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铁路人”

来源:《求是》2022/03 作者:中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2022-02-01 09:00:00

“最美铁路人”

中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这满怀深情的话语,让无数普通人受到巨大鼓舞。

  在祖国的万里铁道线上,就奋斗着这样一群普通而伟大的铁路人——他们的岗位很普通:火车站候车室客运员、重载列车装车线货运员、行车指挥室值班员、复兴号驾驶员……他们的精神很伟大:身处平凡,胸怀大者,那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对“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笃信笃行。

  2022年春运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最美铁路人”,一个闪亮的名字,请接受我们的致敬!

先行,交通强国的使命召唤

  先行,为的是“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全国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铁路密布,高铁飞驰。2021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超过4万公里,其中2019年12月30日开通运营的京张高铁引人瞩目。

  短短174公里的京张高铁,穿越高寒区、大风沙区、城市核心区,在建设施工中遇到了众多难题。清华园隧道就是其中的“拦路虎”。作为京张高铁控制性工程,清华园隧道与北京地铁10号线、12号线、15号线交叉穿越,长距离并行北京地铁13号线,穿越北三环、北四环等7条主要城市道路和88条重要市政管线,施工组织风险多、标准高、难度大,相当于在纵横的交通脉络里完成一台精细的“心脏搭桥手术”。

  “难不难,想想百年老京张,只要开动脑筋,就没有中国人过不去的坎!”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运输安全部副部长王久军,是京张高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作为施工现场负责人,王久军与参建单位灵活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采用不同的注浆加固方案,历经多次试验,攻克一道道难关,有效控制了开挖过程中的沉降变形,确保了隧道安全贯通。

  全长12公里的新八达岭隧道,两次下穿八达岭长城。为了保护千年文物安然无恙,王久军与参建单位运用控制爆破技术,震动速率仅每秒2毫米,相当于在长城上跺了跺脚。新八达岭隧道建成后,新老京张铁路在青龙桥车站立体交汇,为“人”字铁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横,从此“人”字变“大”字。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作出重要指示: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图为2022年1月9日,2021年“最美铁路人”在发布仪式录制现场留影。前排:刘晓云;二排左起:王久军、王江;三排左起:冯剑坚、张雪松、薛胜利;后排左起:陈向华、王军、郑天海、李玉斌。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如今,京张高铁不仅成为了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精彩见证,更成为了北京冬奥会的靓丽风景。

  先行,为的是“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车体事业部高级技师张雪松,见证了中国标准动车组从无到有、领跑世界。

  车体是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2005年初,在高铁技术引进的关键阶段,张雪松奉命带队制造一辆铝合金样车。一切从零起步,十几个昼夜、几十次试验,他带领团队一口气解决了车体底架挠度超差等30多项技术难题,成为国内高铁铝合金车体制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中国高铁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张雪松又带领团队在智能检测、智能工装、智能打磨、智能产线等方面不断攻坚克难,先后开展技术革新109项,摸索出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各项技术参数,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巩固扩大了中国高铁的领跑优势。

  先行,为的是“一带一路”上“山不再高、路不再长”。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钢铁巨龙飞驰在这条中老友谊之路上,这对于昆明局集团公司昆明北车辆段检车员陈向华来说,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2021年10月,陈向华接到为中老铁路试运行“选车”的紧急任务。5天时间内,他和同事辗转4个列检作业场,最终从2000多辆货车中精心挑选出240辆,并进行了快速整修。

  陈向华从事检车工作30年,累计安全检车28.8万余辆,发现并消除9000余个安全隐患,解决了2000余个典型故障,形成的“二十三步检车作业法”至今仍是昆明局集团公司沿用的货车检车标准。

  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在检车员岗位上30年不歇脚的陈向华,依然充满激情:“我还要为中国铁路再立新功!”

服务,造福人民的初心映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重大民生工程,铁路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人享其行、货畅其流,让流动的中国更加生机盎然。

  “客运工作是张答卷,旅客就是我们的阅卷人。”沈阳局集团公司大连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这样说。在这张写满真情和汗水的答卷上,刘晓云感动着无数旅客,成了他们“信赖的姐妹”、“暖心的阿姨”、“亲爱的妈妈”。

  2017年夏的一天,刘晓云正在候车大厅忙碌,突然听到呼喊:“晓云,快来!卫生间有孕妇生产了!”她处变不惊,抓起医药箱跑到现场,凭着积累下的医疗经验为婴儿剪断脐带,掏出嘴里的积液,拍打后背和屁股。随着婴儿“哇”的一声啼哭,刘晓云长舒一口气。她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将婴儿包裹起来,冒着暴雨将母子送至医院。

  这不是刘晓云救助的第一位旅客。27年来,她先后救助130多名突发疾病的旅客,以她为带头人的“馨驰半岛”服务团队,累计帮助旅客找回遗失物品2.2万余件,解决各类问题17.7万余件,收到表扬信4600余封、锦旗300多面。

  2021年1月,大连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大连站采取加开窗口等方式,统一办理学生证集中核验。刘晓云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一周,平均一天核验7000余张学生证,保障学生旅客尽快回家过年。

  “为了人民群众冬天的暖气、夏天的凉风、一年四季的照明,能够多运煤、运好煤,是我这个老铁路、老党员的最大心愿。”在大秦铁路这个“西煤东运”的大动脉上,太原局集团公司朔州车务段宋家庄站业务主管薛胜利,终年奋战在货运主战场。

  2021年9月,全国电煤供需偏紧。中央有号召,铁路有响应,一场志在必得的“电煤保供行动”迅速打响。薛胜利所在的宋家庄站是大秦铁路煤炭运输的重要装车基地,为了百姓的“温暖指数”,薛胜利带领团队迅速拿出加强货源组织、优化装车作业、开辟绿色通道等12项保供服务措施。一个月后,宋家庄站首开东北“点对点”直达电煤货运列车,为5家热电厂、1500余万居民解决了燃“煤”之急。此后,宋家庄站每日常态化开行东北、华北等17个地区的电煤列车达到10列以上。那段日子,薛胜利连续40多天盯在装车现场,每天要看1万多个车门、近3万个装载加固点,一天就要奔走20公里。2021年底,“电煤保供行动”取得重大胜利,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可耗天数达到了23天。

  “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是铁路人情之所系、责之所担、义之所在。”薛胜利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担当,敢于拼搏的无我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青藏铁路公安局格尔木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政委郑天海,牢记总书记对广大党员的殷切期望。他说,要想“看得出来、站得出来、豁得出来”,唯有坚守“我将无我”的信念和担当。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沱沱河站派出所辖区的582公里线路,横跨昆仑、唐古拉两大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常年高寒低温,空气稀薄缺氧,阳光辐射强烈,被称为“生命禁区”。郑天海在这里连续坚守十载,不仅守护天路,也成了当地牧民的贴心人。

  2010年5月,当沱沱河站派出所需要补充警力时,郑天海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告别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女儿,毅然来到沱沱河。他的理由很直白,“组织有需要,我就必须上!”

  初到沱沱河,高原反应使郑天海彻夜难眠,短短十几天内瘦了整整一圈。然而,郑天海并没有退缩,“再苦也得有人守着。选择坚守青藏铁路,我无怨无悔”。

  青藏铁路穿越沼泽、草甸、陡坡,许多地方汽车根本无法抵达,每当遇有翻山、涉沟、蹚河、爬涵洞等艰巨任务时,郑天海总是冲在最前面。群众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他。

  一天傍晚,唐古拉地区突降罕见暴雨,郑天海接到牧民布琼的求救电话,说他家皮卡车陷进水沟无法动弹,希望所里派人救援。因不清楚具体陷车位置,郑天海带着同事在雨夜寻找了近两个小时。当皮卡车被拖出水沟时,因过度缺氧劳累,郑天海瘫倒在了冰冷的草地上。当他清醒过来时,眼前热腾腾的酥油茶和布琼一家人温暖的目光,如同一股暖流走遍全身,令他感到无比的踏实。

  2020年4月,郑天海因身体缘故被调离沱沱河。临别时,看着满满一柜子整齐的哈达,郑天海流泪了。牧民们送来的每一条洁白哈达,都有一个暖心故事,记录着高原深情。

  担当,是雪域高原的执着坚守,也是抗疫一线的无悔逆行。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020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动员令。

  与病魔较量,拼的是速度,争的是时间。当得知要从上海向武汉运送医护人员和抗疫物资的消息后,上海局集团公司上海机辆段动车组指导司机冯剑坚第一个报名,将按有红手印的“请战书”递交给党组织。在他的带领下,全段有136名动车组司机踊跃报名。

  上海机辆段动车组司机并不在上海至武汉间值乘,对该区间不熟悉,必须跑一趟试验车,把运行数据摸回来搞清楚,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谁来上?还是冯剑坚第一个报名。

  2020年1月30日清晨,冯剑坚带着另一名司机值乘试验列车驶出上海虹桥站。途中,他拍摄线路视频,详细记录线路坡度、站台长度、分相区段等关键信息。回到单位后,他连夜组织培训,以便每名司机都尽快熟练掌握情况。2月1日6时30分,在上海虹桥站8号站台,冯剑坚带领出乘组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随后,他驾驶着G1772次列车驰援武汉。之后的一个月,冯剑坚与同事们在这条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上往返奔驰,为武汉源源不断运送医护人员和物资。

  “身为党员,不但要做会开车的好手,更要有敢担当的铁肩。”冯剑坚常说。2021年,恰逢京沪高铁开通运营10周年,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扩大至京沪高铁开行,冯剑坚再次冲锋在前承担重大任务。为确保运行安全,他驾驶列车进行了管内拉通试验,仅用2天时间就摸索出一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平稳操纵方法。

奋斗,奔跑追梦的最美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倍加牵挂,强调“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广州局集团公司衡阳车务段衡阳站,有这样一位“励志哥”。他叫王军,22岁参加工作,5年时间,就从“业务小白”成长为“全路首席技师”。王军的进步,源于他的刻苦钻研和脚踏实地。入路短短1年,他就翻烂了4套行业规章,做了8本学习笔记,将标准作业流程、行车规章熟记于心,被同事们称作规章“活字典”、业务“领头羊”。

  2022年春运前夕,为确保线路设备安全,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桥工段干部职工顶着暴雪更换钢轨。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2017年,“王军车站值班员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王军带着团队攻克了防止行车设备误操作、行车组织错办理等10项重点课题,15次参与京广、湘桂、衡柳、怀衡和吉衡线安全攻关,主导编制的20项教学课件,成为行车一线作业人员的“宝典”。

  在衡阳车务段,王军还被叫作“挎包教头”,这是大伙儿对他的昵称。每到休班时间,他就背着一个挎包,拎着一捆学习资料,为青年职工上门送教,5年来跑遍了沿线61个车站,授课180余场次,现场教学360余次,培训学员1900余人次。王军说:“苦点累点不怕,只愿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行车‘指挥官’,保障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

  奋斗成就最美风景。武汉局集团公司金鹰重工工程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王江,是一名铁路科研人员。工作20年,王江设计了接触网检修、钢轨打磨等30多种铁路工程机械。在破解大功率重型轨道车高原条件下各种运用难题时,他克服严寒、缺氧等困难,主持攻关的高原大功率重型轨道车,经受住了高原负压、风沙大、温差大等恶劣环境的重重考验,填补了高海拔大功率轨道车的空白。在研制96头钢轨打磨车时,他和团队用3年时间攻克了26项技术难题,制定了100多项技术规范,开发的新一代打磨控制系统、车载廓形监测系统,作业后钢轨表面粗糙度控制在6微米以下,引领中国钢轨打磨车研制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2022年1月17日是春运首日,成渝铁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612次“共青团号”列车成功发车。这是全国首次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中常态化开行“共青团号”列车,旨在引导铁路青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确保春运铁路运输安全稳定。图为一名旅客在当次列车上书写新春祝福语。 新华社记者 唐奕/摄

  奋斗成就最美传承。在陇海铁路上,有一座跨越深谷、巍峨耸立的铁路大桥——杨连第桥。这座大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烈士的名字命名。如今值守这座桥的,是郑州局集团公司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李玉斌。

  李玉斌的爷爷是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守护大桥18年直到退休。后来,李玉斌的父亲也在这里扎根,一干就是38年。2008年,听着英雄桥故事长大的李玉斌来到工区报到,父亲反复叮嘱他:“要接好班,守好桥,比我们干得更好。”

  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勇于攀登、拼搏奉献,杨连第烈士的事迹激励李玉斌祖孙三代接续奋斗。手握接力棒,李玉斌以实际行动延续守护英雄桥的责任与使命。

  一根安全绳,挂在45米高的大桥上,检查、除锈、刷漆……这就是李玉斌的日常,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秋千哥”。14年来,李玉斌和工友们先后发现、防止安全隐患200余件,管内路段未发生一起行车安全事故,确保了英雄桥和管内35座桥梁、10座隧道、118座涵洞安全万无一失。

  2016年,大桥旁建起了杨连第烈士纪念馆,成为中国铁路和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玉斌主动请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他走到学校、政府机关、企业讲述英雄故事,几年下来义务讲解300多场,1万多人接受精神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每次站在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前,李玉斌都无比坚定:“英雄桥的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闪亮的名字,光荣的群体,“最美”的故事……我们会一直讲下去。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校对 -乔雪 赵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