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二)
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
《求是》杂志记者 梁佩韵
距北京东南方向140公里外的渤海湾畔,有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600多年前,这里是静谧的北塘渔村;今天,这里是京津两地携手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这片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试验田”上,一曲曲产业协作、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乐章正在奏响。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广袤的京津冀大地,激荡起催人奋进的发展旋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宏伟蓝图正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实践,重大国家战略深刻改变着中国区域发展版图。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2016年正式揭牌。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对在场的企业研发人员说:“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总书记要求“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出生”于北京,成长在天津,卡雷尔机器人一天天“长大”,见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卡雷尔机器人能‘走’到天津的一个桥梁。”卡雷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尹利说,卡雷尔在北京、天津的布局既满足了公司对市场信息、高校技术资源的需求,又利用了天津制造业强市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更多企业的目光投向这片沃土。短短几年,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吸引企业4000余家,累计注册资本金1806亿元。实现远程控制的5G工业机器人、武汉“火神山”使用的网数集群对讲机系统、白天黑夜天南地北“自主飞”的混合翼无人机……园区创新“火花”持续迸发,创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怎么能使中国人的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问题并强调指出,党和政府都在研究各种政策,创造良好氛围,营造优质环境。我们要继续做下去,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中国的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完善配套功能,用心培土、静待花开。
“非常庆幸自己作出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决定”,天津联汇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福海感慨地说。他感到园区最给力的支持是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园区内的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专班,帮助公司在4个月内就取得了新产品专利,极大提高了产品上新速度。赵福海说:“按照以往申请发明专利的时间来看,一款战略产品至少需要3年才能获得发明专利,而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行业,3年时间产品的生命力就没有了,园区为我们在科技领域竞争提供了巨大支撑。”
图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景。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供图
为了让创新者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天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搭建起集创新创业、市场、金融、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国际互通于一体的企业服务平台,帮“拓荒者”拓路,为“落户者”解忧。广大创新创业者在这块“试验田”里安心耕耘、追逐梦想,结出了创新发展的累累硕果。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天津提出集中力量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天津把高质量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在对接、协同、改革、联动、联通上求突破,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大空间、更深层次拓展。
“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天津的重大部署,努力在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全面建成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对园区发展信心满满。
渤海之滨、海河两岸,东风吹拂、春潮涌动,以奋斗为笔,以创新为墨,一幅协同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试验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牢记总书记嘱托,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责主业,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构建特色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太行深处 “振兴”花开
《求是》杂志记者 陈有勇
太行深处,山花烂漫,碧水潺潺。走进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一座座太行民居依坡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我们过上了好日子”8个红色大字在朝阳下闪闪发光。
骆驼湾村和邻近的顾家台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曾是阜平县的特困村。2012年底,骆驼湾村贫困户189户447人,贫困发生率79.4%;顾家台村贫困户110户270人,贫困发生率75%。“那时候住的是土坯房,窗户都是用纸糊的,到处透风”,“十多年没有新媳妇嫁进来”……一位村民回忆说。
2012年12月29日,党的十八大后仅40多天,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阜平县,顶风踏雪走进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两个特困村。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访真贫、谋脱贫,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两个特困村已今非昔比:从仅有一条年久破损的硬化路,到双向6车道的国道公路连接线、旅游公路标准的通村路;从破旧低矮的土坯房,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民居;从在贫瘠土地上靠天吃饭,到发展新产业、端牢乡村旅游“新饭碗”……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2年底的950元、980元增长到2022年底的20057元、21117元。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于2017年双双脱贫,两村的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乡亲们的精神面貌自信昂扬。
脱贫攻坚结出累累硕果,乡村振兴渐开灿烂新花。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依托好山好水,一起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两个村旅游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不断开发新项目、拓展新业态,把旅游康养产业做大做强,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骆驼湾村打造具有太行民居特色的民宿78套,2022年接待游客共计45万人次,实现村集体收入106万元。村里还提出了发展“时代红 生态绿”主题旅游产业,“时代红”反映的是脱贫致富的山乡巨变,“生态绿”则是亲近自然的休闲康养。
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骆驼湾村以“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产业,有效拓展村民增收渠道。顾家台村则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产业,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97万元。“下一步,顾家台村将在旅游、林果、食用菌、箱包加工等4大富民产业的基础上,打造油用牡丹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形成集观赏、油用、药用、饮用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同时与种植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亲子乐园项目。”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介绍道。
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来实施,更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
图为骆驼湾村新貌。 新华社发 李玉亮/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伴随着家乡的巨变,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凤鸟归巢。在顾家台村,先后有38名年轻人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回村创业就业。一位在北京打工的“90后”,回村后与几个小伙伴合伙办起“啤酒花园”;一位从天津打工归来的“90后”,选择经营乡村民宿;几个同村的年轻“网红”,在网上售卖本地农产品……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为村子发展注入新活力。
骆驼湾村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故事同样精彩。骆驼湾村留守村民的平均年龄曾一度达到60多岁,村里除了逢年过节,几乎看不到多少人,“有时找个说话的人都难”。如今,年轻村民回乡经营民宿,生意越做越好,旺季时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他们笑称这是“幸福奋斗忙”……这片红色土地上跃动着越来越多青春的身影。
乡村人气日旺的背后,是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支持,是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2015年,骆驼湾村启动住房改造提升计划。一开始,村民的反应并不积极。“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骆驼湾村党支部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动家人率先改造。通自来水、安装地暖,还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不到一年,第一批新房改造完成,村民纷纷前来参观。看得见、摸得着的新生活就在眼前,不少村民有了信心,纷纷主动提出进行住房改造。完成住房改造提升,道路、绿化等公共设施也及时跟上,生活环境一步步好起来。
“以前我们经常挨家挨户做沟通、讲政策,如今看到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心里特别高兴!”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内心充满自豪。
骆驼湾村、顾家台村景美人和业正旺,发展的路子畅通了,村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记者手记:
山乡巨变,太行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在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已变为生动现实。当前,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富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牡丹社区的幸福生活
《求是》杂志记者 孙煜华 辽宁日报记者 宋东泽
牡丹社区位于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始建于1983年,居住着3000多户居民,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近年来,经过改造,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基层治理示范社区。
“过去是脏乱差,现在既安全又整洁,住在这里,感到幸福、知足、高兴。”“路平了,灯亮了,各项设施完善了,休闲健身设施也建起来了,小区‘颜值’高了,大家伙儿的心里也亮堂了。”社区居民的七嘴八舌,道出这个老旧小区的“新模样”,打心眼里流露出幸福感。
变化,源于思想的力量。
2022年8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饱含深情的话语,激励牡丹社区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
“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基础设施要齐全、安全,水、电、气、暖等要改造好,让大家住着夏天凉爽、冬天温暖,要确保安全,决不能发生安全事故。”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们越来越长寿了。要抓好老龄事业、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断发展,我们就是要不断满足大家的合理需求。”
“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党。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是共产党人的共同心愿。社区党组织要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要让老百姓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身边。”
……
牡丹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将基层党建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构筑同心服务联合体。社区党委根据社区自管党员、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服务意愿,分类组建了各具特色的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涵盖助老便民、理论宣讲、卫生保健、普法宣传等多项志愿服务,同时定期更新志愿服务内容,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让志愿服务更加精细化。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墙上展板展示着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内容和补贴标准:
理发,每次按0.5小时结算;助浴,每次按2小时结算;室内清洁,每次按1.5小时结算……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每月可免费享受服务时长45小时;中度和轻度失能老年人每月可免费享受服务时长30小时;80周岁以上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的7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给予3小时免费居家养老服务。
走进社区老年餐厅,香气扑鼻而来:京酱肉丝、菠菜鸡蛋、麻酱拌拉皮、米饭、花卷、油饼、蛋花汤,等等。老人们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美味丰盛的午餐。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牡丹社区时,曾来到这里。
“我来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总书记笑着同大家打招呼。
“很丰盛啊!这要是市场价,可不便宜吧?”总书记问。
“60岁以上一顿10块,80岁以上8块。”“在家哪能吃这么多花样,方便实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幸福洋溢在脸上。
“确实是方便了,你们办得不错,这是一个方向。”
图为2023年4月,牡丹社区“幸福教育课堂”民族舞开课,舞出健康好生活。 牡丹社区供图
朴素话语,情深义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针对老年人多的小区,服务要到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把这些事情办好。
很快,牡丹社区就引入第三方机构,推出适合老年人的少油、少糖、少盐、口感软糯的菜品,很受老年人的欢迎。目前,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养老食堂、老年活动室、助浴室、日间照料室等功能房间,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还与医院密切合作,进一步完善“大病在三级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护理治疗在二级医院”的医养体系建设,不断擦亮“品质养老”民生品牌。
“一老一幼”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孩子们现在都是宝,要加强对下一代的养育、培养,确保身心健康。”
牡丹社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送教育、办课堂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课业辅导、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用爱和陪伴为青少年打造“第二课堂”。在社区群众活动中心二楼大厅,孩子们正操作航空模拟飞行设备,控制飞机完成一个又一个技术动作。大厅里的孩子,每人都在操作一台设备。“我很喜欢航模课程,最近学会了操作新机型,有空就来练。”有孩子高兴地说。
“我们邀请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和志愿者来为孩子们免费讲课,社区3到12岁的孩子都能报名。如今已开设20多门课程,累计有近万人次上课。”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自豪地说,“我们还拿了‘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呢!”
记者手记:
千头万绪的事,归根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牡丹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社区居民生活得幸福、知足、高兴,真切体会到了党始终在人民身边。
在江海门户绘就“青绿江山图”
《求是》杂志记者 孙洋洋
初夏时节,江风习习。走在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的江堤步道上,一边是江面辽阔、烟波浩渺,一边是青山林立、葱茏叠翠,仿若徜徉在“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的青绿江山图中。
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是长江在江苏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五山及沿江地区,是主城区南部临江而立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及周边长江岸线腹地,拥有14公里“黄金岸线”,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水源地。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在沿江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时对大家说,40多年前我来过五山地区,对这里壮阔江面的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来,看到经过治理,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
“我们对总书记说的‘沧桑巨变’深有感触。”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工作局局长胡志刚说,“拿修复后的滨江花海来说,过去是中国最大的硫黄散装码头,当时‘江风一吹,黄尘漫天’。”
很难想象,这段沿江“黄金岸线”曾是南通的“生态伤疤”,沿岸港口作业粗放,散货码头设施陈旧,“化工围江”问题突出,因工业集聚带来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困难以破解,可谓是典型的“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2016年底,南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为切入口,用“进与退”的辩证法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吹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进号角。
退,则壮士断腕、革故除弊。船舶污染、非法码头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20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实施;203家“散乱污”企业陆续关停;162条(户)“小杂船”逐步清理;危化品码头、硫黄码头、集装箱码头全部退出;6.5万平方米的河道周边各类违建全部拆除;5处污水直排口予以封堵;退出12公里沿江岸线的港口货运功能……“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生态革命”扎实推进。
进,则思变求进、兴利鼎新。开展补植复绿,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于2018年成功获批“江苏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用足“绣花”功夫,培育“四季斑斓”的滨江花海,打造“一路一景”的景观道路;嵌入文旅功能,布置五山自然科普馆、军山气象台、赵绘沈绣之楼等主题展馆,新建改建旅行驿站11处,形成观光车、游船、共享单车互联互通的特色交通网,举办长三角轮滑马拉松、滨江啤酒节、文旅嘉年华等活动120多场次……“再现江海风韵,扮靓城市名片”的“腾笼换凤”生动上演。
“生态好不好,江豚说了算,这可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哩。”专程到此处“打卡”的高女士指着相机里江豚的照片笑意吟吟。
从百鸟遁迹到鸟浪蹁跹,从化工围江到江豚流连,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从城市“后巷”到城市“客厅”,如今的五山及沿江地区已完成“绿色蜕变”,成为“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南通封面”。
图为2022年7月,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山水相依,草木葱茏,风光旖旎。 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海奔流与日新,沧桑巨变阅不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南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为样板,持续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努力构建可观可感、活力迸发的水岸空间,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秀美画卷沿着江海岸线绵延铺展。
连点成线,建设“观江览海”堤顶路。聚力贯通430公里江海堤岸,打造可车览、可骑行、可漫步的生态廊道,因地制宜设置城镇段、农村段、工矿企业段三种路段类型,按需布置驿站、观景平台等休憩设施,让广大市民群众得以近水亲水乐水。
织线成面,打造“五彩缤纷”生态带。出台《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意见》,对沿江海约730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和联动建设,立足“生态+”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全力构建“生态景区、科技园区、创业校区、高尚社区”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景、产、镇、村空间布局,使得大江大海风光带、江海风貌城镇带、诗意田园乡村带、沿江科技创新带、沿海高水平产业带次第呈现。
以点带面,打造“各具魅力”示范段。坚持岸线自然修复为主,建成启东江海文化景观大道、如皋龙游湾、海门东布洲公园、开发区洪港滨江生态湿地公园等十大生态特色示范段。同时,重点发展了一批具有江海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渔舟逐水、蔬果采摘、渔村民宿等,推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青山颔首,大江作证。如今的南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在江海潮涌处乘势而上,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记者手记: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江苏省南通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努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大凉山巨变
《求是》杂志记者 高天鼎 刘名美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能歌善舞的彝族小女孩吉好有果,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当年给习近平总书记演唱这首《国旗国旗真美丽》时的场景。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往返4个多小时,深入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总书记到我们家里来,走进院子就问有没有水、有没有电。到屋里后,又问我们有没有被子盖、粮食够吃不、穿衣暖和不。”回忆起5年多前的场景,三河村村民、吉好有果的父亲吉好也求难掩激动,“总书记对我们一家人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听了总书记的话,心里亮堂堂的”。
在三河村,习近平总书记为脱贫攻坚指明方向——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三河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挪穷窝、兴产业、树新风”,啃下了深度贫困“硬骨头”,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了新生活。2020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816人全部脱贫。2021年,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三河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彝族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新修的柏油马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吉好也求家的老房子,是用泥土堆砌的土坯房,低矮还没有窗户。如今,他的新房有100平方米,砖混结构,宽敞明亮。他还利用一间屋子开起了便民超市。“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幸福了,盼望总书记再来我们村看一看!”吉好也求告诉记者。
距三河村不远的火普村,在彝语里是“山峰之巅”的意思,平均海拔2700米。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
在火普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吉地尔子家里,察看住房功能布局,了解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总书记看得特别仔细,问的都是家常,感觉就像自家的吉莫吉西(彝语:亲戚)来了一样。”回忆起总书记来时的情景,吉地尔子十分动情。
“这几年,村里发展起大棚蔬菜。我家流转了4亩土地,每年有4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我还是村里的水利管理员和保洁员,每年有12000多元收入。”干净整洁的厨房里,吉地尔子指着挂满大半个房间的腊肉说:“正是党的政策好,我们才过上好日子。我要继续加油干,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吉地尔子家的变化,是火普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火普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大凉山腹地的阿土列尔村,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悬崖之上。绝壁上的藤梯曾是村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悬崖村”也因此得名。
上图为搬迁群众在沐恩邸社区广场合影;左下图为火普村全貌;右下图为三河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新貌(拼版图片)。 昭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非常关心“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6年多时间过去了,曾让总书记揪心的“悬崖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入昭觉县城附近的安置点,住进了楼房,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沐恩邸社区是“悬崖村”村民搬迁后聚居最多的社区。沐恩邸意思是“沐浴在党恩下的府邸”,表达了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我们一直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大家齐心协力,改变我们的生活”,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当年的“悬崖村”第一书记、如今担任古里镇镇长的帕查有格非常高兴,“总书记的牵挂和关怀,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向着乡村振兴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2020年,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凉山州全面脱贫。如今,在大凉山的路边、村口,“脱贫攻坚瓦吉瓦(彝语:好得很)”、“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谢谢)”的标语随处可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声音愈发响亮!凉山州委书记虞平告诉记者:“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凉山州各族干部群众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踔厉奋发、感恩前行,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凉山在新时代“一步跨千年”,从绝对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生活。沧桑巨变,感恩奋进,大凉山儿女正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追求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