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战“疫”时刻

来源:《求是》2020/05 作者:陈 芳 董瑞丰 陈 聪 田晓航 2020-03-01 09:00:00

  14亿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非同寻常的抗疫之战。

  2020年的春节假期,少见地延长了,武汉被按下“暂停键”,春运人潮踩了“急刹车”……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不见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没有前方后方,已是全民皆兵。

  在这个寒冬,一个大国的韧劲和活力从未“封冻”。

  在中南海深夜的灯光里,人民看到信心和力量。

  “越是兵临城下,指挥越不能乱,调度越要统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就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20日,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决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导组,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之后,又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工作。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连线湖北和武汉抗疫前线,听取前方中央指导组、湖北指挥部工作汇报。总书记还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等会议,从不同角度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作出口头指示和批示。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凝聚成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负重、坚守、攻关、携手……从长江两岸到白山黑水,从中原大地到东海之滨,一个个钢铁战士,冲向江城武汉,冲向防控第一线,冲向抗击疫情主战场。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号召全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凝聚成齐心战“疫”的硬核力量。

白衣战士:冲锋,朝着最危险的地方

  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22时,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

  不到1小时,一瘸一拐的医院院长张定宇连接了8个来电。这里收治的基本都是确诊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顾不上已被感染的妻子,张定宇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

  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以来,金银潭医院在张定宇的带领下已在火线上连续奋战了两个月。许多人此时才知道,张定宇3年前已被诊断罹患罕见病渐冻症。

  为确定病原,他率先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送检;增设病区时,他两天两夜没合眼……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张定宇坚定地说。

  披上“战袍”、冲锋火线,8万名武汉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没有人比他们更加明白时间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时间开始以秒来计算。

  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专家小组,开展预检分诊、启动发热门诊,开设隔离病房……武汉多家医院紧急行动起来。

2020年1月29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去病房的路上。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下,各地支援武汉和湖北的医疗队迅速集结;4万多名驰援的“白衣战士”奋战在抗疫一线;曾奉命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从防护服到胶靴,从手套到口罩,从护目镜到纸尿裤……这身行头穿脱不易,全副武装后的医护人员先是大汗淋漓,后又在忙碌中用体温把汗水蒸干,数不清有多少次!

  “自己心慌头晕,就不能很好地护理病人。虽然救人心切,但在这个当下,一步一步按流程走,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一直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说。

  医院“红区”,既是生命之舱,也是生死战场。

  新冠肺炎确诊,须通过咽拭子标本。采集时,护士直接对着患者,患者张开嘴,配合呼吸,再取唾液,过程危险重重。

  “我上了,她们才敢。如果我不示范,年轻护士怎么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汪晖身先士卒,到发热病房为重症病人护理做床边指导,在重症病人身上示范咽拭子采集。

  疫情防控第一线,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2月18日10时54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位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走了。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坚守。

  此时,他曾奋战的武昌医院防疫指挥部的大屏幕上,治愈出院患者一栏,闪烁着数字“408”。一名护士注视良久,喃喃说道:“越来越多人出院了,可是我们院长再也回不来了。”

  这座英雄的城市,铭刻下又一个英雄的名字:刘智明。

  一双双长满裂口的手,一张张口罩勒出伤痕的脸庞,一件件汗水浸湿的衣服……拼尽全力,只为给患者争取多一点点的可能。

  2月16日,武汉大雪初霁,火神山医院医务人员忙碌而有序。

  一大早,护理组长张凤带着护士们走进感染一科一病区,给21床钱大哥、22床曾大爷庆祝生日。病床相邻的他俩,正好是同一天生日。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日会——没有鲜花,没有蛋糕,没有蜡烛,但温馨依旧。“病房里充氧,不能点蜡烛,我们一起唱生日歌吧!”听着歌声,曾大爷的眼角湿润了……

  隔离疫情,不隔真情。“已取消休假,随时待命!”“我报名!”……一封封请战书,就是一颗颗滚烫的心。

  除夕夜,很多人从年夜饭饭桌上、和家人团聚的温馨中紧急受命,争分夺秒打起背包赶赴机场驰援武汉。能提前1分钟,就能减少1分钟的病毒传播时间!参与救治的医疗队构成包括呼吸、感染、重症多学科,医生、护士,地方、军队,西医、中医,几乎涵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所有重点资源和力量。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与死神进行着艰难决斗。

  抗击疫情,急如星火。

  除夕夜,各战区、各军兵种、各大单位紧急行动起来。3支军队医疗队先期抵达武汉后,第一时间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区,第一时间诊治危重病人……在这个特殊的战场,450名勇士用敢打硬拼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第一时间”,让人真切感受到军人的拼劲!

  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或书记亲自带领重症医疗救治团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部分定点医院,开展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轮班倒,连轴转,无私奉献,英勇奋战。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调整病人结构,集中收治重症;调集精锐,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全国约10%的重症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武汉;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一场史无前例的歼灭战拉开大幕。

  2月20日开始,全国单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首次超过2000例;近一周武汉、湖北其他地区以及全国其他省份治愈率均持续上升……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包含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更凝结着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的辛劳、奉献乃至牺牲。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习近平总书记殷殷牵挂、谆谆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为各地出台暖心政策提供了遵循,更让奋战在“疫”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备受鼓舞和激励。

  2020年1月24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左)与病情好转的患者黄淑丽互道新春快乐。 新华社记者 熊琦/摄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人们看到的是送别现场深情拥抱后勇往直前的身影,是相隔千里两代医务人员的战地传书,是摘下口罩之后让人泪目的一条条勒痕,是眼里流露着疲惫却依然在一线并肩奋战的战友,更是千万网友点赞的那一句“14亿人都是你的后盾”……

  “一线的‘白衣天使’最牵挂的是家人,他们的牵挂也是我们的担心,我们将为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月19日起,写着这样字句的慰问信被放入“健康关怀包”,陆续送到了武汉市近2万名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家属手中。

  英雄更需要得到关爱。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月24日,全国有3000多名医务人员感染病毒,一些医务人员以身殉职……

  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医务人员“过劳”、防护装备、待遇保障等问题牵动人心,必须拿出更多关爱医务人员的新举措,减少“连轴转”。

李兰娟院士脱下口罩后脸上留下的压痕令人感动 中新社记者 安源/摄

  从改善工作和休息条件、维护身心健康、落实人员待遇、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到加强人文关怀、创造更加安全的执业环境、弘扬职业精神做好先进表彰工作……多部委联合出台的七大举措给战“疫”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了更有力保障。2月22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十方面措施。

  “疫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医务人员初心使命的考场。”国家卫健委负责人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情况越是危急,越需要我们发扬不畏艰险的精神。

科研人员:战“疫”,“逆行”在最前线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疫情蔓延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向公众发出紧急呼吁,自己却“逆行”冲往防疫最前线。

  一头华发、面色凝重、素有直名的钟南山出现在镜头里,让许多人安心,也给人信心。84岁的他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老院士闭目倚靠在高铁餐车座椅上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刷屏,让许多人泪目。

  “有人传人,特别是有医务人员感染”,“抓住两个要害:早发现、早隔离”,“启动一级响应,目的就是减少互相感染的机会”……迅速判断,精准建议,从武汉到北京再回到广东,钟南山带领团队连续辗转多地,在科学救治和科技攻关两条战线上奋战。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钟南山的话虽简短却有力。

  饱经风霜的脸上,是一道道被口罩勒出的深深红印——有人拍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奋战在疫情一线的照片。

  曾在非典、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李兰娟,也是此次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之一。

  “国家大事,义不容辞!”在第一时间前往武汉调查研判疫情后,2月2日凌晨,李兰娟又率队驰援武汉。临行前,她撂下话:“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

  对疫情每多一分认识,战胜疫情就多一分底气。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战胜疫情的总要求。

  2月初,数以万计、与日俱增的病患,不断超出医疗资源负荷极限。疫情重压如山,如何尽快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把所有确诊的轻症患者统一集中收治隔离,避免更大范围的扩散,这是决战之地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问题之一,启用大空间、多床位的‘方舱医院’,是当务之急。” 2月3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这位非典时期曾担任北京医疗专家组组长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这样建议。

  “如果传染源控制不力,后果会更严重。”从两天前到达武汉,到马不停蹄调研,敏锐发现这个紧迫的任务,王辰分秒必争。方舱医院能在很短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大量轻症患者的收治问题,这是国家在非常时期的关键之举。

  短短10多天,一座座被视为“生命方舟”的方舱医院,在武汉三镇建设启用,大幅扩容收治能力。

  2月18日下午3时,位于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又有24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出院。

  “感谢医护人员,真心感谢你们!”“武汉必胜!”迈着不再沉重的步伐,出舱的患者脸上满是欣慰和感激。

  “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增加医疗机构床位,用好方舱医院,通过征用宾馆、培训中心等增加隔离床位,尽最大努力收治病患者。”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坚定明晰。

  “要做到‘床等人’,绝对不能‘人等床’!”——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推动下,截至22日,武汉共有16座方舱医院在运行,19座新的方舱医院正加快建设,床位可达3万张。

  2月4日,经过48小时紧张忙碌的改造,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江苏省医疗队共同建设的抗击新冠肺炎重症加强病房正式启用。临时科主任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杜斌担任。

  当天17时,第一位患者转入。“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50%!”警示声声催耳,杜斌决定紧急气管插管,可环顾眼前的病房,尚未配齐三级防护设备。

  “我来!”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毅然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成功得到维持。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国内顶尖的医学科研人员,纷纷向湖北集结。瞄准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跑出“加速度”。

  尽快拿出立得住的科研成果和可行建议,这样才能形成疫情防控的核心生产力。疫情发生后,一系列针对新冠肺炎的应急科研攻关迅速展开:组建团队、启动专项、分离毒株……科研人员以分秒必争的状态,全力以赴开展攻关。

  1月7日,中国科研人员就从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检测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时向全世界公开全部信息,为对症治疗和疫苗研发奠定基础,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如何快速识别病毒?大年初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紧急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将近两周,合眼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

  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陈薇团队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能否研发有效药物?从70000多个药品或化合物中筛选出5000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再反复试验选定100个左右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最后聚焦到磷酸氯喹、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

  万、千、百、十,数量级次第减小的背后,是全国科技力量夜以继日协同作战、与时间赛跑,在已经上市的和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中进行系统化的、大规模的筛选,并递次推进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部分药物已初步显示出临床疗效。”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孙燕荣及时向公众通报了科技界的最新进展。

  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利用减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为载体……多条技术路线同步开展,实行挂图作战,每个工作节点精确到天。

  国内各方力量协作组成疫苗研发攻关团队,日夜奋战,在尊重科学、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研发时间,各类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制基本与国外同步。

  在抗疫战场上,科学的“硬核力量”不断显现,成为阻击疫情的有力武器:

  侯云德、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徐建国等40余位院士专家通过综合研判,提炼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诊治等多条重要建议;

  关口前移,中西医结合,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用科学救治让更多患者痊愈;

  从病毒溯源、试剂检测,到药物、疫苗研发,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显身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更多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中……

  “这次疫情,科研人员比任何时候都懂得科学的分量。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就是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

八方驰援:接力,汇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澎湃力量

  再有4个月,李德胜就60岁,该退休了。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作为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分局民权派出所打铜社区的民警,李德胜深知老旧社区抗疫之难。两鬓斑白的他主动当起“搬运工”,开着私家车多次运送物资;和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先后转送14名确诊患者入院医治、运送30余名疑似患者到隔离点隔离……

  “何必这么拼?”有人劝李德胜。“我从警20年,在这关键时刻,疫情不退,绝不休兵!”李德胜的话掷地有声。

  在李德胜的背后,武汉市公安局深入开展的“万名警察进社区”活动正在进行中。转运收治工作必须做实做细,武汉市从2月6日到20日,共出动警力6.3万人次,协助转运送治“四类人员”2.2万人。

  疫情防控,全国是一盘棋。关键时刻,党中央紧急部署,充分考虑疫情现状、人力资源储备及受援地市医疗资源缺口等情况,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全国各地、各部门紧急驰援。人员、物资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出征——

  关键时刻,19个省份对口支援吹响了“集结号”、划分了“责任田”。

  2月10日晚,广东省对口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首批108名队员启程,星夜驰援;

  11日14时许,重庆市赴孝感对口支援队158名队员集结,火速驰援前线;

  11日下午,山东省第九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从济南开拔,其中107名医护人员援助黄冈……

  武汉和湖北的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明确要求,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

  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两千间,接诊区病房楼ICU俱全……火神山医院,这个建筑面积相当于半个北京“水立方”的“战地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

  与此同时,其他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也正全力建设类似的专用医院,以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最急需的口罩加紧生产运送——

  2月中旬以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一直在100%以上,其中2月17日达到110%。就在2月19日,从全国各个渠道供应湖北的N95口罩达到33.6万只,防护服13.3万件,相当于之前全国防护服和口罩生产能力的两倍。

  空中运送与时间赛跑——

  4架运-20、1架伊尔-76、3架运-9共3型8架大中型运输机,17日凌晨分别从多个军用机场起飞,抵达沈阳桃仙机场、广东湛江机场等。在完成医疗队员和物资装载之后,8架大中型运输机再次起飞,上午9时开始陆续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受命紧急驰援武汉,这是前来送行的队员家属为队员整理背囊。 新华社发 张昊鹏/摄

  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当日凌晨,空军向武汉空运676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一批医疗物资。疫情发生以来,空军已经连续4次共出动30架次运输机执行大规模空中运送任务。

  后勤保障全面接力——

  中外历史上,大疫大灾往往导致社会失序,社会失序又使抗疫抗灾雪上加霜。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返岗复工,大中城市生活必需品需求不断增加。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

  根据交通运输部对超过1.1万家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开展的调查,截至2月22日,已复工的有3550家,平均人员返岗率近50%;中国邮政、顺丰等物流企业基本复工,其他主要快递企业复工率达到66.7%。

  疫情防控急需医疗物资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扩大产能,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交通运输“绿色通道”……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市场总体稳定和社会安全稳定。

爱心正在传递,战“疫”接力攻坚

  2月18日上午10时许,一位特殊的捐献血浆者来到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她就是院长张定宇的夫人程琳,武汉市第四医院的一名护士。

  在感染新冠肺炎治愈20天后,程琳来到丈夫所在的医院捐献血浆,希望帮助临床医生抢救其他患者生命。

  根据国家卫健委近日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康复者血浆治疗”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呼吁全社会开展“千人献浆救千人”行动,希望更多康复者献出他们的血浆,让爱心接力,让生命接续。

  在金银潭医院工作人员指引下,程琳进行身体检查。结果显示,她符合捐献血浆的要求。30多分钟后,程琳成功捐献了400毫升血浆。

  程琳说:“我就是新冠肺炎的康复者,我向张定宇提出捐献血浆。既是支持他工作,更是为了抢救更多的患者生命。我献点血,不算什么事。”

  1月30日凌晨2点,千里之外的广西南宁坛洛镇庆林村,卢跃英等60多名庆林村村民,在村里的蔬菜基地里冒着冷风,连夜采摘10万斤包菜送往武汉市场。

  从接到命令,到列车驶离,比平时还快了一个多小时。接到紧急命令的汉中车务段,为把前方急需的3.5吨篷布送出,一些职工脱掉外套轻装上阵,全然不顾严寒。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一路路援兵、一批批物资、一份份温暖,正从祖国四面八方集结到战“疫”前线,共同吹响总攻的号角。

  武汉,这座经历过辛亥炮火、抗日烽烟、特大洪水等无数历史考验的城市,此时此刻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胶着对垒的关键时刻,展开着一场命运攸关的卓绝斗争。

  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把武汉和湖北作为全国主战场,对其他省份加强分类指导,严守“四道防线”,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中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

  随着全国防控措施和救治力量的不断加强,特别是随着湖北内挖潜力以及全国对口医疗力量持续驰援,医疗救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确诊病例存量正在加速消化。

  一点很小的努力,乘以14亿,都会聚成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一个巨大的困难,除以14亿,都会变得足以让人坦然面对。

  中国人民在应对疫情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负重自强的民族品格,让世界为之动容!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月3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也许你正在关注的是中国将在10天之内建成的一家大医院,但这不是他们正在采取的措施的唯一目标,我相信这些措施将扭转(疫情)趋势。”

  冬天已经过去,雨雪和阳光轮番洗礼着英雄的武汉,希望越来越明亮,樱花盛开的春天正在走来!

  作者单位:新华社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