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六)

来源:《求是》2023/16 2023-08-16 08:29:26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六)

老戏楼“活”出新韵味

《求是》杂志记者 魏天舒

  “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这副长长的楹联,悬挂于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220号的正乙祠戏楼两侧台柱之上。正乙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也称“银号会馆”或“浙江钱业会馆”。其中的正乙祠戏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的室内剧场,被称为“中国戏楼的活化石”。

  北京的会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集中分布于“前三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以南的中轴线两侧,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内容。会馆建筑体现了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风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集中展示,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殷殷嘱托。

  从历史中走来,在继承中创新。如何全面保护北京文物建筑、肌理格局和景观风貌,更好地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让点缀其中的会馆“活”起来?北京一直在探索。

  “整个戏楼面积1000平方米,戏楼建筑全部为木质结构,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戏台为三面开放式,看上去有两层,实际上台下还‘藏’着一个暗层,三层戏台的设计可以渲染出神怪戏中‘上天入地’的效果。300多年前的戏楼设计就已如此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了。”正乙祠戏楼工作人员对这座戏楼的精妙设计充满敬意。

  为了让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古戏楼的历史美、传统美、古典美,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整体保护、最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古戏楼的原汁原味。庄重的朱漆、繁复的彩绘、精巧的戏台,悠悠古韵令人流连。正乙祠戏楼修缮下足了“微改造”的“绣花”功夫。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

  作为古都北京戏曲“四大戏楼”之一,正乙祠戏楼不仅见证过多个地方戏的繁华,见证过昆曲的辉煌,也经历了京剧表演艺术从诞生、发展直至繁盛的整个过程。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京剧大师都曾在此展现京剧艺术的绝世风采。

  2019年,正乙祠戏楼正式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使用,让这座300多年的“中国戏楼的活化石”与600多年的“百戏之祖”昆曲再续前缘,让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这一“绝配”意味深长,令人向往。

  这是赓续也是创新,是复归也是新生。

  “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人欢乐……”2022年4月19日晚,随着一出昆曲传统开场戏《天官赐福》的上演,经典昆曲唱腔唤醒了沉睡的戏楼,正乙祠戏楼重张启幕。

  水磨悠悠韵无穷。就座看戏,观众席与戏台最近只有三四米的距离,可以近距离感受台上角儿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戏楼保持了传统的观戏模式,而戏曲演出则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在多方面运用新技术进行新探索。精心设计的多媒体纱幕投影与戏楼融为一体,不仅提炼出传统戏曲的鲜明标识,也让观众在现代技术加持下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

正乙祠戏楼里,昆曲《牡丹亭》经典名段正在上演。 正乙祠戏楼供图

  今年4月,正乙祠戏楼迎来重张一周年演出月。除驻场大戏昆曲《怜香伴》和《墙头马上》,还有经典昆曲剧目《狮吼记》,京剧《惜·姣》、《河东狮吼》等。多场演出开票即售罄,体现出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与挚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昆曲《牡丹亭》的旖旎婉转让观众如痴如醉。

  “在300多年历史的古戏楼里演出,我们能更真实感受到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在几百年前创作戏曲、演绎戏曲的,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发自心底、油然而生的。”杜丽娘的扮演者、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于雪娇深感荣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为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促进文化空间资源与文化内容资源有效对接,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找到平衡点,激活了古都文脉。“一面是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一面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正乙祠戏楼负责人深有感触。

  在颜料会馆感受经典民乐赏析音乐会,在湖广会馆体验沉浸式演出,如今,在北京“会馆有戏”一馆一策的探索中,京剧、相声、民乐、话剧等艺术形式开启了老会馆活化利用的焕新之旅,这些百年古建也纷纷化身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艺新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点亮未来之路。

  记者手记:

  “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雕梁画栋间,历史文化与戏曲精品的交相辉映让这些散落在京城大地上的老建筑重现风华,展示着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张家口新能源“风光无限”

《求是》杂志记者 盛 玮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可谓“风光无限”:风能发电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

  “坝上一场风,从春吹到冬。”这曾是张家口当地人对家乡的调侃。大风从内蒙古高原浩荡南下,年平均风速可达每秒6.3米至8米,使张家口成为“风的故乡”。现在,让人头疼的大风,却成了张家口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重要“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张家口大力推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打造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张家口是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可开发区域地处京津唐电力负荷中心,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具备建设世界级大型风电场的良好条件。”张家口市能源局副局长刘峰介绍说。2015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这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从此,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成为张家口承担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也成为张家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盛夏时节,冀北大地草木繁盛,放眼望去,成千上万个高达百余米、重达数百吨的“巨人”一样的大风车,日夜不停地随风转动,源源不断产生绿电。“我们自主研发的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10兆瓦,对应的叶片长度为110米,扫风面积达到42000平方米,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只要风力超过每秒3米,风电机组就能将风能转化为可传输、可存储的电能。”明阳智能张家口基地叶片工厂负责人杨文庆介绍道。该工厂可以年产90米以上的叶片200套,年产值达7.2亿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叶片生产厂。

  近年来,张家口着力打造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引进落地明阳智能、亿华通等29家新型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涵盖风机、塔筒、叶片、光伏组件等上下游产业,形成智能风机、高效光伏组件等多个产业链条,具备年生产风电主机能力1200台、风电叶片能力700套、风电塔筒能力40万吨。2022年,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76.1亿元,成为张家口经济增长新支柱。

  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被称为“不听话的孩子”,使得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成为世界性难题。“风光互补、储能协调、智能输出、平稳可控——这是我们让风光能源‘听话’的秘诀。”国网冀北风光储输公司党建部主任梁立新介绍,“我们自主设计建造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在源与网两侧创新发力,将张家口大规模、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多点汇集,实现了新能源侧自由波动发电和负荷侧可控稳定供电,让绿电照进现实。”

  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图为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矗立的风电风机。 张家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武殿森/摄

  据介绍,张家口已陆续建成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通道、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通道和张南、万全、沽源3个500千伏变电站,最大接入能力为2620万千瓦。其中,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工程,每年可为北京输送绿电约140亿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年用电量的1/10;雄安新区第一条特高压清洁能源通道——张北至雄安新区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也顺利投运,累计输送绿电412.98亿千瓦时。

  储能配套是影响新能源消纳的关键环节。压缩空气储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长时大规模储能技术,中储国能(北京)公司工程师索文辉介绍:“该技术能将可再生能源发出的不稳定电能转化为稳定、可控的优质电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目前,张家口正在科学布局新型储能项目,全力打造以抽水蓄能为主要支撑,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为补充的千万千瓦级储能基地。

  8年来,张家口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目前,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累计达到2830.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954.42万千瓦,光伏装机869.29万千瓦,生物质装机6.5万千瓦,达到张家口全市电力装机总量的82.7%。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张家口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禀赋,积极转化为厚积薄发的产业优势,书写着新时代绿色能源现代化的故事。

光影铸魂 文化惠民

《求是》杂志记者 何雯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听到《我的祖国》的旋律,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在保家卫国中彰显的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血性,让天地动容。”这是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中学一名学生参加长影集团“光影党课”校园活动后的感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进入新时代,长影集团赓续红色血脉,以光影铸魂、文化惠民,让“长影”这个金字招牌焕发新的活力。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长春电影制片厂曾以《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董存瑞》、《冰山上的来客》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动力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影集团相继推出《老阿姨》、《索道医生》、《守边人》、《黄大年》、《青春作伴好还乡》、《狙击手》、《人世间》、《林海雪原》等一批有筋骨、有高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展现时代风采。

  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和吉林著名文化地标,近年来,长影集团用好红色资源,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经典电影音乐作为生动教材,面向社会推出“四史”宣传教育电影党课、“千秋伟业、百年风华”音乐党课、“丹心向党 ‘声’动育人”音乐思政课等系列“光影党课”。电影党课采取聘请党史专家和老艺术家为影片导赏解读、情境互动等方式,重点介绍影片的历史背景、影史价值、艺术风格。音乐党课采用“讲解+音乐+朗诵”形式,以史串歌、以歌叙史,用艺术化手法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让党史学习教育春风化雨、入脑入心。全省3.5万人次参与“四史”宣传教育电影党课,长影乐团与省内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街道联合举办音乐党课和音乐思政课28场。这些生动的党课,以光影铸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影集团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吉林省委宣传部等共同开展“百部经典影片献礼建党百年”公益展映活动,共同举办“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展览,深度挖掘红色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及感人故事。同时,长影集团充分发挥长影旧址博物馆、音乐厅、电影院、电影频道等宣传阵地作用,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大量采用电影海报、馆藏视频、道具藏品等珍贵影史资料,开展公益电影展映活动,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触摸历史、对话先辈。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吉林省的文化名片,长影集团积极融入吉林省的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发挥自身优势,用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力量的文化项目,回馈社会、奉献人民。

  图为2023年5月5日,长影集团联合吉林省委教育工委策划、由长影乐团创新编排的音乐思政课在吉林白城师范学院首演。 长影集团供图

  历时30天,途经13个省24个城市,总行程2万多公里,这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交响乐团——长影乐团“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交响音乐会”全国巡演留下的闪光足印。长影乐团以现代光影技术演绎恢宏革命史诗,寓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于艺术之中,巡演先后在上海、杭州、德州、南昌、长沙等地的剧场、企业、学校、军营、社区演出30多场,展现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时代风采。同时,长影乐团精耕吉林省文化惠民项目“长影周末音乐会”,以高水平演出和多元化格局,让音乐会始终保持着专业、开放、包容、亲民的特色。音乐会面向市民推出惠民票价,4年来演出近百场,以艺术公益普及的方式为当地文化艺术培养土壤、谱写新曲,提升了城市艺术气质,引领了文旅休闲新风尚。

  “走出家门,‘看’场电影,别提多开心了!”50多岁的刘明是一位视障人士,他“看”的这场电影,是由长影集团和中国传媒大学特别制作的无障碍电影《青春作伴好还乡》。无障碍电影,指的是在保留原版电影对白的同时,在声音空白处,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解说电影。

  “‘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在吉林省逐渐实现常态化放映。长春市4个城区残联分别与辖区内5家影院合作,为视障人士免费放映。”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潘宏峰说。目前,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吉林省文化进基层、进残疾人家庭等文化助残项目的重要内容,让更多视障人士感受电影之美。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长影集团主动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新变化,光影铸魂、文化惠民,致力于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注入强劲的文化力量。

海南自由贸易港:将“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求是》杂志记者 高天鼎

  八月的海南,骄阳似火。2023第二届海南国际离岛免税购物节正在如火如荼举办,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购物。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5年多来,海南依托自由贸易港开放政策吸引和配置全球资源,努力打造免税购物、医疗、教育三大“金字招牌”,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从“顺利开局”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的喜人变化。

  释放免税购物消费活力。“来海南,免税购,购全球”。三亚国际免税城里,商品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了解离岛免税政策落地实施等情况。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以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吸引消费者,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让我们对离岛免税购物的前景充满信心。”中免集团三亚市内免税店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高绪江表示,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为出发点、落脚点,提供更加专业、贴心、高效的服务,让顾客既“满载而归”又“满意而归”。

  离岛免税购物品牌更加丰富、营销方式更加多样、购物环境持续优化……让每一位离岛旅客享受更加舒适的免税购物体验。“到海南免税购物更方便了。”来自广州的李先生,已是第三次到海南旅游,逛免税店是他每次到海南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今年上半年,海南离岛免税店销售额近324亿元、同比增长31%,免税购物人数516.6万人次、同比增长34%。从“海外购”到“海南购”,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市场的成绩令人瞩目。

  消费者强劲购物势头的背后,是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在营离岛免税店增至12家,基本覆盖南、北、东线主要旅游城市;免税购物额度提至10万元,免税品类升至45大类;新增“担保即提”、“即购即提”等提货方式,实现了对飞机、轮船、火车3种离岛方式的全覆盖……离岛免税政策红利,正为海南消费提质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医疗产业平台高地。“这是目前全球最小、最先进的心脏起搏器。”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一个展厅里,先行区管理局首席新闻官闫路恺举着手里重量不到2克的胶囊状物体介绍道。

  先行区地处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中心地带,是我国现有唯一的“医疗特区”,享有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医疗交流等特殊政策。

  建立国内第一个特许药械集中存放保税仓,大幅提升特许药械通关效率;对特许药械实施全流程实时跟踪管理,确保特许药械使用“放得开、管得住、更安全”;聚焦临床现实需求、产品技术转换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医工转化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出乐城全球特药险,让患者既“用得上”又“用得起”……

图为2023年7月23日拍摄的三亚国际免税城。 视觉中国 肖海林/摄

  先行区加速汇聚国际优质医疗资源,引进使用的特许药械产品已超过320种,从“政策高地”向“产业平台高地”迈进的步子越来越坚实。

  加快国际教育创新发展。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潟湖湖畔,比邻清水湾、南湾猴岛的黎安半岛上,一座大学群园区崭新亮相。

  2019年,教育部与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2020年6月,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的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挂牌成立。

  “海南拿出了最佳的地块、最好的资源办教育。”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临平说,“已有6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获批并正式招生,2023年秋季学期在校生总人数预计突破2000人”。

  试验区按照“大共享+小学院”的理念规划建设——入驻高校共享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设施,根据学科需要使用专享“小学院”,推动学生未来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多地实践、多个学位”,为国内学子接受国际教育提供一项新选择。

  “5年多来,海南承接海外消费回流,离岛免税销售额超1300亿元,特许药械受益患者达3万余人次,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45所”,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桂刚介绍,“免税购物、医疗、教育三大‘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这是海南深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生动缩影”。

  180多项政策文件相继落地实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5年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经营主体增量均超过之前30年总和,今年将具备全岛封关硬件条件……按照“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逐步构建起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海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手记: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海南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免税购物、医疗、教育三大“金字招牌”为抓手,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向着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新征程阔步前行。

  喀什古城换新颜

《求是》杂志记者 周璐铭 新疆日报记者 徐 阳

  走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新疆喀什古城中,鳞次栉比的商铺展陈着各类民族商品,精美的砖雕窗棂装扮着错落有致的民居,曲径通幽的小巷墙壁爬满绿色藤蔓植物,冬不拉和热瓦甫的和美乐音袅袅飘过耳畔……徜徉流连于街巷,让人感动于古城居民的灿烂笑颜,感叹于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融,感怀于丝路古道的千年遗韵。

  古城的前身是喀什老城,曾是喀什市较大的危旧房片区。千百年来,人们世代在这里生产、生活,至今承载和留存着原始的样貌,这也成为老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等多方面原因,喀什老城也一度面临改造的困难。

  老城改造不容易。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喀什古城改造过程中,以尊崇之心、珍爱之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采取“一户一设计”方式,28个片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在原有空间格局上修缮加固,保持了古城原有风貌,促进了生活功能提升,别具一格的木雕、铁艺、绘画随处可见,民族特色被最大程度保留下来。

  短短几年,8.36平方公里的喀什古城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水、电、气、路、网、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20多万人口就地居住、环境焕然一新。位于古城核心区的古扎社区,道路整洁、屋舍井然,医疗、教育等机构齐全,居民10分钟就能赶到社区卫生室,孩子们不出街区就能上幼儿园和小学。古扎社区书记热孜耶·麦麦提说:“喀什古城改造,让居民一步迈进了现代都市生活,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呢。”

  改造后的喀什古城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功能,商业和旅游业更加繁荣,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致富。花盆巴扎、铁匠巴扎、帽子巴扎、手工艺品巴扎……这些特色街区既保留了原有形态、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人文风情,还让古老的手艺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顾客。

  “古城改造一新,但祖辈传下来的营生不仅没丢,而且更红火了”,铜匠传承人木合旦儿·马木提说。“古城区改造后,我多了4间店铺,1间自己开超市,其余3间出租,一年下来,比以前多挣4万元。”古城居民阿迪力·买买提脸上洋溢着幸福,“现在腰包鼓了,这真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2015年,喀什古城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也成为喀什老城人温暖幸福的新家园。

  傍晚循声来到吾斯塘博依老街的百年老茶馆,此刻早已座无虚席。维吾尔族老人手中的热瓦甫响起,拍打手鼓的小伙随即跟上,茶馆伙计忙里偷闲地舞了起来,天南海北的游客和着节奏学跳维吾尔族舞蹈……欢快与热烈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一曲唱罢,邻座不相识的人也会轻碰茶杯,相视一笑,话题也便有了……欢快、友好、和谐、交融,是古城传递给每个人的气息。

  “第一次来喀什旅游就爱上了这里,在古城开了民宿和咖啡馆。”河南姑娘小王一边在操作台忙碌,一边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里有雅致的老建筑,有善良淳朴的人,我喜欢这里的安详和宁静。”2020年的一次旅游,让小王留了下来。在这里,她感受最深的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邻里间的和睦、包容:“平日我辅导邻居孩子写作业,邻居也会不时送我一些特色小点心,满满的都是温情,真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那样,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图为2023年8月3日,游客在喀什古城景区东门观看开城仪式。 中新社发 孙自法/摄

  穿上民族特色服装,在喀什古城拍上一组魅力写真,是众多外地游客的必选项目。“从梳头、选衣到戴首饰,一套服装造型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我希望游客在这里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麦吾兰·图拉克说。麦吾兰是古城开发“旅拍”业务的先行者,也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家乡这些年的发展,让我对回乡创业充满了信心,这里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带给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想多做一些新疆元素的文创作品,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众多年轻“创客”来到喀什,各具特色的文创店、民宿、美食店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古城涌现,不断为古城增添着新时代的时尚元素。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经过老城保护、修复和改造,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时尚交相辉映,喀什古城的一砖一瓦依然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它的无限活力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校对 - 徐勇林 夏明月 审校 - 高胜军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80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