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振兴的“战旗”高高飘扬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调研行

2019年08月06日 13:38:55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侯亚景

  由成都往西北四十余公里,坐落着一个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村——战旗村。这里,小桥流水、树木葱郁,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乡村十八坊”游客如织,“妈妈农庄”的薰衣草田美不胜收,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田园画卷。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对村里党建活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战旗村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谆谆教导,让战旗村乡亲们备受鼓舞,大大激励了基层干部群众努力振兴乡村的动力。一个城郊小村庄怎样“蝶变”为乡村振兴实践范本?背后有何独特“密码”?

  “三问三亮”:问出了振兴路、亮出了示范样

  “因为村里人肯干,‘晴天大干,雨天坚持干’,所以叫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至今仍记得总书记问过他战旗村村名的由来。

  村如其名,战旗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饱含着弘扬与传承,拼搏与创新。从改革开放之初投资建立全县第一个机砖厂,到2015年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战旗村犹如一面旗帜,始终奋勇当先。

  战旗村的变迁,源自基层的探索和实践,更源自正确的领航和示范。

  走进战旗村,党建宣传栏“战斗的旗帜 坚强的堡垒”标题下,战旗党员“三问三亮”令人瞩目。“三问”即“自己入党为了什么?自己作为党员做了什么?自己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这既是初心之问,也是使命之问。“三亮”即“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

  群雁高飞头雁带。“三问三亮”,突出了战旗村党支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表率作用等方面“对症下药”,着力让党员意识强起来、党员身份亮起来、党员使命担起来、党员模范树起来。

  打铁必须自身硬。为了吃得透、跟得紧中央政策,村党支部组织干部和党员,围绕乡村振兴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土地法、乡村规划、集建入市等法律法规,开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培训,促进干部和党员“有知识、懂业务”,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村里手机信号不好要建基站,困难群众要脱贫奔小康,土地调整群众间有矛盾要解决,村办企业污染重要加强治理,景区创建必须整治乱搭乱建……一件件关系群众利益诉求的事情,都需要村级班子、支部党员带头解决,起好示范。

  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叶茂。总书记在战旗村考察时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谋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坚定信念。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同样镌刻在战旗村党员干部的心间,也是对“三问三亮”的郑重回应。

  作为土生土长的战旗村人,高德敏认准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就要发挥党支部的“主心骨”作用,通过深入开展“三问三亮”,引领乡村振兴,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战旗村建立了以党总支为核心,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便民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协同配合的“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机制,实现了集中居住区、合作社、民营企业党组织全覆盖,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壮大集体经济:筑牢农业农村改革“防火墙”

  2015年,战旗村党支部抓住郫县(现为郫都区)被列为全国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的契机,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成功出让了13.4亩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全村收益超过700万元,村里一下有了丰厚“家底”。

  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口,战旗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的仅是土地使用权,土地等集体资产所有权一直掌握在村集体手中,村集体“做得了主,拿得出手”。

  总书记强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集体所有权改虚了、把集体资产改没了。

  改革一直是战旗村最亮眼的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先后创办了机砖厂等12家集体企业。2011年高德敏接过老书记手中的“接力棒”,从最先开始“操刀”集体经济股份制量化改革,到“探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再到建成“乡村十八坊”,他和村干部带领村集体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开展资源、资产、资金摸排清理,商讨土地入市收益分配方法,创新集体经济组织运作机制等工作,村党支部成功解决了诸如“土地从哪里来”、“土地由谁所有”、“土地怎么科学利用”、“谁来畅通土地入市渠道”、“谁有资格取得土地增值收益”、“土地收益如何合理分配”、“集体资产怎么管理”等难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资产股权实现了“双固化”,集体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释放出巨大改革红利。全村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95%以上的农户承包地进行了流转,95%以上的流转土地实现了集中经营。2018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57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万元。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而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则是引领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在深化土地改革中,战旗村党支部领导村集体统筹规划全村土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真正落实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对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促进土地集中流转、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供了坚实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产业富民“硬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

  如果说土地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那么产业兴旺就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战旗村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属于城郊型农村。如何让一个纯农业、资源匮乏的传统小村庄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是历届村两委面临的重要任务。

  战旗村把产业兴旺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坚持支部建在产业上。通过这一模式,有效整合、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找准农业新经济增长点,构建了符合乡村定位、具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了党员聚在产业里、群众富在产业中。

  走进“乡村十八坊”,辣椒坊、汤圆坊、豆瓣坊、布鞋坊、蜀绣坊等具有川西建筑风格的作坊里人声鼎沸。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品尝美食,购买特产,也可以观看生产过程,体验传统民俗工艺。“乡村十八坊”不断挖掘乡村功能和价值,深化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值的重要路径。

  战旗村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优绿特强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动传统农业做大做强做优上,育优壮大满江红、富友等四家“土生土长”的调味品企业,以生产郫县豆瓣为主创立“蜀府”、“先锋”等省市著名商标品牌,建成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薰衣草种植基地,发展食用菌、蓝莓、草莓等特色产业。

  在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上,借助“京东云创”、“猪八戒网”、“天下星农”等拓展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搭建人人耘“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实现订单化销售和实时监测,连接城乡两头,实现产销对接,催生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

  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上,大力发展以草莓采摘、蓝莓采摘等项目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实现绿色种植、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战旗村文旅产业产值达6500万元,增长300%。2019年,战旗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留住美丽乡愁:描绘战旗版“富春山居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风光是乡愁,地方文化、乡土民风也是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曾经战旗村民居住分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事;如今家家住洋楼、户户有车库,“抬头见绿,推窗见田,开门见花”成为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旗村美丽乡村的蜕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近年来,战旗村坚持生态先行,走绿色乡村发展之路。

  ——推动生态农田建设,实施土壤有机转化和高标准农田整治600亩,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关闭“散乱污”工业企业或乡村作坊,实现污水统一收集、达标排放。

  ——实行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创新开设“垃圾”银行,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全面落实“河长制”,建设生态绿道1500米,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

  如今的战旗村,鲜花绿树掩映,游客络绎不绝,实现了从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生态潜力更明显、生活环境更宜居。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底色,那么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让农民居住的环境美起来,还要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战旗村坚持繁荣乡村文化,不断增强乡村软实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打造具有浓厚川西传统文化风韵的“乡村十八坊”,通过国学教育倡导形成耕读传家、诚信重礼、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

  ——在丰富精神生活方面,党群服务中心陆续开辟了舞蹈室、书画室、手工作坊等教学场地,自发组建老年歌舞队、腰鼓队,着力夯实基层精神文化基础。

  ——在树立文明乡风方面,健全乡村道德评议机制,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聚众赌博等陈规陋习,营造淳朴友善、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

  战旗村还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坚持“民事民议、民权民定”的管理机制,实施“党员+社区+单元”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不断促进“三治融合”;着力维护村民利益,设立战旗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金融服务站等综合服务体,为村民提供个性化、优质、高效的服务。

  村民们自豪地说:“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现在是城里人羡慕农村人。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巴适,日子越来越安逸。”

  战旗村不仅富裕了农民,也留住了乡愁。

  “筑巢引凤”:打好乡村振兴“人才牌”

  2019年2月1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战旗村一周年之际,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正式在战旗村揭牌,将面向全国培养乡村振兴专业型、实用型人才。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储备不足和保障乏力,曾是制约战旗村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性问题。怎样打好“人才牌”?

  ——在培养基层干部方面,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强化干部人才吸纳和就地孵化,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2018年在村党支部努力下,有2名选调生和2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村里挂职锻炼。村里抽调干部到街道挂职,进行多岗位轮训锻炼;着手研究制定“蹲苗计划”、“归引计划”,为乡村振兴储备干部。

  ——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鼓励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投身乡村振兴,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引入在互联网公司从业的创客秦强,搭建人人耘“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引入曾在外地创业的“金针菇种植能手”李宗堂,先后创办“中延榕珍”、“汇菇源”两个食用菌企业。吸引了在外有多年歌手生涯的王辉回村发展,也吸引了东北人刘彦到战旗村创业,并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村里来……战旗村正在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者、外来投资者的入驻。

  ——在本土人才培育方面,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战旗村分类培育布鞋匠人、竹编艺人、蜀绣达人等非遗传承人,发展传统手艺;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农民夜校等载体,对农民企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常态化开展实用技术、实践技能操作等培训,造就更多乡村本土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战旗村致力于打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后一公里”,为各类人才提供渠道和机会,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战旗村是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的生动写照。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夯实党建,战旗村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绘就新图景。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经济编辑部)

标签 - 乡村振兴,基层干部,创新
网站编辑 - 王慧