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十)

来源:《求是》2022/14 2022-07-16 08:02:0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十)

古城新生

《求是》杂志记者 梁佩韵 山西日报记者 白续宏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平遥古城,步行感受古城历史点滴,登上城墙俯瞰全貌,在平遥县署了解古城历史。总书记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总书记的谆谆话语,映照出新时代平遥古城保护的不凡历程,也指明了古城文化传承的前进方向。

  老街巷,新生活。清晨,48岁的郭小强正在打扫自家位于古城南街窑门巷12号的院子,这座院子已有300多年历史,郭小强80多岁的父母一直住在这里。“这些年,古城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以前家里是旱厕,父母年纪大了,非常不方便,现在已经用上了水冲厕所。政府还补贴了6万多元,将西边倾斜的小二楼扶正。我们可以安心地住下去了。” 郭小强自豪地带着记者看门口挂着写有“历史建筑”的标识牌。

  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内的传统民居是平遥古城的精髓和文化载体。像郭小强家这样的院子约有3800处。但历经岁月风雨,部分民居年久失修,面临“生命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遥县加大保护力度,通过资金补贴对古城内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平遥县自然资源局古城科科长郝世忠介绍说,“项目实施以来,财政投入补助资金达1500余万元,修缮1000余间民居,受益居民900余人。2015年,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项目奖’”。

  城墙下,一个“地下城”改造也在进行中。2019年以来,投资13亿元的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重点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消防等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改造。项目完成后,将彻底解决困扰古城多年的雨污分流、积水内涝、电力负荷不足等问题。“真没想到,古城里的居民也能过上方便快捷的新生活”,郭小强感慨万千。

  老字号,新晋商。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日昇昌票号博物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平遥县晋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庞中元深受鼓舞。庞中元家的晋升炉食铺是一家体验山西炉食文化的特色店铺,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由庞中元的曾祖父创立于清末,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父亲不太懂品牌运作和市场推广,发展慢慢遇到了瓶颈。我硕士毕业后,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回乡创业,重走晋商路。”庞中元说。2014年,庞中元回到平遥古城,把传统的山西炉食文化和潮流元素相结合,做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食品,全新升级晋升炉食铺。如今,晋升炉食铺每日顾客盈门,已成为平遥古城的网红门店。谈起对晋商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庞中元认为关键在两点:精神呵护和时尚创新。“精神呵护”是坚守老晋商“以义制利”的精神内涵;“时尚创新”是在呵护好晋商先辈商业价值商业文明的同时,结合时代需求与使命不断创新。

图为俯瞰平遥古城。 平遥县委宣传部供图 梁生仁/摄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进一步传承晋商精神,弘扬晋商文化指明了方向。”平遥县文联原主席赵永平说,“我们要充分发掘晋商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揭示蕴含在晋商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致力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老技艺,新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总书记对平遥推光漆器的关注让薛晓东非常激动。薛晓东是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传统技艺也可以体现时代主题”,顺着薛晓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幅抗疫主题的漆画:这是一组医护人员工作的群像,画面中间是一位医护工作者的逆行背影。人物的轮廓与脊梁处镶上了金箔线,衣服褶皱部分用镶嵌的白色贝壳晕染,立体挺拔,令人动容。“要将推光漆器发扬光大,就必须将传统技艺与创新理念相结合,这样传统技艺才能有生命力。”

  “目前,平遥已公布各级非遗名录137项。”平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霍文忠对全县的非遗保护情况如数家珍,“总书记的嘱托,进一步激发了非遗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接下来,我们要做好非遗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打造非遗的知名品牌,让推光漆器、平遥牛肉等一批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近年来,山西省平遥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将古城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护了历史文化底蕴。如今的平遥古城成了一座“活着的”古城,历经千年,历久弥新。

长江边的绿色坚守

《求是》杂志记者 柴潇凡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墨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湖北宜昌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环保一寸不让、绿色发展更进一步,从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到修复沿江生态环境,持之以恒努力,只为让母亲河永葆青春。

  化工厂,产业升级重塑。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市兴发集团考察时指出,企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要强化企业责任,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

  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企业。以前,长江岸边排列着众多厂房,生产废水排入江中,对长江生态造成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生态保护“立规矩”,兴发集团下决心对临江生产设施拆除腾退或搬迁,园区整体后撤,退让用地800多亩,腾出岸线900多米,打造出一条临江景观带。如今,被封堵的4个沿江排污口标识醒目,彰显着整治排污的决心和成效。集团员工王雷说,现在污水经过产业园区的处理达标后,还要进入市政二次污水处理系统,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我们正在建设新的尾气处理环保设备,今年将投入运行,既能让生产的废气合理利用,也确保排放的气体没有化工污染,让蓝蓝的天更配清清的水。”项目负责人王清云说。

  有“破”还要有“立”。除了铁腕治污、淘汰落后产能,兴发集团还致力于利用腾退出的新空间培育精细化工产能。近年来,集团大力开发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等新领域,推动化工产业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一吨普通的磷酸卖8000元,升级成电子级磷酸,一吨就能卖到24000元。”兴发集团副总经理李少平说,长江大保护已成为公司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包括兴发集团在内,宜昌“壮士断腕”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在长江沿岸率先启动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现在,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总磷浓度比5年前下降近五成,2015—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5%。

  曾经“化工围江”的宜昌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2021年荣膺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坐看江豚蹴浪花”成为宜昌市长江生态保护的最美见证。

  移民村,端上“生态饭碗”。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是长江边一个移民人口占90%以上的小山村。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许家冲村,和村民们聊变化、话家常,还兴致勃勃拿起棒槌试着捶洗衣服。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村民们日子过得好不好、是否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许家冲人感恩奋进、加快发展。“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激励移民们努力实现‘大坝建在家门口,勤劳致富靠双手’,积极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子。”许家冲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说。村民们说,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守护好长江就是守住了自己的饭碗。“以前是在江边洗衣服,后来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来水,污水集中处理,这样既照顾到生活习惯又很环保。”村民们现在用的都是环保的无磷洗衣粉,洗衣废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了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图为2021年7月8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的污水处理厂。 中新社发 张国荣/摄

  村民守护长江,长江也回馈村民。壮美的峡江风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里开起了特色民宿,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村民们也更加自觉地守护绿水青山。洗衣池不远处的太平溪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水质标准,已从一级标准升级到一级A标准;垃圾分类的新风吹拂乡村,村委会购置垃圾清理车,分发干湿分类垃圾桶500多个,实现垃圾日清日结;漫山遍野种植的柑橘、茶叶、柚子,已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金疙瘩”。

  “去年营业额1050万元,今年有望增加30%。”位于许家冲村的宜昌沁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总经理谢蓉正在“直播带货”。她手中独具三峡特色的手工挂饰是移民村留守女性制作的非遗手绣,绣的纹样是当地的珍稀鱼类中华鲟。谢蓉将峡江地区非遗项目“牵花绣”变成“致富经”,让许家冲村及周边乡镇的移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就业门路。

  如今的许家冲村,在村两委带领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红色旅游、特色餐饮、精品民宿、三峡文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2021年,许家冲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2万元,移民就业率达95%以上。许家冲村先后获得全国旅游示范村等6个国家级“金字招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之路越走越顺畅。

  记者手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立下的“规矩”。宜昌市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的实践证明,只要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走下去,就一定能取得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毛竹山村的葡萄熟了

《求是》杂志记者 李 飞 桂林日报记者 秦丽云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毛竹山村,距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约10分钟车程。青山绿树之间,一条绕村水泥路掩映其中,一排排桂北民居错落有致,成片的葡萄园一直延伸到山脚,一派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景象。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当地的葡萄产业,同乡亲们聊家常、话发展、谈振兴。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毛竹山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昔日炮火纷飞的战场,如今正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个家庭的欢喜。毛竹山村,因毛竹而得名,因葡萄而闻名。蓬勃发展的葡萄种植产业,让这个小山村变了大模样。

  紧邻葡萄园的一幢三层小楼,便是王德利的家。客厅的墙上,习近平总书记与王德利一家的合影十分醒目。回忆起总书记来到家里亲切交谈的一幕幕,王德利十分激动。“总书记来了之后,嘱咐我们要注重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这让我们对发展葡萄产业更加有信心了。”村里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改良葡萄品种,对此,王德利特别积极,带头砍掉旧的葡萄藤,种植了3亩高品质葡萄品种。如今,他家已成为村里的葡萄种植示范户。“去年光葡萄一项,我就收入10万多元。”王德利一脸兴奋。

  王德利家的“欢喜”是毛竹山村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葡萄产业已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2021年,村里葡萄亩产超过3500斤,比前年多了500斤左右,每斤多卖一块多钱,村民人均纯收入仅葡萄一项就达2.5万元。

  夏风徐徐,陶醉于葡萄园中的王德利边剪枝边哼出顺口溜,“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户户住楼房,有女就嫁毛竹山”。

  幸福的味道,正如这葡萄。

  一个村落的转型。“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被村民刻在村里最高、最显眼的位置,同时也深深刻在心里。

  漫步在毛竹山村,处处都有奋斗一新的印记。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新楼房,颇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室、戏台,别有风景的微花园、微菜园。这片红土地焕发的勃勃生机,当可告慰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村子发展了,美丽起来了,到访游客也多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毛竹山村正发生新的转型。村里依托周边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红+绿”乡村旅游品牌。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感悟红色文化,也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梦想。“参观纪念馆,打卡葡萄园,在茂林修竹间散步,感受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已成为许多游客的标配”,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明介绍。一年来,到村旅游、考察、学习的人数突破30万人次,是以前的几十倍,带动全村户均增收万余元。如今的小山村,已由“葡萄村”向“农文旅”华丽转型,并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文明卫生村”、“广西绿色村屯”等荣誉称号。

图为毛竹山村的葡萄园。 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个宣讲队的光荣。致富不忘感党恩。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毛竹山村人,对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感恩。

  在毛竹山村,经常会响起大喇叭的声音。这个大喇叭,有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时宣讲红军的故事。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明告诉记者,从2021年开始,村党支部组织成立宣讲队,全村12名党员自告奋勇当义务宣讲员,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小故事说大道理,用小变化话大发展,生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党史国史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州红色文化的宣讲,更是队员们的“主打节目”。老党员给年轻党员讲,年轻党员又给村民讲,当年红军的英勇事迹就这样代代相传。这支红色宣讲队伍,被村民誉为“红喇叭”宣讲队。

  60岁的老党员王海荣,既是毛竹山村葡萄协会会长,也是宣讲队的一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毛竹山村时,王海荣参与向总书记介绍村里的葡萄产业和乡村建设等情况。他将总书记在毛竹山村的重要讲话精神熟记于心,并向到访的游客进行宣讲。一年多来,他宣讲近500场,听众多时达300余人。“把总书记来这里的经历和讲话精神说出来,把我们的变化说出来,说给广大游客听。这是毛竹山村的光荣,也是我们每个村民的光荣!”

  葡萄熟了,村子兴了。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村子,如今发生巨变,正阔步前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康庄大道上。

  记者手记:

  “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希望你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正化作毛竹山村干部群众“一起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他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洋浦“加速度”

《求是》杂志记者 侯亚景 《今日海南》记者 蔡 萌

  北部湾畔,洋浦半岛,天蓝海碧,潮平岸阔。这里曾经是一片贫瘠荒滩,如今塔吊林立、拖车穿梭、巨轮靠泊,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洋浦)。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外商投资成片开发、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发布,洋浦被赋予海南自贸港“先行先试”的重任,为全岛自贸港建设和封关运作积累实践经验。

  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洋浦考察时指出,洋浦经济开发区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区、示范区,要总结好海南办经济特区经验,用好“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的政策优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洋浦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迸发出全新活力。

  大胆创新,向港求兴。在洋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洋浦展示馆,在一艘模型船前驻足。它是“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的政策发布后,第一艘入籍的船只——中远海运“兴旺”号,标志着海南自贸港相关船舶登记政策正式落地实施。

  《总体方案》赋予洋浦建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等5项独有政策,其中4项与航运相关。锚定目标,洋浦在制度集成创新上集中发力,以落实“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制度为核心,加快推动自贸港航运政策落地实施,不断吸引航运要素聚集,推动港航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登记注册国际航行船舶33艘、516万载重吨,海南国际航行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2020年首次突破百万标箱后,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国百万标箱量级以上海港中排名第一;开通内外贸航线39条,基本覆盖国内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地区主要港口,形成了“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航线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洋浦变化大。这是对洋浦发展的最大肯定,也是最大鼓励。”洋浦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勇军表示,洋浦将用好用足“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有效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加快吸引国际船舶注册登记,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加快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的建设目标。

  先行先试,筑巢引凤。粮油加工、离岸贸易、保税检测维修、智能勘测产品研发……行走在洋浦保税港区,一栋栋厂房、保税仓、展销中心鳞次栉比,各类业态蓬勃生长。

  《总体方案》提出,2025年前要做好封关运作准备工作,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洋浦保税港区率先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口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成为承接自贸港政策和制度早期安排的重要载体,带动洋浦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4.2%。加工增值30%免关税等看得见的政策红利,吸引众多企业落户,截至2022年7月4日,洋浦保税港区注册企业达3398家。

  “像这样年生产能力超百万吨的粮油加工厂,以往建厂需要两年。”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慧介绍说,公司是《总体方案》发布后洋浦保税港区引进的首家大型实体企业,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在保税港区内建起了一个拥有目前国内最大菜粕散粕仓的油脂加工现代化生产基地。

图为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小铲滩港区。 邓晓龙/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洋浦保税港区率先实现政务服务“准入即准营”、“落地即开工”、“一窗受理”,口岸通关“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争当自贸港政策落地、项目建设的排头兵。

  儋洋一体,港产城相融。推进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是海南着眼于自贸港建设全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近年来,儋州、洋浦发展速度加快,在海南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两地发展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短板:洋浦面积仅114.7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受限,城市功能不完善,社会包袱沉重,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与之毗邻的儋州,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项目、人才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偏弱。

  2021年末,海南作出推进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力破“儋州有城无产,洋浦有产无城”问题,奋力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2022年5月,关于支持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出台,推动在儋州洋浦全域先行先试一系列自贸港早期安排政策,在更大范围做好压力测试和积累经验。

  儋洋,有港、有产、有城。2022年7月初,一批总投资达344亿元的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儋洋经济圈。火热的建设氛围中,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在海南建设自贸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洋浦,正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动缩影。如今,处于发展黄金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的洋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校对 - 徐勇林 夏明月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3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