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十三)

来源:《求是》2022/17 2022-09-01 09:00:00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十三)

渤海湾畔的幸福城

《求是》杂志记者 陈有勇 天津日报记者 丁佳文

  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于渤海湾畔的天津滨海新区。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考察,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书记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9年多来,生态城全力推进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渤海湾畔的绿色智能幸福城。

  绿色打底,滨海荒地崛起花园新城。在建设之初,生态城就编制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持续对指标进行更新完善。在升级版指标体系中,有一项指标是“步行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达到100%”,这一指标已经提前实现。目前,生态城绿地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建成各类郊野公园38座,蓝绿空间占比超过50%。渤海湾畔,那片曾经由1/3盐碱荒地、1/3废弃盐田、1/3污染水面组成的“生态禁区”,脱胎换骨,蝶变为一座绿色新城。

  生态城全力打造全域花园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廊道贯通工程,将把生态城星罗棋布的绿色景观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形成贯通全域的生态绿廊。“像在花园中一样,特别美,每天骑行两三个小时转不过来。”65岁的骑行爱好者王建昆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满意。

  在生态城,绿色不只是发展的亮点,更是发展的底色。生态城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监管平台,搭建起了完整的海绵城市体系,让城市下雨时吸水、收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这些水“释放”利用。生态城搭建了“无废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推广的亮点经验。

  科技赋能,智慧城市点亮美好生活。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世界智能大会永久展示基地,生态城建立起了6类30项指标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数据服务、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民生,定期评估建设成效。近年来,生态城的智慧“触角”不断延伸,先后推出了智慧社区、智慧图书馆、智慧城管、智慧建设等应用场景。

  在生态城,智慧生活已走进千家万户。闫艳居住的季景峰阁小区是2020年建成的生态城首个智慧小区,30项智慧应用场景人人可享、无处不在。“出门扔垃圾时,刷脸就能打开垃圾箱;小区里的智慧座椅不用插电源,利用太阳能就可以给手机充电;家里有智能音响,通过语音就能查菜价、打报修电话,还能寻医问诊……”在闫艳看来,生态城的生活已不限于“基本满足”,“幸福乐享”的生活已经来到。

图为中新天津生态城一角。 中新天津生态城供图

  今年,生态城又创新推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燃气等项目。生态城智慧城市发展局负责人介绍,生态城坚持“以人为本、应用至上”的理念,以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为引领,按照“每年有新进展、3年有新突破、5年有新跨越”的目标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产城融合,聚智兴业创造美好未来。生态城对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聚焦以人的智慧、健康为要素的产业,智能科技、文化旅游和大健康等主导产业奔流涌动,产城融合加速推进。

  生态城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科技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相互促进,泛智能科技企业占比达到60%,华海通信、华慧芯、科大讯飞等一批智能科技头部企业相继落地。生态城积极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加速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打造校地合作典范。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丹娜生物、杰科生物、喜诺生物等大健康企业落地生态城并快速壮大。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城拥有36公里绿色生活岸线,河、湖、湾、海交相辉映,13个主题景区风景如画,国家海洋博物馆、国内唯一的航母主题公园广受游客青睐。2020年,生态城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强康养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部将其作为“景城一体、智慧科技创新”的典范进行推广。

  “无论是打造生态之城还是建设智慧之城,最终都落脚在建设幸福之城。”生态城负责人表示,生态城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城。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遵照总书记的嘱咐,中新天津生态城在“生态”发展上持续“加码”,着力打造升级版生态城市和创新版智慧城市,使绿色、智能、幸福成为越来越闪亮的名片。

社区治理的“最美零距离”

《求是》杂志记者 蔡春玲 吉林日报记者 李抑嫱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详细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两年来,长山花园社区牢记嘱托,不断拓宽服务内涵,提升治理能力,持续为居民幸福生活“加码”。

  党建引领,搭好互联互动“大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指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

  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吴亚琴深有感触地说:“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我们20名社区工作者要服务好7000多名居民,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此,社区建立了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党建网络工作体系,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三长”管理体系,将社区治理服务延伸到最基层。“有了这个网络,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懂群众最多、帮群众最快。”吴亚琴说。

  在长山花园社区,每个党员都是工作力量。74岁的老党员刘凤霞是一名楼栋长,爱人年纪大,身体不好,多次走失,最近戴上了社区专为60岁以上老人制作的专属防走失“二维码”,让她“心里踏实多了”。社区对独居老人实行楼栋长、单元长包保制,刘凤霞主动包起所在楼栋7位独居老人的健康监管工作,她说:“有党组织领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有啥干不成的事?”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依托长山花园社区创建的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就是专门培养社区工作者的学校,截至去年年底,已为全国、省市培训社区工作者7.3万人。

  人人尽责,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山花园社区考察调研时深情嘱托,希望大家发挥主人翁精神,人人参与、形成合力,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长山花园社区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以社区党委提议、社区“两委”商议、党员和居民代表审议、社区公示决议为步骤的“四步议事工作法”,实现了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

  “大到燃气改造,小到规划停车位,我们通过民主议事,解决了一大批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说到社区近几年的变化,作为居民事务志愿服务站主任的李杰抑制不住心中喜悦。李杰还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日常在小区里义务巡逻,处理了很多突发情况。她说:“目前社区有12个‘红马甲’特色志愿服务队,还有10多个‘百姓说事点’、‘邻里守望哨’,谁家有事了,大家都争着互相帮助,整个社区其乐融融、活力满满。”社区还特别制定了“红马甲”积分兑换制。照顾老人、代买代购、冬天扫雪等,都可以积分兑换相应物品,鼓励居民向上向善,让每个人都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

  吉林省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努力打造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发挥居民主人翁精神,使社区治理困局得到有效破解。图为2021年7月,社区居民在“百姓说事点”边拉家常边讨论社区的事情。 长春日报记者 赵滨/摄

  如今,在长山花园社区注册的志愿者有800多人,其中社区居民就有400多人。在这些“主人翁”的精心管理下,社区的治理困局正得到有效破解。

  服务创新,居民幸福指数再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叮嘱要搞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共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两年来,长山花园社区治理再“扩容”,服务再创新,居民幸福指数再升级。

  为解决辖区居民存取款难题,2020年12月,社区联合吉林银行建立社区金融服务站,日常支取、定期存款、生活缴费、开户转账等业务都能在家门口办理。

  从2020年至今,社区还为1000余户居民家里安装了智慧燃气报警器,实现燃气泄漏报警、亲属接收信息、社区获知消息等功能于一体。同时,社区建立了微型单元消防站,在每个单元都配备了灭火器,用以预防突发事件,让居民安全感十足。

  2021年,社区决定把原来给社区工作人员做饭的小食堂扩建成社区“乐龄食堂”,每餐7元钱,满足老人日常饮食需求,进一步解决居家养老后顾之忧。“食堂味道好,吃得放心!”提起社区食堂,大爷大妈们无不伸出大拇指。

  “建立‘金融服务站’、安装‘智慧燃气报警器’、开办‘乐龄食堂’……我们不断在百姓需求和社会发展中寻找新的工作突破点,服务居民群众没有‘最后一公里’,只有‘最美零距离’。”吴亚琴感慨道。

  谈起家门口的变化,69岁的邱阿姨高兴地说,社区开设了便民店,疫情期间,居民线上下单,网格长送货到家。针对像她这样的独居老人,社区老年食堂还专门送餐上门,非常暖心。“居住环境好了,社区服务特别贴心,在这里生活真是幸福满满!”

  记者手记:

  过去“烂泥坑”遍布的脏乱差老旧小区,如今变成了“大花园”。长山花园社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根据居民群众急难愁盼和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通过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和提高为民办事服务效率,让社区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推动社区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筑起祁连山片区生态屏障

《求是》杂志记者 柴潇凡 青海新闻网记者 王瑞欣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强调要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青海省遵照总书记要求,大力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建设,努力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上,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从“世所罕见”到“频繁出没”——擦亮高山生态“温度计”。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省代表团审议时,孔庆菊代表向总书记汇报青海生态保护工作,并展示了雪豹和荒漠猫的红外照片,这两张摄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惊叹。

  被称为“雪山之王”的雪豹,生活在祁连山海拔3800—4000米的地区。雪豹的监测数据一直是反映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温度计”。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监测工作全面系统开启。公园内布设的红外相机里,雪豹的身影如约而至——2017年,共“捕获”雪豹照片251次;2018年,监测到全球罕见、国内首次的5只雪豹同框画面;2021年,成功救护雪豹“凌蛰”,实现了雪豹野外救助放归与卫星跟踪科研监测“零突破”……在连续5年的雪豹监测工作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累计获得雪豹照片及视频5500余份,已调查出雪豹潜在栖息地4172平方公里。

  除了雪豹,监测设备还经常捕捉到荒漠猫、兔狲等珍稀动物的数据资料。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5目65科27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这些曾经“世所罕见”的高原精灵如今已“频繁出没”,既见证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又彰显了建设国家公园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从“人盯人”到“天空地”——新兴科技助力保护环境“晴雨表”。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青海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工作汇报时说:“我注意到你们加了个‘冰’字,体现了青海生态的特殊性。这个‘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

  冰川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矗立着著名的八一冰川,其自然风貌雄奇壮观,曾是不少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冰川面积有所缩减,游客的探访也造成了垃圾增多、环境污染。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启动以来,八一冰川的保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海拔3700米的沙龙滩管护站是前往八一冰川的必经之地,以前站里条件简陋,缺水缺电,只能靠管护员“人盯人”阻止游客前往冰川。如今,管护站安装上了卫星电话,还配备了“天空地”一体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八一冰川有了更强大的科技力量守护。

  近年来,青海省高标准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平台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已达到8000平方公里,实现了对园区内“水土气生”等各项生态要素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有效提高了监测感知能力。“仅2021年,借助智能巡护系统,园区40个管护站1265名管护员累计巡护4.4万次,巡护里程达134.7万公里。”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韩强自豪地说,“有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可以落实得更到位,面积再大也不怕!”

图为2021年7月11日拍摄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摄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机制变革创造绿色发展新经验。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以前每到春季,大风从地里刮起灰尘,雾蒙蒙的一片,几米范围内什么都看不到。”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站长李成义介绍说,“现如今,造林生态效益显而易见,风沙少了,动物多了,就连荒漠猫都出现在了我们林场里!”

  李成义原是一名木材加工工人,实施退耕还林后,他成了一名护林员;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后,他又成了一名管护员,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截至2022年2月,青海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岗位4.99万个,在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建立生态学校,开展生态课堂,也是国家公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探索与尝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从自然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入手,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自然教育课程,进一步巩固了具有青海特点、国家公园特色、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自然教育体系,努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让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抓住体制机制这个重点,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督管理水平,为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校对 - 徐勇林 夏明月 审校 - 陈嵘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5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