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来源:《求是》2020/24 作者:胡昌升 2020-12-16 09:00:00

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胡昌升

  风从大海来,潮涌白鹭飞。厦门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胸中藏海、向海而兴造就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爱拼敢赢的独特气度。1980年,党中央决定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唤醒了这片热土澎湃的创业激情与蓬勃的生机活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福建省委大力推动下,一茬茬特区建设者牢牢把握时代机遇与历史方位,致力发挥体制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窗口”和对台交流合作“桥梁纽带”作用,中流击水、勇立潮头,推动厦门实现了沧桑巨变。40年来,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4倍,工业增加值增长787倍,财政总收入增长948倍,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8倍以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等荣誉。厦门经济特区设立40年来的生动实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壮丽篇章。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创业时期的重要领导者、开拓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对厦门一直充满深情、寄予厚望,在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都亲自为厦门擘画蓝图、指引方向。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围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开启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注入了磅礴动力。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和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仍十分关心关注厦门发展,对厦门工作给予科学有力指导。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深入厦门调研,对厦门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2010年9月到厦门视察,指示厦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嘉庚精神、鼓浪屿申遗成功、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厦门工作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厦门历届领导班子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创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坚决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了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厦门市坚持扩增量与优存量并举,全力抓招商促发展、抓项目增后劲,推动“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图为2020年8月24日,厦门市海沧新城。 厦门市委供图 张奇辉/摄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赞誉厦门已经发展成“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是“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强调“厦门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这12个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成就、发展特色的充分肯定,为新时代厦门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高素质”

  同其他特区相比,初创时期的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步子较为迟缓。这座封闭已久的岛城,长期处于海防前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欠账很多。特区起步时面积仅2.5平方公里,至今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厦门仍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摆在特区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985年,正是在特区艰难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来到厦门工作,开始了他对特区建设发展的深入探索,并很快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电子工业经过大力扶持,最有希望成为厦门特区的主导行业”,并前瞻布局金融、旅游以及海洋开发、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这些开创性的思路举措第一次从战略的高度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种子根植于这座城市的沃土,为厦门发展确定了“高素质”的鲜明导向。

  沿着习近平同志探索的足迹,厦门历届领导班子与厦门人民干在一起,使厦门在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之路。2019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构建高素质创新体系。从推动企业由出口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到打造创新型城市,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0年来厦门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厦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9%,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和3倍。全市共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20家,众创空间359家,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等创新产品填补相关领域空白,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厦门不断奔流涌动。

  ——壮大高素质产业体系。40年来,厦门立足自身发展禀赋和优势,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由最初的简单加工制造业起步,一步步迈向东南沿海强大的高端制造业高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1%,已培育形成平板显示、软件信息、旅游会展、航运物流等8条千亿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正加快向万亿产业集群迈进,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创新为主引擎的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培育高素质企业集群。厦门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28家,占全省40%,境内外上市企业86家,3家市属国有企业入选世界500强。近年来,厦门筛选出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2512家,全力推动“三高”企业增资扩产、倍增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但全市“三高”企业中仍有496家营收同比增长50%以上、285家营收同比增长100%以上,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支撑作用明显。

  厦门虽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较高,但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同志“厦门更要发展发展再发展,不能小富即安,不能浅尝辄止,要有大气魄大手笔”的殷殷嘱托,努力在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前列、作示范,推动“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以统筹促协调,推动城市形象“高颜值”

  厦门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在保持经济发展“高素质”的同时,统筹推进生态、民生、文化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实现了城市内外兼修的“高颜值”。这一特质,同样与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的探索实践密不可分。

  ——生态环境之美: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厦门是天生丽质的“海上花园”,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拥山瞰海、城景相依。“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高颜值”的诗意抒怀。

  但在特区设立之初,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大家环保意识还很弱,搞经济建设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乱砍滥伐乱采一度猖獗,筼筜湖黑臭不堪,鱼虾白鹭骤减。习近平同志敏锐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亲自领导筼筜湖综合治理,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沿用至今。习近平同志在全市打响一场自然资源环境保卫战,统筹保护与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前瞻性地设专章研究厦门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厦门从永续发展的角度深刻思考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多年来,厦门牢记习近平同志2002年对厦门提出的“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打造在花园里盛开的城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不惜将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桥改为隧道,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大屿岛。筼筜湖历经30多年的接续整治保护,如今已变成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的“城市绿肺”和最美城市客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全市近六成的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开创先河,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

  ——功能品质之美: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打开城市建设新天地。进入21世纪,厦门本岛已逐渐勾勒出现代城市雏形,但岛外却仍是农村状态,岛内岛外、城市农村的二元结构分隔了城市的发展。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厦门调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瓶颈:“厦门本岛基本饱和,而岛外发展明显滞后,经济腹地空间小……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为厦门建设发展当务之急。”

  秉承习近平同志对厦门擘画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宏伟图景和“四个结合”指导原则,厦门渐次展开了一场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岛内外一体化水平的探索实践。跨岛发展战略提出18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4倍多,人口城镇化率从52%提高到89%,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新城建设加快成型成势,岛内旧城改造和有机更新提速提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轨道交通等一批跨岛交通动脉将岛内岛外紧紧连接,学校、医院等优质民生资源加快向岛外布局,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由此,厦门完成了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跨越,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明和谐之美: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人。厦门不仅致力于经济的繁荣,更追求精神的富足与文明的进步。从20世纪90年代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群众性实践,到持续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厦门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情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树立了文明创建的标杆。

  2016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造成城市大面积停水停电,通信中断,树木倒伏,满城疮痍。灾难面前,人民群众不等不靠,自发走上街头恢复家园,仅3天时间就完全恢复城市交通,10天完成65万株倒伏树木的清理、植活。金砖厦门会晤计划招募志愿者2000人,却有3万多名市民踊跃报名。目前,全市有50多万名志愿者经常开展活动,超过常住人口1/8,有品格、有力量、有大爱的城市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动人。

  ——历史积淀之美: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与厦门岛隔海相望,有一座被习近平同志誉为国家瑰宝的小岛——鼓浪屿。如今的鼓浪屿名扬海内外,令无数游客向往。但在改革开放之初,不少人尚未认识到她的独特价值,岛上许多老别墅年久失修。在财政最困难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批复30万元用于鼓浪屿八卦楼维修,扭转了这座百年建筑的命运。习近平同志还领导编制了鼓浪屿首部总体规划,开启了系统保护利用鼓浪屿的进程。2017年7月,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彰显了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对鼓浪屿的特殊感情。

  厦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2019年《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鼓浪屿保护利用掀开了全新篇章。不仅是鼓浪屿,骑楼、闽南红砖古厝、嘉庚建筑等特色风貌建筑,漆线雕、送王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妥善保护利用,中西荟萃、多元融合的文化底蕴为“高颜值”厦门增添了别样风采。

  “高颜值”是厦门的独特优势,但与人民群众的更高要求相比,我们仍有“美中不足”。比如,生态环境仍需改善,功能品质还有短板,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我们将持续推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实施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深化文明创建和爱心厦门建设,大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颜值”厦门,努力让生态更美好、让城市更宜居。

  以改革强动力,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肩负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特殊使命。如何当好这个排头兵?习近平同志给出答案:“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蹚路子。”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多次阐述改革的要义,并直接推动了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改革探索。比如,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推动“放水养鱼”政策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实行大部委制,简化企业审批、放权给企业;提出建立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这些开创性的思路和举措,打破了当时保守僵化的社会风气,为厦门经济特区注入了改革创新的鲜活基因。

  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厦门市广大群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幸福家园。图为2020年2月8日,厦门市湖里区钟宅社区党员干部带动群众群防群控,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厦门市委供图 王火炎/摄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40年来,厦门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企改革、开放市场、投融资体制等诸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比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造了地方国企发展的骄人业绩;探索建立特区金融体系,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深化财税、价格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和商业用地公开招标制度,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体制机制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撤销八大工业局,到实行重大片区开发建设的指挥部模式,厦门一直致力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近年来,厦门主动对标世界银行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形成“多规合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先行先试经验,在国家发改委2019年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创新。百分之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全民医保、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首创“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等创新做法,全覆盖、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被誉为“中国房改新政蓝本”;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主动创稳、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校园微治理”等特色亮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连续8个季度全国考评第一。

  ——率先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作为“因台而设”的经济特区,厦门始终牢记服务祖国统一的特殊使命,全面推进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40年来,累计利用台资112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1/3;经厦门口岸往返两岸的旅客占两岸直接往来总量约1/4;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超过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厦门作为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和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厦门较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治理能力经受住了疫情考验,这也得益于厦门长期深化改革打下的坚实基础。新起点上,厦门将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滞、改革创新不止步,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经验,不断为“中国之治”贡献厦门力量。

  以开放促发展,推动城市能级“国际化”

  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重要口岸,开放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厦门,寓意‘大厦之门’,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外开放之门,衷心希望把这个对外开放之门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改革开放初期,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厦门的独特区位优势,带着厦门人民探索出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经济,借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外汇调剂中心……得益于这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厦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的汪洋大海中劈波斩浪,成为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枢纽。

  ——国际资本的重要聚集地。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思路,厦门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实现了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到自贸试验区的迭代升级。厦门进出口总额占福建省半壁江山,在“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名列前茅。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18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4万家,在厦门投资的世界500强外资企业达63家。厦门自贸片区集成推出93项全国首创改革举措,30项厦门经验在全国推广。

  ——国际交通的重要枢纽。习近平同志刚到厦门时,厦门港仅有两台桥吊,每台年吊运3.5万个标箱。如今,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跃升至全球第14位,110条外贸航线通达5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已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航空枢纽,国际航线36条,旅客国际中转量排名全国第五。中欧(厦门)班列通达亚欧12个国家,累计开行866列,实现了“海丝”与“陆丝”在厦门无缝对接,厦门已由偏居一隅的沿海小岛向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

  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居世界第14位,156条航线通往全球149个港口,海运、空运、陆运通达五洲,已成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图为2020年5月17日繁忙的厦门港。 厦门市委供图 王协云/摄

  ——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厦门始终以开放胸襟面向世界,努力当好展示国家形象的橱窗。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推动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双向投资促进盛会。厦门累计缔结21个国际友好城市和12个友好交流城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连续13年获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被誉为“最美马拉松赛道”,形成了官任、前埔等一批国际社区,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城市品牌越来越响。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启的一系列前瞻探索和生动实践,为厦门打下了“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坚实基础,充分彰显了新思想的实践伟力。凝聚其中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是厦门经济特区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是新时代推动厦门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还有更高远的目标,要共同努力,把厦门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繁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厦门经济特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的新要求,充分用好在厦门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重大机遇,围绕高素质标杆、高颜值典范、现代化前沿、国际化枢纽,全力加快高质量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奋力将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厦门市委书记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