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态”和“保民生”双赢

来源:《求是》2020/17 作者:本刊记者 陈金霞 唐淑楠 2020-09-01 09:00:00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综合体,它的建设、发展与治理水平,紧紧关联着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山城重庆通过治理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家园。

  开窗见绿,出门就是公园。“这座公园就在家门口,实在太方便了,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过来逛一圈,晚上还要跳广场舞。”家住两江新区礼仁公园附近的居民朱红高兴地说,她今天又像以往一样带着小孙子来“打卡”了。

  在礼仁公园里,像朱红这样来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环顾四周,到处栽种着错落有致的树木和花草,休闲亭台、健身设施、多功能步道坐落其间。难以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山坡。重庆地势独特,市区存在大量难以有效利用的坡地、堡坎、崖壁地形。如何消除这些城市绿化“秃斑”?重庆市充分尊重山地城市的底色,依山就势布局建筑和道路,同时对“坡坎崖”地形进行立体绿化。以礼仁公园为例,“直立挡墙采用植物色块造景、堡坎挂网攀爬安吉拉月季、缓坡构建乡土植物群落、工程格构生态覆盖绿化等方式,打造了‘挂毯’式的坡地景观。”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处处长廖聪全介绍。

  “过去出门见荒坡,现在出门是公园。”这些城市“边角地”,现在已经建起了一个个小而精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健步绿道走起来,广场舞跳起来,太极拳打起来,娃娃开心跑起来……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步道健身,“浸入”活力生活。“以前我们跑步是在田径场里,现在都爱来这里。沿路赏心悦目的江畔美景,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慢跑地带。”在北滨漫行步道锻炼的“跑友”吴谨宇对这里赞叹不已。

  嘉陵江畔的北滨漫行步道上,江风习习,花草掩映。这条步道在建设时充分利用北滨路外侧平台载体,全面提升沿江景观品质,同时融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运动元素,铺设了自行车道和慢跑道,充分激发了滨水空间活力,如今已经成为一条绚丽多彩的市民慢生活休闲带。

  滨水步道是山城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城市脉络的一条条山城步道,不仅是重庆市民生活、出行的交通道路,更是传承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山城步道的绿化建设,也为城市构建起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生态保护体系。

  “绿肺”减负,共享生态福祉。仲夏时节走进缙云山,高大的红豆杉、香樟树蔽日成荫,环境清幽。“这是重庆的‘绿肺’,我们一起好好珍惜!”北碚区缙云村的林业队长李星华拿着喇叭在游人如织的山路上巡回宣传着。他是缙云山的原住居民,带头拆掉了自己家超建的三层房子,搬到山下居住,并当上了护林员,从缙云山的“消费者”变成了保护者。

  重庆市依山就势布局建筑和道路,曾经无法有效利用的坡地、堡坎、崖壁等城市“边角地”,如今已经建成一个个小而精的社区公园。图为由荒土坡改造成的礼仁公园。 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区,是重庆主城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宝贵的物种基因库。曾几何时,毗邻自然保护区的村民和农家乐“靠山吃山”,蚕食林地现象时有发生。

  不能让绿水青山减绿增违,也不能让村民守着保护区的绿水青山苦熬日子。重庆市一方面拆除保护区内违规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帮助有条件的农家乐提档升级,一方面创新推进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等方式,不仅为村民改善了居住条件,还提供了生活保障,真正搬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当上了保护区的巡山守卡护林员、保洁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卫士。

  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里已经变为现实。从点滴处入手、在细微处着力,更好优化城市空间,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我们的城市就能更和谐、更宜居。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生态空间,让广大市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在重庆,过去没有利用起来或利用不好的城市空间,如今已成为市民贴近自然、养生游憩的休闲场所。体验现代与历史同框的城市记忆,感受秀美与壮阔并存的江山风光,大家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家门口的幸福变化。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走出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重庆一直在行动。如今,一幅“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跃然眼前。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