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努力当好中部高质量协调发展动力源

来源:《求是》2020/02 作者:马国强 2020-01-16 09:00:00

  武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将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推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当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擎。

  武汉阳逻港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及最大的集装箱专业港区,201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1.23万标箱。图为正在装卸货物的阳逻港。 长江日报供图

  着力提升产业引领带动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承担着众多国家战略任务,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50%,长江流域近200座桥梁和世界十大大跨度桥梁超半数为武汉造,全国投入运营高铁里程的36%由武汉企业设计,在航母及大型船舶设备、北斗、高端数控机床、杂交水稻等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始终围绕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超前谋划布局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等一批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芯屏端网”产业生态,持续提升桥梁、铁路、电力、建筑、船舶、水利等设计和带动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努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品牌、标准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的引领区。始终聚力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光电子信息、生物等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撑作用,更好发挥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产业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生力军作用,加快突破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基础材料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全力打造一批“国之重器”,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着力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国内各类要素资源集散辐射枢纽。特别是在科教人才资源方面,武汉拥有普通高校84所,2018年在校大学生110.74万人,集聚众多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多年来为全国输送了大量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在商贸流通方面,武汉拥有“九省通衢”之便利,享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是国内市场枢纽。近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把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引领性的人才第一资源,针对阻碍科技人才流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活力激发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国首推“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改革,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等工程,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努力建设全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始终致力于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资源要素高效流通的发展优势,针对各种交通方式自成体系、尚未完全实现无缝衔接导致的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强力推动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快自贸区改革创新步伐,大力推动汉正街等传统商贸街区复兴,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破除流通环节障碍,提升转运分拨效率,不断降低商贸物流成本,打造信息时代新商都,努力建设全国商贸物流中心。

  着力构建“三生”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武汉是国家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同时又因长江、汉江在市中心交汇,166个湖泊密布全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共抓长江大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努力将武汉水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争胜势,力争让长江武汉段成为大河治理最新成就的集中展示地。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持续推进水体保护“蓝网工程”和绿道建设“绿网工程”,让武汉两江四岸成为“百里滨江画廊”,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加快完善河湖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社会共治共建共享、综合考核评价等机制,进一步健全长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推动组建长江大数据中心。以长江文明为主线推进城市高质量规划建设发展,打造长江文明传承核心功能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大河对话”国际论坛,助推全球大河流域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建设长江文明传承创新枢纽城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统筹抓好脱贫攻坚和城乡协调发展,以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互联互通,促进更多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持续加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帮扶等工作,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重点做好贫困集中区域、贫困边缘人口的民生保障,努力实现高质量脱贫攻坚。切实发挥政府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一手抓民生领域短板弱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认真化解民生保障“痛点”,兜住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一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服务,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坚持“新官理旧账”,不断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有效解决还建房安置、房屋办证、老旧小区管线改造等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和复杂疑难问题。探索推进“民呼我应”“企呼我应”综合改革,创新开展“红色引擎”工程,努力形成“上服务下、下评价上”的闭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城市。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