续加大,工业投资在去年大幅增长17.7%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实现了17%的高增长。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了一大批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项目,浦东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入运行,近年来重大工程投资额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2019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临港新片区是上海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在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图为临港新片区。 解放日报社供图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坚持培育、提升、淘汰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激发新动能,释放新动力。培育,就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万亿级新产业,C919大型客机、光刻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就是以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升级,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超过60%。淘汰,就是加大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落后产业的淘汰力度,近些年每年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

  以政策稳保障经济稳、企业稳。发挥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以政策稳、预期稳保障经济稳、企业稳。去年下半年以来,围绕“六稳”,制定实施外贸“稳预期、稳企业、稳订单”20条措施、工业稳增长30条、促消费29条、鼓励设立民营企业总部、完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一大批政策,招商引商安商稳商工作顺利推进。近年来,上海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今年1—8月新设外资项目、合同外资、实到外资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7.8%、9.6%、13.4%。上海是经济外向度、开放度、外贸依存度高的口岸城市,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狠抓政策落地见效,才能主动有效地保证预期稳、经济稳。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良好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去年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实施十大专项行动、56项改革举措,企业在获得电力、开办企业等领域办事和审批环节减少30.5%、时间缩短52.8%,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78位提升到46位。今年实施108项改革新举措,再减少企业办事环节50%左右、时间40%左右。率先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成立市大数据中心,开通“一网通办”总门户,逐步使企业和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目前,14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0%审批事项“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社区服务事项全市通办。深入开展“证照分离”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两批共198项改革事项,近些年取消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321项,率先实施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率先实施营改增试点,2012—2017年累计减税3248亿元,2016—2018年再为企业新增减税降费897亿元。今年实施了7个方面15项举措,为全社会新增减税降费1835亿元,其中为企业新增减负约1435亿元。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稳增长、稳预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稳增长、稳预期的重要手段,着力解决好“老小旧远”等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18年,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80家、累计18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81家、累计641家,养老床位新增7103张、总数达到14.4万张。率先探索普惠安全、托幼一体的托育服务体系,截至今年8月,各类托育服务机构增加到580家,比2017年底增长约73%。全面推开“留改拆”并举的旧区改造,去年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2万平方米,今年将再完成55万平方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去年底全市家庭农场达4434户,今年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7元,同比增长9.3%。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对当前的稳增长、稳预期起到了良好支撑作用。

江苏:谱写“强富美高”新华章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发展描绘的宏伟蓝图。江苏一直努力把这一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今年以来,江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六稳”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2.5%和44.7%,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99%和4.3%。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定,为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基础。

  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是江苏最为厚实的“家底”,全省制造业规模达16万亿元,占全国的1/7,但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江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把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今年全年为企业减负2000亿元以上。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做好“加法”,今年前8个月全省21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960亿元,开工率达74.3%;同时依法依规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2400多家,出清僵尸企业167家,做好“减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和产业发达的双重优势,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6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全省现有产业进行系统梳理,重点打造物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补强基础元件、基础材料等突出短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产业“航空母舰”。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江苏把绿色发展作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决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着力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2018年,与开始实施“大气十条”的2013年相比,全省经济总量增长56.9%,PM2.5平均浓度下降34.2%,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7.7个百分点;与实施“水十条”前的2014年相比,经济总量增长42.5%,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提高7.7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降至1%。今年1—8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水质优Ⅲ类比例同比提高19.2个百分点,所有国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断面均消除劣Ⅴ类。2018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6.18%、6%;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50亿元,居全国前列。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正在迅速成为江苏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发挥特色优势、促进优势互补,着力推动差异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聚焦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加快建设“三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加快扩建一批机场,加快长江过江通道建设。积极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坚持全省统一的技术、环保、安全标准,在这些方面不搞“梯度转移”。同时立足全国全省全局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沿江沿海、苏南苏中苏北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在各区域合理分工、优化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江苏仍然必须走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2019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图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 新华日报社供图

  着力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苏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走在了全国前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仍然必须走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全力推进“不见面审批”,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1—8月,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4746户,其中企业1457户。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领扩大东西双向开放,制定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组织实施国际综合交通体系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丝路贸易”促进、重点合作园区提升、人文交流品牌塑造“五大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空港直航,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今年1—8月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投资项目207个、增长45.8%,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增长13.8%。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建设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特色片区,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作风,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努力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着力在改善民生中稳增长、促发展。江苏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稳增长、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今年努力办好民生十件实事: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养老服务力度;加强特殊群体关爱;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深入整治黑臭水体;大力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实施“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出台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涵盖公共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11个领域,目前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配置实现度超过90%。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兜底保障、环境质量和生态宜居等水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确定一批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增强的同时,为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勇立潮头

浙江省省长 袁家军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浙江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坚持以稳应变、以进固稳,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强化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好势头。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6%和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5.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9.9%,城镇新增就业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6%。

  强化改革推动,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健全稳企业防风险工作体系,坚持省市县协同、部门间协作、政银企联动,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制定实施民营企业发债需求清单等“五张清单”,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等“九项措施”,健全政企互动共治等“五个一机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上半年,全省共为企业减轻负担1188亿元;1—8月全省新增贷款1.11万亿元,同比多增535.4亿元。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群众和企业“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稳定、可预期、法治化的最佳营商环境。年底前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公”、9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审批“最多90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推动资源加快向优质企业、优势区域集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从2013年的12.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28万元,亩均增加值由85.8万元提高到10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每人16.9万元提高到22.5万元。深入实施“投资新政”,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主战场,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坚持民资、国资、央企投资、外资和特色小镇投资“五个轮子”一起转,抢抓未来产业、未来社区等投资热点,精准谋划招引大项目好项目。1—8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其中扣除房地产开发的民间项目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投资分别增长17.1%、20.3%、17.2%。

  浙江全面实施科技新政,加快建设创新强省。浙江台连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湖州市的一家企业,该企业与北京航天101所签订联合研发协议,并在航天院成立研发中心,依靠出色的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逐渐打响品牌,赢得国内外市场。图为2019年9月16日,该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生产操作。 人民图片 陆一平/摄

  强化开放带动,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促进外贸平稳运行,建立外贸“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完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工作机制,推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坚决防止外贸格局“被打乱”、美国市场“被打没”、外资企业“被打跑”、优质企业“被打垮”、产业链“被打断”、就业平衡“被打破”。1—8月,全省外贸出口增长8.9%,其中对欧盟、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分别增长8.6%、22%、13.6%,对美国出口总体平稳。以外商投资法实施为契机,加大外资招引力度,加快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和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1—8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9.8亿美元、增长11.1%,吸引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培育高能级开放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深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建设中国(杭州、宁波、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全球布局步伐,推进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谋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强劲活跃增长极。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全面实施科技新政,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圈,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以产业创新引领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快数字长三角、数字大湾区、移动支付之省、电子发票等十大标志性引领性数字项目建设,联动推进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9894台,在役工业机器人总量超8万台;新增上云企业3.6万家,累计达32.5万家。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均在浙江建设5G联合创新中心,杭州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科技创新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争创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大力支持阿里达摩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普及应用“城市大脑”,认真筹备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大力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入谋划一批“医学高峰”,发展国际领先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打造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雄鹰行动”、培育单打冠军隐形冠军“雏鹰行动”,支持科创企业上市。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5.6万家,上市公司总数达561家。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举办“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放大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目前,全省建成省级及以上双创示范基地25家,其中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8家。

福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突破

福建省省长 唐登杰

  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今年上半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3.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取得新突破。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晋江经验,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上半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围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实施百亿龙头成长计划、千亿集群培育计划和新兴产业倍增工程、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工程,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总量占GDP近40%。坚持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六大湾区建设,海洋科技、蓝色产业等蓬勃发展。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成为常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帮助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贡献了70%以上的科技成果,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恳谈会、挂钩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政企直通车”制度,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坚守实体、创新转型,帮助企业纾解困难、稳定预期。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增长23.9%,城镇新增就业、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数的72.6%、102.8%;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8%,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落实更大力度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298.8亿元。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上半年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同比增长69.3%,6月末不良贷款率1.3%,比上年同期降低0.58个百分点。着力消除堵点障碍,疏通有效投资渠道,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储备库,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11.4%,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90.8%;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3.2%,技改投资增长18.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福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三元锂电池技术,跻身世界三强,动力电池销量全球第一。图为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 闽东日报社供图

  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取得新突破。贯彻“走在前头”的重要要求,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发挥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等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七大标志性工程,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模式,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增长6.8%,其中出口增长11.9%,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13.6%。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发展壮大飞机融资租赁、航空维修、物联网等新业态新平台,国家推广的69项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成果中,福建有27项。积极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精耕细作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上半年新增实际到资亿元以上外资项目数增长34.2%。

  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取得新突破。福建同台湾一水相隔,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处在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正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坚持应通尽通、能通先通,加快推进与金门、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等前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合作,上半年全省新增台资项目数增长16.6%,实际到资增长26.7%。坚持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推进在闽台胞与福建居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同等待遇,率先开展对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4363名台胞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厦门航空累计招聘台籍空乘人员300多名。办好海峡论坛,打造民间交流大平台。上半年台胞入闽超过143万人次,增长8%。在闽工作、生活、学习的台湾同胞超过15万人,每年来闽交流的台湾青少年超万人。

  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牢记“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做好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现行扶贫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的回信精神,强化产业支撑、人才支撑和红色文化支撑,走具有老区苏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以老区苏区为重点,完善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四好农村路”,为老区苏区发展产业、集聚要素创造良好条件。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相关支出,倾斜支持老区苏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

  推动生态省建设取得新突破。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8%,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着力创新绿色发展机制,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全流域生态补偿、林业金融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等一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主要林区林农涉林收入约占家庭收入的一半。立足创造更多生态福利,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上半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97.2%,各设区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98.6%,保持了生态环境的高颜值。

山东:奋力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

山东省省长 龚 正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趟出一条路子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国家战略平台集聚、新动能成长、结构优化、生态改善、动能增强明显加速,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聚力推动“六稳”落地见效。“六稳”本质上是稳增长、守底线、提信心。稳增长重在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出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支持民营经济35条、推动“六稳”落地见效30条、促进外贸20条、拓展消费市场12条等,集中推进7050个亿元以上项目,全方位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守底线重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启动建设“金安工程”,打造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大数据平台,形成对市场主体、行为、信息的全方位监测。抓好援企稳岗、职业培训、“双创”升级,强化重点群体帮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1—8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1.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3.4%。提信心重在引导预期。强化政策宣传解读、督导落实,主动送政策上门,打好“以补抵减、以增补缺、以彼制彼、以质取胜、以外拓外、以内补外”组合拳,1—8月,全省进出口同比增长7.8%。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山东省,具有发展海洋科技和产业的有利条件,正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图为全国唯一、世界七大海洋实验室之一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山东省青岛市供图

  聚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坚定贯彻“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大思路要求,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牛鼻子”工程,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5+5”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的产业智慧化、新兴产业的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加快培育新动能,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实施两批950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推动“十强”产业集群“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万企转型、实施万项技改、引育万名人才、打造万亿平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两年多来,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从近200家压减到85家。山东经济整体呈现出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表现为“五个明显加速”:一是国家战略平台集聚明显加速。山东以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等重要战略为支撑,推动新发展理念扎根见效。最近,山东又获批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平台广阔、机遇难得。二是新动能成长明显加速。新动能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9%提高到2018年的48%。三是结构优化明显加速。服务业占比从2017年的48%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50.7%,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从2017年的35%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0.7%。四是生态改善明显加速。全省重污染天气从2013年的60天降到2018年的9.9天。五是动力增强明显加速。今年1—8月,新登记市场主体145.4万户,增长44.2%。高新技术企业增势迅猛, 2018年新增2616家,创历史新高,总量达到8916家,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今年有望达到1.1万家。

  聚力推动“四减四增”见实效。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以环保、安全、质量标准倒逼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保障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形成标本兼治、互促共进的良性格局。针对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包括重化型的产业结构、燃煤型的能源结构、重卡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的农业投入结构,以及资金、土地、能耗、环境排放指标“四大约束”,开展“四减四增”专项行动,建立量化指标体系,明确减和增的路线图、时间表。工作导向上,坚持“减量替代是常态、等量替代是例外、亩产效益论英雄、安全环保守底线”,今明两年压减煤炭消费3700万吨。操作路径上,实行“四压四上”,即压旧上新、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推进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等七大高耗能行业产能整合转移,压减焦化产能1600万吨以上,对300万吨及以下、500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产能,有序分批整合转移。

  聚力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良性机制。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培育形成政策、环境、服务“三位一体”的集成优势,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企业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放管服”一体推进,持续减部门、减项目、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实现“一链办理”、“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坚持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事无需不扰、结果评价的服务理念,推行“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大力推动减税降费,释放政策红利,预计今年减税降费1380亿元,引导企业把减税降费的红利用于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实现创新发展。加快国企“倒计时”改革,3年内省属企业混改户数和资产占比均超过75%,资产证券化率达到70%,改出“国企资源+民企机制”的新优势、新活力。培育“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高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加速机制。

广东:走在前列 当好窗口 担当作为

广东省省长 马兴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广东视察,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决落实“六稳”各项部署,努力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体现广东担当、广东作为。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万亿元,同比增长6.5%,预计全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着力推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广东是外经贸大省,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1/4,企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较丰富的应对经验,产业链相对齐全,回旋余地大,外部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出台支持企业补齐供应链等9项措施,制定实施“稳外贸九条”和推进外贸高质量稳定发展32项措施,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营销体系,加大力度支持中欧班列,积极培育新增长点。上半年,全省实现货物进出口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3.9%;对欧盟进出口增长13.3%,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增长7%。坚定不移落实国家扩大外资市场准入的部署,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加大海外推介力度,推进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制定出台“外资十条”,在强化用地保障、鼓励增资扩产等方面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新举措,抓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超过99%的外资项目以备案方式准入,成功引进巴斯夫、埃克森美孚、LG等一批投资额超百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37.7亿元,同比增长5.9%,新落户投资额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0个。

  着力开拓国内市场,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立足广东经济体量大、韧性强的优势,更加重视稳定国内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聚焦关键领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上半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特别是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稳投资力度实施方案,梳理提出农业农村、生态环保、铁路、能源等领域建设项目599项、储备项目258项,计划两年投资过万亿元。全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扎实抓好“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等,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力度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和职业院校建设,财政投入500亿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投入90亿元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投入683亿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促进消费29条”,大力拓展汽车、住房、农村等消费潜力,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万亿元,同比增长7.7%,体育健身、养老家政、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快递业务量增长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2%、增幅比城镇高1.8个百分点。

  2019年4月15日至5月5日,第12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举办,累计出口成交1995.24亿元人民币。本届广交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成交额同比增长9.9%,我国民营企业成为最大参展主体。图为4月23日,参展商向外国采购商介绍厨房产品。 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十二条”等政策,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78%。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省近九成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科研机构、发明专利都来自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万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优势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半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分别提高到56.5%和31.6%,国家级高新区达14个。强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启动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建设,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积极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出台深化人才改革24条,全面推行人才优粤卡政策,推动出台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94个。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

  着力强化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切实增强企业信心、稳定发展预期。针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为企业创造更好环境。坚决落实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制定出台“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系列惠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上半年累计实现减税降费1727.8亿元。切实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建立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重点企业直通车等机制,帮助企业有效解决用地、用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出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22项措施,上半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2%,新增贷款集中投向稳增长、稳投资、转型升级等相关领域,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332亿元。妥善处理P2P网贷、非法集资、上市公司债务违约等风险隐患,全省金融运行平稳、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市放权改革、“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开办企业全流程平均不超过3个工作日,截至8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总量超过1200万户,其中1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出台“促进就业九条”,制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实施方案,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0.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64.5%,全省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