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四)

来源:《求是》2020/16 2020-08-16 08:05:45

论克卖的“手撕钢”

本刊记者 梁佩韵 周 彪

  它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02mm,不到A4纸的1/4,它的学名叫宽幅软态不锈钢精密箔材,是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出品的新产品,因可以用手轻易撕开,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

  一种论克卖的钢铁。常规钢铁是按吨卖,而“手撕钢”是论克卖。“手撕钢”堪称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广泛应用于军工核电、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由于技术质量指标严、工艺控制难度大,制造技术长期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不锈钢的太钢人深知,材料是制造业之骨,没有关键材料的创新,就没有中国制造的强大。

  为打破垄断,太钢用了两年时间,攻克了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自主研发的“手撕钢”不仅达到了国外品质,而且超越了其宽度规格。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考察,他拿起一片“手撕钢”仔细察看,用手指轻轻扭折了一下,不禁称赞:“工艺确实好,就像锡纸一样薄,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柔”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韧”。那是2016年,作为不锈钢板块旗下的“小众”公司,精密带钢公司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当时,主要生产的0.5mm的不锈钢材料并无特别的竞争力,再薄的不锈钢箔材虽然价值高、市场好,但技术又实现不了。“别人能干的事,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也是这年,王天翔来到精密带钢公司担任总经理,他下决心攻克一些高端产品技术,就以“0.02mm”这个不锈钢的极限厚度,作为切入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手撕钢”生产需要大约20道工序,要突破钢质纯净度、产线工艺、控制水平、高等级表面精度、产品性能这5大核心技术难关。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是轧制。0.05mm、0.03mm、0.02mm,每往薄轧制0.01mm,就意味着20个轧辊进行组合的辊系需要重新配备,可辊系组合高达2万多种。

  这还不是最难的,断带、抽带、钢带炸裂等问题随时困扰着他们。只要一断带,随着“嘭”一声巨响,前期所有的付出,顷刻间化为乌有。作为“手撕钢”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廖席,好几次徘徊在崩溃的边缘,跟王天翔请求:“总是一无所获,换别人吧,我实在坚持不了!”

  “怎么没有收获?你办公室将近1米高的笔记本就是收获!失败中找到的、解决的上千个问题就是收获!这口气不能松,再坚持一下!”王天翔鼓励他说。

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员工在展示用手撕开0.02mm厚的宽幅软态不锈钢精密箔材 新华社记者 曹阳/摄

  为了攻克难题,头脑风暴式的“白板分析法”应运而生。“轧机手动穿带方式、生产走步与过程中张力调整及变化……”这些写在白板上的若干难题,两年来,占据着他们的白天与黑夜。

  就这样,从一开始由于抽带、断带,轧机都没法起步,到历经700多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辊系配置的优化、设备的调试,最终换来了成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困难,而“手撕钢”却供不应求,今年14月份,出口订单较去年同期增加近7成。

  创新点亮生活。“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生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高附加值产品才是唯一选择。”公司生产部部长刘玉栋这样诠释太钢的发展理念。

  为适应市场需求,团队再度发力,成功研发出新一代5G高端电子用系列精密带材柔性屏钢。这种柔性屏钢可以实现折叠20万次不变形、不断裂,是生产折叠屏手机的关键材料。同时,太钢正在研发用“手撕钢”替代玻璃基板生产柔性太阳能板,这种太阳能板能够像地毯一样卷起来,可应用于太阳能背包、太阳能汽车等等。

  “随着柔性屏钢技术的突破,将来咱们用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是可以卷起来的。出去旅行,背包上的太阳能板将更轻更薄,储存的能量也会更多。材料的创新让生活更加美好。”刘玉栋描绘出一幅科技改变生活的动人画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钢铁从“按吨卖”到“论克卖”背后的原因或许就蕴含于此。

  调研手记:

  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为山西发展把脉问诊,勉励山西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如何转型发展?如何蹚出一条新路?太钢给出了答案,创新、创新、再创新!太钢人深知: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国家前进的动力。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就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抓住“牛鼻子”,过上好日子

本刊记者 那非丁

  银宝一家四口人,居住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曾因老人重病、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法工作等原因,不得不向亲戚朋友举债度日,是嘎查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银宝利用国家扶贫补贴资金购买了基础母牛,从此生活迎来了转机。养牛可享贴息贷款,还有科技推广、卫生防疫、合作社代售等服务保障,不仅收入高,还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家里的牛已从3头增加到11头,种养殖收入加上农业补贴一年能有4万元左右。同时,他还在合作社帮忙养牛,填草、喂料、清扫牛圈,一年下来又多了6万元收入。2019年,银宝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一家人心里美滋滋的。

  银宝家的顺利脱贫正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科右中旗紧紧扭住“做牛文章”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将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后实现的,正可谓抓住了“牛鼻子”,过上了好日子。牛,不仅承载着银宝一家的希望,更是科右中旗产业兴旺的动力、生态治理的关键、小康路上的引擎。

  曾经,科右中旗由于过度放牧、生态破坏、土壤退化,农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是内蒙古深度贫困地区。然而,这里又是公认的“肉牛最佳养殖育肥带”,农牧民普遍有养牛的传统和经验,发展肉牛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于是,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在对口单位的大力帮扶下,科右中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制定出肉牛产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规划,加强与肉牛龙头企业合作,加大信贷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

  发展的瓶颈在产业,出路也必然在产业。在百利舸扶贫产业园肉牛育肥基地,3000多头牛圈养在标准牛栏里。以产业园为平台,科右中旗引进畜产品龙头企业,与20多个嘎查集体经济组织构建起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基本构筑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产业化格局,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散养方式存在的良种化程度低、经营粗放、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科右中旗还通过发放禁牧补贴、增加农机设备补贴、开办养殖提高班、产业指导员入户等形式帮助农牧民改变传统观念,转变经营模式;通过大力扶持培育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及“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经营模式,降低成本和风险,促进农牧民增收。目前,全旗肉牛存栏从2018年的23万头迅速增加到32.6万头,肉牛养殖户达1.39万户,合作社达282家,成功入驻龙头企业5家。在肉牛主导产业的拉动下,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

  如何在禁牧的同时发展肉牛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畜牧业?科右中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坚持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形成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鼓励农牧民进行棚圈改造,做到禁牧不禁养,推行舍饲养、饲草种植加工等,让农牧民从舍饲养殖和秸秆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实惠,努力实现绿富双赢。

科右中旗牛市供销两旺 梁永峰/摄

  为了满足养牛业快速增长的饲草需求,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调整种植结构,栽种1万多亩紫花苜蓿,收获时节按需求分配给养殖户,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新佳木苏木建立秸秆转化厂,用玉米秸秆加工生产饲料,不但实现了秸秆百分百回收利用,而且饲料由之前的3700元一吨降至600元一吨,受到了养殖户们的普遍欢迎。禽畜粪污原本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题,而这在科右中旗也不是问题。旗里66家规模以上养殖场建设禽畜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设施,实现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不仅保护环境,而且有效提高了农作物长势,减少化肥用量,避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不仅如此,牛产业还为农牧民经营家庭牧场开展生态旅游和奶酪、黄油、奶豆腐等奶制品加工迎来了机遇。牛,以及养牛带来的一连串经济和生态效益,不但增强了银宝一样的贫困户脱贫的信心,也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盛夏时节走进科右中旗,眼前成排的牛舍、喧闹的牛市、此起彼伏的“哞哞”交响、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右中旗因地制宜抓住“牛鼻子”、发展“牛产业”、做好“牛文章”、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农牧业发展水平一路走高,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牛市”。

  调研手记:

  产业发展质量低,农牧民增收缓慢曾经长期困扰着科右中旗的干部群众。如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如何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科右中旗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是关键。科右中旗拥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发展优势,立足自身实际发展特色优势牛产业,真正抓住了“牛鼻子”。“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银宝一家的收入,也提高了科右中旗农牧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经营效益。在金融、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动和保障下,“做牛文章”扶贫成效显著,乡村振兴蓬勃发展,农牧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令人振奋的是,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通盘考虑、持续发力,2019年4月科右中旗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旗)序列。牛,让经济走出低谷,让草原恢复生气,让人民绽开笑颜;牛,见证了历史,沧桑了岁月,成就了小康。科右中旗的牛,真牛!

“我们改不了天,我们可以换地”

本刊记者 许华卿

  “让大梨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让大梨树人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

  这分别是辽宁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毛丰美、毛正新父子两代村党委书记的朴素誓言,道出的是大梨树村人“过上好日子”的同一个梦想。

  让大梨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村干部工资靠社员”,“八山半水一分田”并且大都是荒山秃岭,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梨树村。怎么办?“我们改不了天,我们可以换地”,这是毛丰美给出的回答。

  1989年至1998年,大梨树村人苦干、实干,开发荒山修造梯田,治理20多座荒山,整治70多条沟壑,开掘总蓄水量4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景观河,修建87公里环山作业道和10600亩高标准海绵梯田,建成2.6万亩果园,栽种梨、桃、杏、板栗等果树100多万株。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全国最大的村级集体果园,并逐步走出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农工商旅同步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

  依托“花果山”,大梨树村的旅游起了步,陆续开发出生态农业观光游、万亩果园采摘游、药王谷养生保健游、影视城里穿越游、民俗风情体验游、定向运动健身游、红色励志游等项目,建成独具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带动了村民创业增收,原来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纷纷返村创业。“现在,大梨树人坐在家里就能挣钱。原来做梦娶媳妇,现在做梦数钱。”回村开店的车世利说。

  用火车皮到黑龙江倒腾土豆和小米,是大梨树村商贸业挖到的第一桶金;随后开办凤城第一家宾馆,接着又创办凤泽大市场、龙泽农贸中心,大梨树村的商贸业走得步履铿锵。“现在凤城市内许多大大小小的老板大都是从凤泽大市场起步的。”随车导游给我们介绍说。

  大梨树村还先后办起了铸造厂、碳素厂、缫丝厂、汽车配件厂、皮革厂、五味子酒厂等20多家企业,并逐步实行关停并转、转型升级。据介绍,村办企业累计上缴盈利收入达到3亿元。

  富起来的大梨树村修山、修路、修河,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村民福利。鳞次栉比的别墅以成本价卖给村民,重阳节发放敬老养老金,办起丹东市条件最好的村级小学。大梨树村成为首批全国文明村、首批中国最美乡村、特色休闲体育小镇、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毛丰美的誓言变成了现实,大梨树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让大梨树人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创业难,守业更难。老书记他们那时注重苦干、实干,‘二次创业’要更加突出‘巧干’,更加需要科学论证,更要尊重市场。以旅游为核心、三产融合发展,实施‘生态立村、工业强村、农业稳村、旅游兴村、文化塑村’五大战略。”毛正新这样介绍大梨树村的“二次创业”。

  一产求“新”,从“花果山”启程。果树品种更新换代,优化种植布局;建设1200亩的红松采种基地,特色农业迈出新步伐;租赁村外“飞地”种植蓝莓和五味子;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七彩田园”综合体和74栋大棚的葡萄城,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效益凸显。“这里每年吸引游客3万多人次,每斤樱桃能卖到90元一斤。”“七彩田园”工作人员介绍说。

辽宁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 大梨树村供图

  二产做“深”,从金翼钛业转型升级开始,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推进凤泽大市场改造升级,打造成现代零售业天堂;建立新型农民创业孵化园,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入孵企业30余家,出孵企业近十家,带动就业100余人。

  三产提“质”,紧紧围绕“养生、干字、影视、知青、民俗”五大文化,丰富内容和形式,着力打造节庆、体验、会议三大旅游体系。会议培训成为新的增长点,小山村办成了“大学校”。2016年成立大梨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打造“红色教育”现场实景教学基地,共培训学员达上百万人次,被评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旅游不仅成为大梨树的支柱产业,更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大梨树生态旅游区副总经理于丽说。

  截至2019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6亿元,村可支配财力2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2000元,全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方米,村民100%就业。大梨树人的民生事业不断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幸福指数逐年提高。我想,“让大梨树人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正在实现了吧!

  调研手记:

  “过上好日子”,是大梨树村人的梦想。毛丰美、毛正新是大梨树村两代人中的杰出代表。大梨树村“两代人,一个梦”的故事,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力“过上好日子”的典型和缩影。

  大梨树人,有梦想,更有干劲。他们活学活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勇做弄潮儿,靠“干”字精神,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真正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梨树村“两代人,一个梦”的故事也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跟党走,立下愚公志,一代接着一代干,“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

本刊记者 侯亚景

  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能不能像网购一样方便?上海用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一网通办”给出答案:可以!

  走进上海唯一的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内简洁明快的空间布局和大面积的绿植墙壁令人眼前一亮。“我们希望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能够感受到品牌店的现代感、咖啡店的温馨感、网店购物的便捷感。”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关屹向记者介绍。

  “我今天是来查询自己的社保和公积金情况,在自助大厅取号,上面有二维码,使用自助机扫描之后,刷脸认证就可以查,不用窗口排队,几分钟就完成了。”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里,在附近工作的程序员赵正荣对所操作的自助设备很认可。

  这台设备就是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的“一网通办”超级自助终端机,它集成了档案、公安、医保等多个部门的服务事项,可以提供居住证卡面信息更新、医保就医记录册的申领和更补、证照打印、档案查询等高频事项当场办结服务,还支持生育保险申请、灵活就业两项补贴、异地就医等事项办理。

  “徐汇区设立了上海首个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解决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市民上下班时间有重叠的问题。”关屹向记者介绍,“中心整合了各部门的自助服务功能,自主研发了24台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的超级自助终端机,提供网上预审、自助办理、材料智审、人证核验、进度查询等便民服务,可实现730余项事项现场办理”。

  和赵正荣一样,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到全天候的政务服务。徐汇区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正成为上海试点政务服务“无人干预自助办理”的“试验田”。

  推动实现线下业务“一窗办、一次成”,提升“一网通办”线下服务体验,是解决企业群众跑腿多、证明多等问题的关键。“徐汇区致力于推动‘一网通办’的线上速度与‘一窗办成’的线下温度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告诉记者。

  “原先在徐汇开设饭店,企业要往窗口跑3趟,分别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零售许可证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基快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只需要登录‘一网通办’徐汇区入口,在网上填1张申请表,把纸质材料交到综合窗口,7个工作日后,就可以一次拿到所有证照”。

  “徐汇区创设了政务服务‘零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集中。”关屹解释说,“我们将原先83个部门专门窗口压缩为18个政府综合窗口,企业只需在一个窗口,就可以解决所有要办的事情”。

  上海市徐汇区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先研发“一网通办”超级自助终端机,将原先白天8小时服务时间延伸到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让政务服务无时不在。图为2020年6月11日,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在指导群众通过“一网通办”超级自助终端机办理业务。 上海市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供图

  目前,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当场办结事项占所有办件量的68%,现场排队等候时间减少1/3。

  2018年围绕上海全力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目标,徐汇区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群众满意度高达99.97%,获评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优秀案例。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徐汇区“一网通办”改革创新,从企业群众最关切的办事需求出发,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使广大市民在便捷办事中感受到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徐汇区“一网通办”改革举措,是上海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全力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的缩影,是上海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体现。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海“一网通办”瞄准办事难的痛点、堵点,打破时间限制、部门壁垒,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让企业群众办事更省心、更省力,已经成为上海营商环境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在今年7月最新发布的《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上海在“地方在线服务指数”排名中名列全球各大城市第9位,同时上海“一网通办”还被作为经典案例向全球推介。

  作为全国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一网通办”见证着中国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小范围的自发探索到全国范围内的落地开花,通过“刀刃向内”的职能再造,不断完善全方位政务服务体系,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本刊记者 狄英娜 刘唯达

  群山叠翠,竹海苍茫。空山新雨,绿意绵长。

  走进浙江安吉余村,道路两旁翠绿的毛竹傲然挺立,一座座现代化别墅错落有致。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前,游客络绎不绝、纷纷拍照留念……繁华而安逸的余村,让人流连忘返,映照出美丽中国的美好景象。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历史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看到余村的变化,他十分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一座矿山,绿意重现。“没想到总书记会来我的农家乐,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谈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余村第一个“吃螃蟹”开农家乐的潘春林激动万分。

  潘春林曾是矿区的一名拖拉机手。矿山关停、失业、开农家乐、创办大型农家休闲山庄、年收入几百万元……潘春林这些年的人生轨迹,正是余村变迁的一个缩影。

  曾经的余村,走的是一条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增长之路。矿山里的“金蛋”,都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那些年,“潘春林”们的记忆是灰色的。

  “家家户户是有钱了,但每天灰头土脸地吃着大鱼大肉,算过上了好日子吗?肯定不是。”老村支书鲍新民说,“所以当年顶着压力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炮声停止了,环境修复逐渐有了起色,但没了营生的村民们开始发愁,村班子也在思考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给余村人“破了题”,更让余村“解了题”。十多年来,余村人对矿山清危复绿、复垦改良、涵养水土,用“遗址公园”取代坑坑洼洼的矿山,用乡间绿道替换泥泞的村路,把水泥厂旧址改建成田园观光区……

  因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的余村,从寻回绿水青山开始,重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个产业,走向富裕。绿水青山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开辟多元多样的产业结构,余村人不断思考、持续探索。

  开农家乐,是一种选择。余村地理位置优越,离杭州、上海不过一两个小时的车程。“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当地村民的首选。

  “一开始农家乐生意并不火爆,游客也不多”,潘春林回忆说,“2006年,安吉县政府开始对农家乐经营提供大量支持和引导,来春林山庄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潘春林开始尝到了甜头,村里开农家乐的村民也越来越多。2010年,潘春林与镇里多家农家乐联合,成立了天荒坪农家乐服务中心,开通了安吉到上海的旅游直通车,上门接送游客。“多的时候一天有20辆大巴车去接游客”,潘春林兴奋地介绍道。

  曾在外打工的村民胡加兴,敏锐意识到了这一重要机遇,开始回村创业。2007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在余村开发皮划艇漂流项目。“运营当年就很成功,回笼了全部的投资!”胡加兴激动地回忆说。

  穿村而过的乡间绿道,串起了余村的一路美景,也展现了余村百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沿着绿色发展之路走下去的坚定决心。 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夏鹏飞/摄

  “回到村里,一样有奔头!”这是胡加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目前,余村从事旅游休闲产业的农户有42户,从业人员300多人,2019年接待游客达90多万人次。从乡村旅游开始,余村找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路子。

  一种信念,未来无限。“千年银杏,万顷竹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相映荷花,幸福家园……”这首由余村村民创作的村歌,表达出全村人的共同心声。

  如今的余村,已经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成立旅游公司,重点建设“年年有余”研学中心、矿山遗址公园等项目……

  让生态资源像商品一样上柜“超市”交易,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2019年的49598元……

  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景区等殊荣……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逐渐发展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小康生活“样板村庄”。余村的故事,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印证。

  调研手记: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地的余村,在15年时间里恪守理念、谋定前行,擘画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图景。主动摔碎挖山采矿的“金饭碗”、从“卖矿石”到“卖风景”……一个个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感人故事,深刻折射出这一理念的强大思想力量,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一路前行。

  实地调研,让我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余村的探索,把美好生活写在了绿水青山上,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借鉴。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