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夺取“双胜利”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求是》2020/06 作者: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2020-03-16 09:00:0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加大。在此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凝心聚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奋勇前进。当前,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

  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提前完成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赋予了“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同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建党一百年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4个方面25项主要指标绝大部分达到预期,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重大标志性成果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当前,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图为2020年3月6日,中石化和国机恒天集团合作建设的燕山石化熔喷无纺布生产线投入使用,该生产线年设计产能为14400吨,目前每天可生产4吨N95熔喷布或6吨医用平面口罩熔喷布。 新华社发 胡庆明/摄

  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十三五”前4年,国内生产总值由74.6万亿元提高到99.1万亿元,人均GDP由8079美元提高到10276美元,突破了1万美元的大关,实现了新的跨越。城镇新增就业共计53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分别稳定在4%和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处于温和上涨区间。进出口规模平稳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重点任务落实有力有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加快补齐。金融风险有效化解,结构性去杠杆有序推进,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进一步规范。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201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约5亿平方米,比2016年末减少近2亿平方米。精准脱贫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全国97%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减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94%的贫困县实现摘帽,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三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14%,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2%。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粮食产量连续第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市场化债转股已到位资金1.1万亿元,“十三五”前4年减税降费超过5万亿元,企业税费负担、用能等成本大幅下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下大力气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巩固,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提高到53.9%。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力有序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雄安新区转入开工建设阶段;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全面开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启动编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规范发展。

  改革开放持续有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我国在世界银行开展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第31位。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由2016年的1.5万户提高到2万户,2019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2亿户。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落地,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国资国企、科创板、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4位。出台外商投资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事项进一步缩减。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朋友圈”不断扩大,已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1万列。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升级版”,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十三五”前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6.5%,与GDP增速基本保持同步。大力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重点行动任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全民医保。截至2019年末,全国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3.5亿人、9.67亿人、2.05亿人、2.55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4000多万套,帮助约1亿困难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加强生猪等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价,及时启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保障重点人群基本生活。搞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和北方地区取暖季保供稳价。

  二、夺取“双胜利”还有不少短板要补、难关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又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这一辩证思维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当前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已经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但也要看到,疫情使部分服务业和消费受到较大冲击,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延缓,商务经贸活动受到抑制,稳就业压力加大,对此需要高度关注。同时,2020年外部风险挑战可能明显增多,还存在不少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定目标实现的突出短板和潜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低,传统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民生领域仍有薄弱环节。“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三保障”面临不少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猪肉等重点民生商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养老、托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存在不足,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国内债市、股市、汇市、楼市等方面风险隐患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宏观杠杆率水平还偏高。我国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研发能力存在短板。

  在抗疫斗争中,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增强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复工复产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精准地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开工达产相关的惠企和稳企服务工作。图为2020年3月5日,即墨区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在服装绣花生产线上忙碌。 人民图片 梁孝鹏/摄

  在看到问题风险挑战增多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机制更加完善、经验不断累积、能力不断提升,各方面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人才准备更加充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确保国民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合理区间。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总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居前列,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人口总量超过14亿,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居民消费持续升级换代,服务消费与中高端消费比重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潜力正在加快释放。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近9亿的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7亿的技能劳动者,每年新增8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人才红利正加速释放。我们还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上,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找准工作着力点,讲究策略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解决当前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相结合。认清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能受困于短期变化,要努力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立足2020年、谋划“十四五”、放眼2035年,花更大力气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筑牢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二是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咬定既定目标不放松,继续加力提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实事求是,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做超越阶段和能力的事情,办一件成一件,稳扎稳打、分步推进。三是应对外部挑战和破解内部难题相结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善于借力打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共识,加大力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效破除发展面临的束缚。四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在扶持市场主体、稳定市场信心、优化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准确把握政府职能边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优化经济治理方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及时弥补市场失灵。

  三、坚持“两手抓”,奋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带来新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要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大幅提高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的生产供应,优化防护物资调配。图为2020年2月9日,位于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田庄工业园的汇优洁医用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次性医用口罩。 人民图片 翟慧勇/摄

  坚持防疫和生产“两手抓”,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加强疫情防控,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落实好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着力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人员、资金等困难,保障企业合理资金需求,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加快重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新投资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要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强化“六稳”举措,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稳妥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化精准化充实政策储备。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节奏和力度要能够对冲疫情影响,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强化政策协同协调,发挥好宏观政策部门会商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加强预期管理,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社会预期。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今年上半年要完成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图为2020年1月3日拍摄的易地搬迁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城的明玛小区。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摄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目前,三大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宏观杠杆率水平仍然偏高。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多措并举巩固成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时分析掌握疫情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影响,分类施策、分区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抓紧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着力补齐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更好发挥以工代赈资金“赈”的作用,落实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网络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举措,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细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压茬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今年上半年完成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有效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解决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动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加快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防治塑料污染,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细致排查梳理重点领域风险事项和潜在风险点,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应急处置能力。

  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大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酒店餐饮、影视娱乐等冲击较大,但这一影响是暂时性的。总的来看,中国国内市场具有内部需求增长快、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不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要立足国内,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加强对已出台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及时调整完善,确保取得实效。强化项目资金和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城镇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力争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积极培育、拓展消费新增长点,扩大智能产品和绿色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服务消费,释放农村网购和乡村旅游消费潜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当前,一些传统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则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持续强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困难越是增多,越要加快改革。要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放眼长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着力清理规范降低政府性基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拓宽中小企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动态调整,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高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信用监管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消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障碍,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对外开放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当前要着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发展动力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均衡性还有待提高,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南北分化进一步加剧。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推动生猪产能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主要发展任务,提高区域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疫情防控期间,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区域之间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

  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要千方百计加大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力度,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保障。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抓好重要民生领域复工复产工作,增加重要生活物资供应,继续做好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价,保障重点人群基本生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持续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